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2015-03-18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怡小学梁惠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数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怡小学 梁惠妹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面对手中的教材,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让现有的教学涣发新的活力,让学生由“静”变“动”,使课堂由“僵”变“活”。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变“听”为“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皮亚杰曾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也就是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探索的迫切要求,心情愉快,经常比较活跃,难 以把握。因此,教师的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如果组织不到位,学生就“做”不好。首先,要明确“做”的要求。让学生人人明白,究竟要做什么;其次,“做”的过程要随时指导,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此为典范。带动一大批,让“做”有成果,真正起到“做”的作用。

二、变“答”为“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了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听一些教师说: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上海市特级教师潘小明曾经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你们回家去,爸爸妈妈怎么问你一天的学习情况?

生1:你今天上课好好听了没有?

生2:老师提问你回答出来了吗?

生3:作业成绩如何?

潘老师对学生说“如果我是父母我就要问,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潘老师的亮点就在这里。让学生变“答”为“问”。还有他上的“圆的认识”就是由学生先提出有关问题,再由大家 一起研究讨论。教师从中一一点拨指导,或在教科书中找答案,这节课就生“问”师“答”,非常成功。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没有唤起他们提问的意识、更不知何从提起。

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气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送给学生一份“保险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保持愉快,才有利于他们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保持师生情感的融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言、敢做,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老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作为主体的最大需要,愉快地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质疑的意识。可用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对质疑的重视,激发质疑的兴趣。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对“苹果为什么回从树上掉下来”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用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学习的关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

再次,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掌握提问的方法是提问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第一,观察提问。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第二,比较提问。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最后,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使问题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强化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也要帮助他们善于提问。

三、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知道的。我认为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在现实世界里有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就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即在教学内容中注入生动的实际情境,使之具有现实性、应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提供丰富的与之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并亲身体验探索、思考研究、应用的过程。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四、变“旧”为“新”

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要革新,与此同时教学资料也要与时俱进。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一种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交给任何年龄的学生。”我在变“旧”为“新”的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以教材知识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学方法的设计为重,以“创新”为路。

综上所述,在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方面,我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最后,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句:“教育好比是建造房屋,我们应该给予的是砖瓦和泥水,而不是成套设备的样品房。”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数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