地方院校大学生社团声誉的衰退及其治理略论
2015-03-18付玉芳
付玉芳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团声誉的衰退及其治理略论
付玉芳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社团面临着声誉衰退、管理松散、成员积极性不高、社团活动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地方院校大学生社团声誉的治理,应立足学生能力开拓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强化指导,增进其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与能力。
大学生社团;声誉衰退;社团改革
[作者]付玉芳,凯里学院。
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负有完善自我、服务他人、培养才干、繁荣校园文化的使命,但是,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其社团文化氛围、组织管理能力、资金扶持力度、横向交流水平等都与部属院校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多数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社团建设与部属院校相比,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薄弱之处。更遗憾的是,就笔者对贵州、河南、湖南部分院校的调研看,部分大学生社团出现声誉不佳甚至衰退的现象,发人深思。
一、当前大学生社团的声誉衰退现状
(一)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团委和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基于社员兴趣爱好而组成的自治性组织,其政治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组织较弱,组织相对松散。这给社团提供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团管理松散、纪律性差等问题。此种现象在贵州、河南、湖南三省的部分社团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贵州南部某地方高校的社团会议出席率为例,该校39个社团中,日常会议出席率达到80%以上的社团为19个,其余社团的会议出席率均在70%以下;从成员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程度看,有的社团活动出席率甚至不到60%。
(二)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号召力不足
社团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社团成员得以发展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加强彼此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社团活动的质量是社团发挥其功能的关键。然而,从我们对三省主要社团的调查看,部分大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数量偏少,活动质量也不够高。以位于河南郑州的某大学为例,该校只有书法协会、舞蹈协会等少数协会每个学年举办三次以上有意义的高质量活动,部分社团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带有被动应付性质,活动内容的主旨性、针对性、锻炼性不强,活动效用较低。
(三)社团的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渐弱
社团的宗旨原本应是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加学生人际交流,但是,从现实看,部分社团成员的浮躁之风渐起,组织、领导、参加社团的动机不够端正,为增加学分、竞选学生干部等而入社团成了部分大学生组织、领导、参加社团的主要因素。如此动机之下,这些社团成员的功利心较为突出,很难全身心地投入社团活动之中,而诸如社团活动中常见的迟到早退、拈轻怕重、搞形式主义等现象对部分社团成员而言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在争取先进名额或竞选社团干部等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时,部分社团学生却表现得很积极,甚至与其他成员发生矛盾。由此造成部分社团的品牌影响力整体较低,在一些不良现象频频出现后,还造成该社团的美誉度逐渐降低。
二、当前大学生社团声誉衰退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社团的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明确
就像任何一个组织和社团一样,合理的定位、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明确社团建设的宗旨等都应是社团建立与壮大的基础。明确具体的社团定位,一方面会减少社团成员在活动举办和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盲目性,提高其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让整个社团都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社团的管理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团的组织和纪律。但是,从调研看,许多社团的设立定位以及发展目标、建设思路并不清晰,缺乏对社团定位与发展的整体思路,由此也不同程度地造成社团在发展中的模糊性。
(二)社团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不够强、号召力不足
社团负责人及领导团队不同于社团中的普通社员,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其能力有较高要求。他们既是社团的形象代表,更是社团活动和社团未来前途的担当者。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在组织能力、个人素质、号召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与对社团领导人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社团也就难以有良好的口碑与对外吸引力。
(三)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思维
社团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取社团过去的文化精华、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要求、当前任务、学生需求以及校园新变化,创新地举办活动对于社团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当前,一些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单调,内容老化,缺乏创新思维,社团发展的活力严重不足,挫伤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造成社团对成员的凝聚力下降,声誉衰退。
(四)社团主管机构对社团的管理、指导以及社团在自我成长中的调试不够
高校社团主管部门在对大学生社团进行政治思想指导管理的同时,对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纠正,对大学生社团建设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帮助社团扩大活动空域和成长空间。从大学生社团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看,社团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和社团发展的内外形势,及时调整发展定位、活动内容、制度措施,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求进的主动性。否则,就可能在社团竞争及满足学生需求的不足下声誉渐损。
(五)社团对学生需求的回应不足
社团如果不从社团成员的利益出发,满足其在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扩展等方面的内在要求,就会导致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减弱。从调研看,部分社团不是致力于为社团成员服务,为其提供真实有效的交流平台,而是或通过盲目发展社员来赚取入会费,或与其他社团不切实际地盲目竞争,活动流于表象化,缺乏对学生能力生成的真正促进。学生信任的不足成为部分大学生社团的“软肋”,声誉和威望的维持也就容易出现危机。
三、大学生社团声誉衰退的治理之思
(一)对社团进行合理明确的定位
学习型、实践型、娱乐型的大学生社团丰富着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社团成员从中扩大了自己的交际范围,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使自己的大学生活难忘而富有激情。但是,并不是社团越多越好,任何社团的设立都应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在自我设定的时候,社团的定位不应是盲目、主观臆测的,而应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贴学生需求。只有符合学生需求的社团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与远景,闭门造车设立的或者人数不大、“少众”的社团难以有发展的活力。为此,对社团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并依据对学生的调研而筛选出适合学生需要的社团是极其重要的。对已经设立但是活力不足、学生需求度不高的社团应及时进行定位调整。
(二)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组织和号召力
社团负责人的人格魅力与良好的组织活动能力能够给社团带来蓬勃生机。为此,选拔出一名优秀的社团负责人是必要的。选拔中,应广开言路,充分发扬民主,执行严格的民主选票制度,选举出德才兼备、学生认可度较高的社团领袖。社团内部的干部选拔可以建立在社团内部的民主评比基础之上,这既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利于纯洁社团干部队伍,防止学生官僚主义的出现。
不仅如此,高校还应结合社团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对社团队伍有良好的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高校应加大对社团干部队伍在新知识、新能力、新手段和新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活力。
(三)不断扩展社团成员的交流平台
社团要为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社员之间的交流与接触会使社团逐渐真正成为团结协作的大家庭,这种友好稳定的关系不仅会增加社员之间的默契,提高活动的效率,而且会形成社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负责的集体效应。对于改变社团当前这种松散性、提高其凝聚力和纪律性来说,这种集体效应比各种社团的规章制度都更有效。讨论会、“五人谈”、趣味会、集体露天美食汇、线上交流等方式都能凝聚成员的社团热情和向心力。
(四)积极促进社团的社会化
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负有人才输出的重任。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其输出的人才应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相应的培养规格。这种地方化的人才,应通晓一定区域内的风俗文化、社会心理、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差距,也应在毕业前明确自己进入社会后应具有的专业技能。为此,通过大学生社团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培养其与社会顺利接轨的知识、技能便显得十分重要。譬如贵州省、河南省分别稳步进行黔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该区域的高校大学生社团就应深入黔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加强与所在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熟悉区情,培养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五)引入第三方力量,改进社团评价机制
目前,对社团的评价通常是校方评比和社团内部评比。这些在全校范围内对各个大学生社团的评比,能够给社团带来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都是必要的。不过,第三方的独立评价,尤其是学生与校外评价力量对社团的评价也能从社团对学生及对学生的适应性、竞争力角度促进社团的发展。社团不能自闭,离不开学生,离不开对社会的参与,优秀的社团应造就社会适应力强、社会责任感足、社会抱负志向明的社团领导者及骨干。事实也证明,许多社会成功人士,在学生时代都是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社团的领袖。因此,参照学生的评价、校外力量的评价,适度调整社团的发展措施,对提升大学生社团的美誉度不无裨益。
(本文系凯里学院2014年校级规划课题的部分成果)
[1]宿娜.新世纪大学生社团探析[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