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护培训方案的设计
2015-03-18戴月钟清玲
戴月,钟清玲
(1.南昌大学护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2.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灾难救护培训方案的设计
戴月1,2,钟清玲1*
(1.南昌大学护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2.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简述对护理人员进行灾难救护培训的必要性,提出灾难救护培训方式、课程设置以及评价方法,为构建灾难救护能力培训体系提供参考。
灾难救护;培训方案;培训内容
自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高发期。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频发的国家,且灾难强度逐渐升级[1]。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事故、2013年的H7N9型禽流感暴发,还是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这些灾难性事件都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有效应对灾难事件,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探讨灾难救护培训的有效模式,对我国灾难救护培训方案提出初步设想。
1 灾难事件中凸显的护理需求
护理人员是灾难救援工作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学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决定救援成效。灾难救援以“立体救护、快速反应”为救治原则,护理人员应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处置灾难事件安全迅速,如预检分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清创、缝合以及骨折的临时固定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熟练使用监护仪器,掌握基本急救操作技术以及常用急救药品的应用剂量和注意事项。突发灾难事件给受灾人群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研究表明,灾难对受灾群体的躯体及心理健康有着明显且持久的影响,重大灾难后易并发群体精神障碍,仅12%~15%的人能做到镇定自若,75%以上的人精神或情绪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慌等一过性反应性精神病[2]。灾难救援后期,在全力救治伤员的同时,应对受灾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以确保救援工作有效、顺利进行。
灾难救护工作的技术性、危险性、复杂性及社会性,使得接受传统急救护理和培训的护理人员很难在灾难救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灾难护理的相关教育与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知识、各种灾难应急处理技能,提高灾难应急处理和反应能力。
2 灾难救护培训内容的设置
我国针对护理人员参与救援所需的灾难护理核心能力尚未统一。因此,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灾难救护能力,我们通过以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提出我国护理人员灾难救护核心能力的框架。目前与灾难护理能力培养相关的指导性能力框架有两个:(1)《国际护士协会的全科护士灾难护理能力框架》,包括减灾/预防能力、备灾能力、应对能力以及恢复/康复能力4个方面[3];(2)《世界卫生组织灾难护理能力框架》,明确提出了5个领域的能力,即突发事件准备规划、突发事件统一指挥系统、突发事件的预案程序、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国际组织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角色[4]。
根据以上两个灾难护理能力框架制定灾难救护培训课程内容,分为灾难前、灾难中、灾难后3个阶段,共包含10方面内容:灾难护理的概论、灾难护理系统评估及灾难应对计划的制订、预检分诊、伤员转运、各种灾难现场所需的护理技能、灾难救援时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灾难护理管理、灾难统计基础等。
3 灾难救护培训的类型
3.1骨干师资培训
由我国红十字会专门培训的师资及国内外灾难救援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具有教育和管理能力的灾难救护人员进行规范、专业的现代救援理论与实践短期培训。在传授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教学管理内容,培养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使之成为有能力的灾难救护培训者,拓展其灾难救护知识和技能,促进灾难护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的灾难护理人才。
3.2高校护理专业学生培训
对本科、专科护生进行灾难救护培训,以模拟现场演练为主、课堂理论授课为辅,使护生掌握灾难救护相关理论知识及不同类型灾难现场救护技能,如心肺复苏、现场急救技术及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等常用基本技术,在灾难救护演练中,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救护流程及组织体系,以积累灾难救护经验。
3.3灾难救护高级专业人才培训
为了培养灾难救护高级专业人才,由灾难救援经验丰富的专家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同伴教学、情景教学、PBL教学等方法[5],以救护培训大纲为框架,进行专业、系统教学。培训重点应放在灾难护理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灾难统计基础等内容上。
3.4在职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国内尚未建立系统、规范的灾难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因此应把在职护理人员作为灾难救护重点培训对象,培养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救护的能力。除定期举办灾难救护继续教育培训外,还可采用脱产或半脱产、远程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在职护理人员介绍国内外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及先进且实用的各种灾难应对方法和技术。
4 灾难救护培训的评价体系
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衡量灾难救护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6]。采用多元化方法可全面、客观地反映护理人员灾难救护培训效果,评价一般分为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短期评价通常在灾难救护培训后,主要包括灾难救护知识及技能测试、平时课后作业成绩以及培训人员对教学方法、项目设置的满意度。长期评价则多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对灾难救援工作的动态评估来实现[7]。评价指标的设定与评价过程应由灾难救护教育专家、临床护理专家、灾难救护管理专家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这些专家均具有高级职称、丰富的灾难救护知识及实践经验。
5 小结
我国的灾难护理学教育起步较晚,欠缺科学、统一的灾难救护培训体系。如何构建并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灾难事件救护能力是解决目前我国灾难护理教育欠缺的必要途径[8]。护理人员是灾难救援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只有以灾难救援不同阶段所需的核心能力为基础,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完善护理人员灾难救护培训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灾难救护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灾难救护水平。
[1]刘维维,赵秋利.灾害护理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3-26.
[2]Pollak A N,Born C T,Kamal R N,et al.Updates on disaster preparedn ess and progress in disaster relief[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2,20(8):5435-5540.
[3]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 frame work of disaster nursing competencies(2009)[EB/OL].http://ftp.wpro.who. int/scratch/NUR/ICN%20Framework/24%20June%202009%20Disaster% 20Nursing%20Competencies%20prepress.pdf,2015-01-08.
[4]侯晓红,臧渝梨,娄凤兰.《灾害护理学》的教学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600-602.
[5]娄伟,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3272-3273.
[6]曾维,李晓惠,吴惠平,等.国内外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护理现状及培训模式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A):2120-2121.
[7]程锦泉,张丹,林汉城,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标准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24-27.
[8]罗羽,刘岭.社区灾害护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92-193.
(*通讯作者:钟清玲)
G421
A
1671-1246(2015)23-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