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5-03-18石亚丽
石亚丽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舒适护理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石亚丽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入舒适护理理论,既可以帮助护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整体护理,为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又能增强护生自我职业认同感,提高综合素质。实践中,教师可选择适宜的时机引入舒适护理理论,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生舒适护理理念。
舒适护理;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侧重于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目的是培养护生良好专业素质,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整体护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护生更注重知识记忆和技能操作,对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关注较少,整体护理意识较薄弱。舒适护理是整体化护理内涵的延伸,涵盖范围极广,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所有护理活动都要追求患者的舒适[1]。如果接受舒适护理模式并应用于临床,整体护理将得到更深入的开展,护理内容更明确,护理发展方向更清晰,患者受益更多[2]。因此,为帮助护生更深入地理解整体护理理念,更好地照顾护理服务对象,笔者尝试将舒适护理理论融入教学中,现报告如下。
1 舒适护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舒适护理最早出现于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她指出病房必须保持空气新鲜、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等,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995年,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提出了舒适护理理论的概念,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适感受和患者的满意度[3]。1998年,原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先生提出“萧氏双C护理模式(Care+Comfort)”,即萧式舒适护理模式,指出护理工作应注重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4个方面的舒适感。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显示,舒适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如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临终生命质量护理、病房舒适环境管理、康复舒适护理等,此理论模式更适应患者的需求。
2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舒适护理理论的意义
2.1帮助护生准确定位,增强职业认同感
护生职业认同既指一种护生从自己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发展、确定自己护士职业角色的过程,也指护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对所从事的护理职业认同程度的状态[4]。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大多数护生职业认同感偏低,职业态度不明确,加之学校对护生职业价值教育较少,将影响到未来护理质量和护士队伍的稳定性,是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入舒适护理理念,加强对护生的职业教育,可让护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2.2帮助护生正确理解整体护理理念,为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
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强调根据护理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需要,提供最适合的个性化的护理。因此,护士应该转变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重视心理、社会、精神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而舒适护理理论正是要求护士关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舒适,其内容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以舒适护理为目标的护理工作可以帮助护生建立“人是一个整体”观念,从而能够全方位实施整体护理。
2.3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要求护生以舒适护理为导向,针对服务对象的特点(如年龄、病情、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提出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倘若质疑传统的护理措施不能给服务对象带来舒适感或舒适度不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寻找最佳措施,并亲身体验。如此一来,可以使护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循证能力、沟通能力等。
3 舒适护理理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选择适宜的时机引入舒适护理理论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选择在讲授“医院环境管理”时引入舒适护理理论。可先导入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对战地医院病房环境的管理要求,指出这是舒适护理理论的萌芽,进而介绍舒适护理理论的概念、内涵、形成及发展趋势。同时,告诉护生传统的护理工作并不一定都能满足所有患者的舒适需要,鼓励护生在接下来各章节学习中,以舒适为目标,运用评判性思维,客观评价传统的护理工作,对影响患者舒适度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3.2以舒适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生舒适护理理念
舒适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难以观察和测量。因此,在护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护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护理操作的舒适度,强调不仅要考虑生理方面的舒适,还要注意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舒适。比如,讲授肌内注射法各种体位时,可先利用臀部仿真模型并结合幻灯片讲解臀部肌肉、血管、神经的分布,强调准确定位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案例,让护生明白注射体位选择还应考虑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这样既能确保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又能增加患者舒适感,提高患者满意度。另外,张萍等[5]认为上腿弯曲、下腿伸直的侧卧注射体位较传统的上腿伸直、下腿弯曲体位更舒适,较易为患者所接受。因此,在真人注射练习时,可让护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别取传统侧卧位和改良后的侧卧位进行练习,亲身体验不同卧位的舒适度,从而选择最佳注射体位。再如,练习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法时,教师可创设不同情景让护生扮演患者,不同患者有不同健康问题,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等方面,要求练习者在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以舒适为目标,积极与扮演者沟通交流,询问其是否舒适,倘若不够舒适则进行相应调整。在练习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给假人更换床单位),以舒适为目标所创设的情景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此外,心理、社会、精神方面的不舒适,学生往往较难把握,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引用一些案例或前辈的护理研究,让护生明白只要多动脑筋,多从患者舒适感出发,问题都能解决。比如,在讲授冷热疗法时,可向护生介绍国外学者Sande研究的用于发热降温的漂亮舒适的冷围巾,用这种围巾取代传统的冷敷方法,不仅使患者生理上获得一定的舒适感,还能增进其心理上的舒适。
4 存在问题
(1)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权威的、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评估舒适度及舒适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6],在实际教学中,护理操作是否舒适主要靠护生的主观感觉来判断,缺乏客观性标准。因此,如何更准确地判断舒适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2)护理学基础课程涉及的护理操作较多,而目前教材内容多按护理程序呈现,舒适护理理论相关内容较少。在以舒适为目标的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外查阅大量资料、编写各种案例、创造不同情景等,备课工作量较大,实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同仁共同来解决以舒适护理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教材编写问题,这也是开展舒适护理的先决条件。
[1]肖春秀,姜小鹰.舒适护理理论及其在器官移植受者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3):1227-1228.
[2]李亚静,王素婷,李慧芳.舒适护理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498-499.
[3]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09-410.
[4]胡蕴绮,仇瑶琴,胡再平,等.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2):47-48,56.
[5]张萍,梁俊华,何丽霞,等.肌内注射舒适体位的应用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7):5-6.
[6]阎成美,赵婷鹭.舒适护理理论及应用的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3):242-244.
G421
B
1671-1246(2015)23-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