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新探
2015-03-18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中学黄锡财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西中学 黄锡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普及和认可,而其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更是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所谓问题式探究,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探究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所以“问题”的创设是问题式探究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有鉴于此,对于“问题” 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五个“度”,才能提高问题式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一、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可信度
人类思维活动从感性认识开始,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如果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上能够善加利用这一规律,必将大大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可信度。所以,问题探究的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例:学习九年级政治《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电视机的品牌和款型知多少?最低价位和最高价位分别是多少?
问题2:这么多的品牌、款型和价位,它们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最后选择?
问题3:你们如何看待这个消费行为?
评析:学生是消费者,但消费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学生本人缺乏相应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认识上比较模糊,体现出来就是日常消费行为比较随意,计划性和自控性不高。通过探究,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这样的问题设计,真实可信、积极有益、值得探究,学生就不会认为政治课是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扩大探究的参与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将政治课程中教条化、政治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体学生的快乐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三、设计深刻性的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
问题式探究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探性。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遵循深刻性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又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
例:学习九年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课,我设计的问题:
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问题2:我国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评析: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关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结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喜悦,逐步理解探究本身的真谛和本质。当然,问题的深度也必须是适度的才行。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能“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若设计的问题范围过大或过深,学生无从下手,就会漠然处之,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四、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的广度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重视实践性的原则以拓宽探究活动的广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适时、适度地选择和使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探究;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而且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探究的精度
问题式探究,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式的频繁探究,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时间、条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提高探究活动的精度。
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教学难点是教材中学生因缺乏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知识的衔接点是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学生对旧知识比较熟悉,对新知识相对陌生,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思维“短路”。情感的触动点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能教育人、感化人的那一部分知识。在这些“关节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精”探。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设问的技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真正实现探究的“五度”,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