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2015-03-18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民族实验学校曹惠仙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民族实验学校 曹惠仙
惊闻某省学生跳楼,某省学生服毒,不久又有报道称某省学生弑母……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使我的心灵受到巨大冲击。尽管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却是有着共性的:那就是缺乏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缺乏耐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勇气和意志。笔者扼腕顿足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认识,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话题,谈一点个人浅近的认识。
一、初中生挫折承受力的分析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现在这种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一大部分的独生孩子成为了家长手中的“宝”,“捧着怕掉了”“含在口中怕化了”,他们在生活方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宠溺爱;困难面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保驾护航;错误面前,轻描淡写,迁就放任……
现如今“教师语言八忌,行为八禁”,使一些教师不知该如何教育学生了。甚而有教师以片面教育代替正面教育、以赏识教育代替全部教育,致使出现违纪行为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极少数甚至走向犯罪。一些学校仅以分数论英雄,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分,重智育轻德育,对学生一味宠、忍、呵护,生怕影响升学率。
“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中,活在战场上”这是很多90后的现状。在“蜜罐”与“温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经不起挫折和风雨的,一点小坎坷,一点小批评,对这些“温室里的花朵”来说,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二、转变育人理念,重视挫折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革,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当代中学生作为21世纪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角,他们的心理素质中的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这份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重视青少年的挫折教育问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挫折教育的意识,把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教育的内涵是什么?那就是教书与育人。尤其语文学科,那些文质精美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语文学科具备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育人的理念,摒弃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善于挖掘教学资源中那些能够感染和引领学生的因素,将之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加强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和提升抗击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泰然度过每一次难关。
三、语文教学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
1.重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享受生活》的作者海伦·凯勒,双目失鸣,又聋又哑,但她不向命运屈服,勇敢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蒲松龄落第却奋发创作;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魔缠身却勇敢坚韧……这些高大而光辉的形象无疑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鼓舞。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2.运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不乏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应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悟。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励志之音;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高尔基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那英勇无畏,呼唤、盼望暴风雨来临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蕴含的哲理,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讨论分析,学生一定会对如何直面挫折有较为深刻的感触。
3.指导阅读文质兼美的课外名著,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推荐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科学巨人——霍金》等,阅读这些优秀的励志作品,学生能从中领悟到“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成功的信念的那一天”的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去接受、去认同、去主动学习这样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学习中勇于接受各种严峻的考验,勇于去收获奋斗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4.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深入生活,了解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从这些人身上汲取力量;也可以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辩论会;还可以布置学生以“挫折”为主题,去收集有关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通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的交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甚至将来步入社会都能从容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当困难来临时能乐观面对,自强不息。
5.引导写随笔宣泄情感,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有对美好的向往和感受,有对痛苦和困惑的释放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来抒写他们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的宣泄他们的受挫情绪,教师通过批阅随笔,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受挫心理,可以及时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设身处地的分析受挫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智慧地引领学生从挫折中走出来,在逆境中勇敢选择站立。
总之,身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教育目标,分析学生心理上的一些特征,通过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智慧地渗透挫折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能力面对纷乱复杂的社会,有能力成长为未来社会身心都健康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