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优势研究综述

2015-03-18刘静民曹春梅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世居高原地区埃塞俄比亚

费 建 李 庆 刘静民 曹春梅(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中国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优势研究综述

费 建 李 庆 刘静民 曹春梅(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本文通过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高原国家的运动员在世界田径耐力性项目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所证明出的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先天优势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与分析,发现中国高原地区在海拔高度、经济状况、吃苦精神等方面与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中国世居高原运动员先天性优势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能为高原地区竞技体育发展导向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指导世居高原运动员科学训练、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世居高原 田径 耐力 运动员 优势

1、问题的提出

田径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项目,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反映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包含800米以上至马拉松共15个小项的耐力项群是田径项目最大的项群,占田径47个奥运项目的32%。人们都说得的田游者得天下,仅就田径而言,可以说得耐力项目者得田径。在历届田径世锦赛和近几届奥运会比赛中,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都是在耐力项目上获得了金牌和奖牌,而最终位居金牌榜前列!近30多年以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高原国家的运动员在奥运会田径耐力性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两届奥运会上,这两个国家获得了田径耐力性项目上奖牌数量的三分之二。这两个国家在世界锦标赛以及世界越野锦标赛等赛事上的成就同样令世界瞩目。从国际田联的世界排名看,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国在田径耐力性项目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近10年男子马拉松世界前50名运动员中几乎占据全部席位,女子也占据了马拉松世界前50名运动员人数中的近80%。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在耐力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马拉松项目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曾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的耐力性项目上获得过奖牌甚至金牌的优异成绩。但近年来,中长跑项目面临着优秀运动员人数少、国际大赛成绩差、训练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发展缓慢,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当下,耐力项目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近10年中国运动员进入耐力项目世界排名前50名人数一路下滑,从十几人到2015年的0人。如何向世界田径耐力项目强国学习,提高我国田径耐力项目的整体水平是当务之急。

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与中国高原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海拔高度,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海拔高度在2300米左右,中国也有大片的高原地区具有相近海拔。又比如经济状况,肯埃两国均属经济落后国家,很多人生活在赤贫之中,而中国的西部高原地区也多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生活艰苦,同样造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此,对中国世居高原运动员先天性优势的研究非常有必要,能为高原地区竞技体育发展导向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指导世居高原运动员科学训练,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2、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优势国际研究现状

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在田径赛场上的优异表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欧美的很多专家学者从生理学、基因学、训练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

瑞典科学家萨尔丁等对肯尼亚和北欧运动员进行了骨骼肌对比分析,发现肯尼亚运动员骨骼肌中白肌纤维相比北欧运动员高72.6%-67.7%。这可能是肯尼亚运动员在耐力性较强的原因之一。这是国际公认最早的针对肯尼亚优秀长跑运动员的科学研究。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斯科特等科学家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运动员进行了基因检测和对比分析。两次检测实验共涉及近千人。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并不是所有人都跑得快。肯尼亚的高水平运动员多属于Kalenjin部落,而埃塞俄比亚跑得快的运动员多来自Arsi地区。之后,他们还对埃塞俄比亚运动员进行了Y染色体的专门研究,他们的Y染色体分布与众不同,这可能是他们“跑得快”的潜在因素。

奥尼维拉等通过研究指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的饮食结构可能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大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的饮食结构大致为10%蛋白质、13%脂肪和77%的碳水化合物。这种饮食结构正好与体育科学界认可的耐力性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佳饮食结构相吻合。几个世纪以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都是这个“吃法”,会不会对其运动成绩有正面的影响?

也有学者和专家指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长期在高原地区生活和训练,是他们成功的秘密。统计发现,75%的肯尼亚高水平运动员来自Kalenjin部落,多数高水平埃塞俄比亚运动员则来自Arsi和Shewa部落。这些部落世代居住在海拔2000-2500米之间的东非大裂谷地区。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常年在这样的海拔高度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而他们的训练强度是一般运动员在这样的海拔地区无法承受的。因此,学者们也猜测,常年在这样的海拔地区生活和训练使他们的基因变得更加适合耐力性项目了。但这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很多学者从另外的视角也进行了调查。一方面,肯埃两国均属贫困国家。肯尼亚的失业率高达40%(2009年),埃塞俄比亚为35%。这两个国家分别有50%和39%的人口生活在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贫困线以下。而通过参加比赛赢得大笔奖金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的运动员在肯埃两国比比皆是,因此“要想富,来跑步”几乎成了这里年轻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捷径。调查发现,近40%的运动员从事跑步训练和参加比赛是为了“挣钱”。

也有学者认为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早期的生活方式是他们成年后在中长跑马拉松赛场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肯尼亚86%最高水平的马拉松运动员早期都是通过走和跑的方式去上学的,而他们的学校一般在5-20公里之外。埃塞俄比亚的情况非常相似。这个比例高于肯埃两国的普通国民,更远远高于欧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

综上可见,即便国际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正如韦伯指出,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如果认为哪一种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成功就太天真了。

3、世居高原人、世居高原运动员先天性优势的国内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就有不少研究人员对世居高原运动员的成绩和先天特征进行过统计和研究。

云南体科所在1987年发表的《世居不同海拔高度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中,对海拔553米、1891米和3300米三个不同高度地区的人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拔1891米以上世居人群的胸围、心脏每搏输出量、肺通气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面积等指标的平均值都显著高于海拔553米地区的世居人群。世居高原的人,由于机体长期受缺氧刺激,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生成增加,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增多。

人们认为,世居高原地区的人群,由于长期受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较低海拔地区人群强,对于从事耐力性运动极为有利。邱俊强等通过对我国平原与世居高原竞走运动员血液MCT1和AE1mRNA差异的研究结果认为,世居高原竞走运动员AE1RNA含量显著高于平原运动员,说明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世居高原运动员红细胞运输能力优于平原运动员。

从我国几十年的田径训练的实践看,教练员们也普遍认为,世居高原的运动员普遍在心肺功能上明显强于平原地区的运动员,更适合耐力训练。在国家竞走队中,来自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长距离训练中的表现往往好于平原地区的运动员。这使得在20公里和50公里竞走这样的耐力性项目上,来自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较好的名次。在伦敦奥运会上,参加竞走比赛的9名运动员中,有5人来自高原地区,3人来自亚高原地区,其中7人进入前八名。这绝对不是偶然或简单的巧合。

从资料收集的情况分析,国内体育界对世居高原运动员先天性优势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多,基础性科学检测也非常少。零星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来源于高水平运动队,但样本数量少,缺乏说服力。多数研究成果都从训练监控数据得来,再用来证明这些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较高,但实际上,这些运动员本身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竞技水平,与其是否世居高原相关度不大。

从中国田径的历史看,来自高原、亚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长跑、竞走等耐力性项目上创造过优异成绩,如云南的张国伟、黎则文,内蒙古的胡刚军等等,都是中国田径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伦敦奥运会的6枚奖牌中,有1枚金牌和2枚铜牌由高原或者亚高原地区运动员所得,占50%。2013年全运会上,西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更是获得了田径耐力性项目中一半以上的金牌。世居高原运动员在耐力性项目上所具备的先天优势一直为中国田径界所关注。2011年,中国田径协会在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西藏六省区开展了“田径耐力性项目人才开发计划”;2013年,这项计划又扩展到了陕西、四川和新疆三个省区,涵盖了中国的四大高原地区。这个计划的推出,旨在进一步发掘我国高原地区田径耐力性项目高水平人才,科学、系统地利用中国的高原优势,加强中国耐力性项目高水平人才的厚度和高度。

4、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作为田径、游泳、自行车等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备战世界大赛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一直备受关注。近几十年,尤其是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之后,人们对高原训练有了很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对高原训练的历史发展过程,还是对高原训练的一般方法,都有很多研究。实践中,高原训练主要指来自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高原地区,利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训练,提高竞技能力的一种方法。世界上普遍认为,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是1800-2200米。根据这个海拔要求,中国目前形成了南北两个高原训练中心,即云南呈贡训练基地(1800米)和青海多巴训练基地(2200米)。而目前国内所做的高原训练的研究也主要针对平原地区运动员到高原地区训练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对于世居高原的运动员来说,1800-2200米的海拔高度往往是其生活的正常高度,不具备普通的高原意义。研究表明,世居高原的人在到达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区才会出现红细胞增多的现象,具有高原效应。白旭宇等对云南省自行车队前往海拔3300米的香格里拉高原拉练过程进行监控。结果显示,世居昆明(1800-1900米)的运动员在到达香格里拉训练之后,血红蛋白等重要指标的变化与平原运动员到昆明训练时的变化基本一致。他们认为,世居高原的运动员针对其居住的低氧环境,身体生理机理已经产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使他们对所生活的海拔高度的缺氧环境不敏感,需要到更高海拔的地区训练才可能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邱俊强等通过生理生化监控等手段发现,云南世居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前往更高海拔的香格里拉(海拔3300米左右)之后,血清EPO明显增高,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刘志强 等通过对青海省12名中长跑运动员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世居高原的运动员进行世居地、高于世居地海拔地区和低于世居地海拔地区的交替训练能有效提高身体机能,提升运动员水平。但研究也发现,运动员对更高海拔或者更低海拔地区的适应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训练效果也不尽相同。

实践中,我国云南竞走队(2004/2008奥运周期内,也称作国家竞走队高原组)曾尝试过拉练式的训练模式,运动员从昆明驻地出发,经过丽江、大理、昆明、温泉等海拔不同的多个地点训练,训练地点海拔逐步提高,以达到刺激不断加强的效果。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这支队伍通过这样的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惨痛的经验教训。 不难发现,国内对世居高原运动员该怎么练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更没有有力的科技支撑。很多研究发现,都仅仅是在不同海拔训练后测得的一些数据。

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高原国家,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往往以1800-2000米海拔的地区为驻地,分阶段、有计划地前往更高或者更低海拔的地区进行穿插训练。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等因素,难以进行大强度的专项训练,而这种不同海拔地区的穿插训练能有效地弥补单纯高原训练的不足。

总体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推行世居高原运动员到低海拔和更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的方法。但这些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数都是教练员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

5、小结

综上所述,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长期在高原地区生活和训练,可能是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同时,饮食结构、经济因素刺激、早期的生活方式等也是他们在中长跑马拉松赛场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国内对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先天性优势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分析不多,基础性科学检测也非常少。通过对我国高原地区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高原优势科学、系统地研究,发掘高水平人才,对世居高原田径耐力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加强中国耐力性项目高水平人才的厚度和高度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1]段世杰.思考竞技体育[D].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290

[2]Saltin B,Kim CK,Terrados N,Larsen H,Svedenhag J,Rolf CJ.Morphology,enzyme activities and buffer capacity in leg muscles of Kenyan and Scandinavian runners. Scand J Med Sci Sports. 1995;5:222-230.

[3]居住于肯尼亚东非大裂谷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生活区域的海拔在2400米左右,离内罗毕大约300公里.

[4]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一个地区,海拔大约2400米左右.

[5]Onywera VO,Scott RA Boit MK,Pitsiladis YP.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Kenyan endurance runners. J Sports Sci. 2006;24:415-422.

[6]Scott RA, Georgiades E, Wilson RH, Goodwin WH,Wolde B, Pitsiladis YP.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Ethiopian endurance runner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3;35:1727-1732.

[7]Scott RA, Wilson RH, Goodwin MH,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lineages of elite Ethiopian athletes. Comp Biochem Physiol B Biochem Mol Biol.2005;140:497-503

[8]Moran CN, Scott RA,Adams SM, et al. Y chromosome haplogroups of elite Ethiopian endurance runners. Hum Genet.2004;115:492-497.

[9]Onywera VO, Kiplamai FK, Tuitoek PJ, Boit MK, Pitsiladis YP.Food and macronutrient intake of elite Kenyan distance runners.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 2004;14:709-719.

[10]Moran CN, Scott RA, Adams SM, et al. Y chromosome haplogroups of elite Ethiopian endurance runners. Hum Genet.2004;115:492-497.

[11]Onywera VO, Scott RA, Boit MK,Pitsiladis YP.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Kenyan endurance runners.J Sports Sci.2006;24:415-422.

[12]Randall L. Wilber and Yannis P. Pitsiladis, Kenyan and Ethiopian Distance Runners: What Makes Them So G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2, 7, 92-102

[13]韩佐生,等.高原训练特单的探讨[J].田径,1995(11)25-28

[14]邱俊强,北体大教授,曾作为中国田径队科研人员参加2004年雅典和2008年北京两届奥运会的备战工作.

[15]余小燕,世居高原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田径,2013,(9)31-35.

[16]邱俊强,我国平原与世居高原优秀竞走运动员遗传学差异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45-47

[17]张国伟,云南人,8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统治中国男子长跑十余年,长期保持全国纪录.

[18]黎则文,云南人,1995年获得国际田联世界杯竞走赛20公里冠军,是中国田径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

[19]胡刚军,内蒙古人,9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创造了2:09:18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他是第一个取得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冠军的中国运动员;是我国第一个突破2小时1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并将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推进到了世界水平.

[20]伦敦奥运会网站成绩查询系统资料.

[21]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22]冯连世.等,高原训练[D],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3]白旭宇,云南体科所科研人员,长期跟随国家竞走队、云南省自行车队等耐力性项目训练,负责生理生化监控工作.

[24]韩佐生,等,对世居和久居高原人高原训练特点的探讨[J],体育科研,1995(4)1-5

[25]邱俊强,竞走项目的高原训练[J].田径,2008,(10)18-19.

[26]刘志强,青海省体育科研所研究员.

[27]刘志强,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的研究[J] .体育科学,1999(6):34 - 38.

[28]邹振华,拉练式高原竞走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2013(1)63-70.

[29]Yannis Pitsiladi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J), (2007) 6, 268

[30]雷欣,高原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5-137

猜你喜欢

世居高原地区埃塞俄比亚
熊猫背包,行走海外
环球图说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华年照相簿
世居高原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与恢复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埃塞俄比亚:纺织企业投资的重要选择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
NRAMP1 基因D543N 多态现象与世居藏族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