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者的晚年
2015-03-18少华
少华
1948年冬,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传来,蒋介石开始部署各类人员撤台事宜。
毛人凤做张国焘的工作:“你去台湾不如留大陆。你留下来,我们在共产党内就有了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朋友,这比去台湾作用大得多。”对于被抛弃的结局,张国焘始料未及。
毛人凤和盘托出:“这是‘老头子’亲自作出的决定。”
但是,他还是于1948年11月带着夫人杨子烈和3个孩子来到了台湾。到台北后,张国焘一家先是住在南阳街一个招待所内,等待国民党安排工作。一住几个月,没有任何人前来问讯。为躲灾避祸,他带着一家人悄悄地离开台北,来到香港栖身。
张国焘定居香港后,他在一家小报担任主笔,每天写评论、专稿,赚点生活费。走到人生尽头的张国焘既对共产党无奈,又对国民党失望至极,于是与一群自称是“第三势力”的人物打得火热。有一次,在与程思远喝茶时,张国焘吐露了真心话:“思远,过去我们搞政治都是扮演跑龙套的角色,没有意思,以后不再搞了。我们的孩子,应该使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战事带动国际黄金价格暴涨。张国焘对于金融一窍不通,但耐不住寂寞,把全部家当——5000美元投入金市,做起了黄金买卖。世事弄人,朝鲜战争很快结束,金价一落千丈,转瞬之间,张国焘血本无归。
内外交困、贫病交加,全家五口人都靠大儿子张海威的薪水糊口。万般无奈之下,张国焘夫妇兴起回归大陆的念头。
1953年,张国焘通过出版界的陈先生,终于与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金尧如牵上了线。张国焘给毛泽东主席写了封亲笔信:
毛泽东主席并刘少奇书记、周恩来总理:
在你们和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愧疚。经过这两三年的思考,我决心回到党的身边,在你们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事业尽我一点绵薄之力,鞠躬尽瘁,以赎前愆。
新华社香港分社将此信上呈。两三个星期后,刘少奇用中央书记处的名义传下话来:“张国焘愿意回来是可以的,中央是欢迎的。”但是,刘少奇提出了一个条件,即他必须首先写一个报告给中央,深刻检讨他在历史上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以及反对党中央、分裂党中央、最后背叛党的严重错误,提出改过自新的保证,以示自己的决心。
金尧如约见陈先生,请他将中央的态度如实告知张国焘。张国焘经过深思,放弃了这个机会。
重续回国之念是在1958年10月。张国焘托人向中央表示,愿意为中国政府做点事,要求给予生活补助。《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送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在简报上批道:“应劝张国焘割断他同美国人的关系。如能做到这点,可考虑给予个人生活方面的补助。毛注。”
中共方面通过不同渠道劝说张国焘不要和美国中情局联络,但是,他割舍不了对美元的依恋,于是,失去了回归大陆的最后机会。
朝鲜战争,令美国政界重新审视新中国。美国亚洲研究中心要求张国焘提供中共党政军领导人的有关历史情况,许诺采访后付给丰厚的报酬。
张国焘绞尽脑汁,倾囊相授,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美国驻港总领事先后拜访张国焘约20次,在感觉到他肚子里的材料枯竭后停止了采访。
张国焘又失去了生活来源。但是,美国堪萨斯大学请他撰写回忆录,报酬是在撰写期间每月提供2000港元作为研究费,条件是回忆写成后授予该书的英文版权。张国焘绝处逢生,欣然应允。他耗时4年终于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回忆。
1965年,香港《明报周刊》开始连载张国焘的回忆录,取名为《我的回忆》。
在香港生活了20多年后,张国焘决定迁居美国。
1968年,张国焘已是古稀之年,3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长子张海威和三子张渝川都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分别从事数学研究和工程建设,次子张湘楚在美国行医。张国焘夫妇先是移居美国投奔次子,随后又迁往加拿大多伦多,与长子住在一起。
张国焘走到哪里,贫困就像影子一样追逐到哪里。当他们了解到加拿大政府有关于65岁以上的老人有权利享受福利救济的规定时,主动搬出张海威家,住进免费的养老院,靠政府养老金过活。1973年,张国焘突然中风,经过多方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留下偏瘫的残疾。杨子烈也是残疾,年岁已高,根本无人照料他。他与杨子烈商量时,突然想起了曾经做过的一件善事。
那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国焘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的时候。张国焘对蒋经国有救命之恩。
张国焘夫妇不好意思直接向蒋经国索恩,就请老友蔡孟坚出面联系。时隔不久,蒋经国托人将1万美元的支票交给蔡孟坚,蔡孟坚亲自将支票送到老人医院。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病逝,按虚岁是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