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雨”意象的显现

2015-03-18郭家嵘

关键词:卜辞楚辞诗经

先秦时期“雨”意象的显现

郭家嵘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雨”作为一个古典意象,绵延不断地滋润着中国文坛数千年。先秦是诗歌起源时期,雨作为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渐渐地走入诗文世界,并被赋予了多重文化和文学意蕴,为其独立审美内涵在后世被发现奠定了基础,此时先后出现了卜辞、神话传说、《诗经》及《楚辞》,立足于此四种文学作品中有关于“雨”的记载,发掘出其内在联系,将先秦时期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雨”勾连成一体,解读出“雨”意象的发展形成轨迹。

关键词:雨;卜辞;神话传说;诗经;楚辞

作者简介:郭家嵘,在读硕士,安徽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7-0134-4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Rain, as a classical image, had been continuously stretches into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And the rain, as a kind of natural phenomena, gradually come into the world of poetry, and it has multiple cultural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the rain’ aesthetic connotation is found. Literary word has appeared oracle, legends, the Book of Songs and the Songs of Chu, which have many records about the rain. We will interpret its path of development.

雨是极普遍的自然现象,一任飘洒,滋润万物,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理世界,又确为不凡之物,较早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在此我们就从中国古老的卜辞、神话、《诗经》、《楚辞》中寻找雨文化和雨文学的点点滴滴。

一卜辞中物象之雨及其文学价值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现知最早的文字记载,反映出商代占卜风之盛。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原始社会时先民们还不会灌溉水利,雨水关系到人民的生存之本,对雨水的依赖使得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卜雨和祈雨的记载,这些祈雨卜辞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部分卜辞中已具有了文学的雏形,可视为中国文学的起源。

1.祭雨方式之不同。

殷人崇拜上帝祖先鬼神和自然神鬼,天天祭祀,日日占卜,卜辞记载了大量的祭雨仪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殷商时期民众对于神人关系的理解,如神人以合,敬神即敬人等。

(1)起舞求雨。

在卜辞中“舞” 是用得最多的祭雨方式,卜辞“舞”字即象有所持而舞之形。《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1]舞雨在卜辞中的主要方式首先是奏舞求雨,边奏乐边跳舞,如:庚寅卜,甲午奏舞,雨?(《甲骨文合集》12819,下简称《合》)。殷商时乐舞在祭祀中是合为一体的,显得仪式隆重。其次是万舞求雨,如惟万呼舞有大雨(《合》30028)。再次呼舞求雨,边跳舞边呼叫下雨,卜辞中所见的“呼舞”实际上就是“雩舞”,如唯戌呼舞,有大雨。唯万呼舞,有大雨(《合》)。呼、舞连用目的是为引神灵的注意,请神灵来观舞,以示对神之敬意,取得娱神的效果。

(2)焚牲求雨。

焚牲求雨有烄和燎两种祭名,烄是专用于焚巫尫求雨。所谓暴巫(王)即把巫师或王置于烈日下暴晒。焚巫(王)即以木柴焚烧,烧烤巫师或王,目的不是烧死巫师和王,而是使其热不可当,感动神灵。如:丁未卜,烄…母庚,有从雨。三月(《合》)。

(3)作龙和制龙求雨。

在甲骨卜辞中龙已被尊为司风雨的神祗。如:壬寅卜,宾贞,若兹不雨,帝惟兹邑龙不若。二月(《合》95)。中国神话中龙和与水相关的神灵都联系密切,像雨神、雷神在神话中的描述从形象上大都具有龙的特征。

(4)祭神求雨。

殷商时的祭雨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祭雨最直接的对象除了雨神外,还包括了帝、祖先,气候神中的风雷云神,自然神中的土神、山神、水神、石神,以及动物神灵中的龙神、灵龟等,如:庚子卜,贞,兹雷其雨(《合》13408);己未卜,宁雨于土(《合》34088);辛未卜,于岳雨 (《合》34196)。

2.祈雨类卜辞的文学解读。

殷商卜辞作为一种文化“残留物”,与当时的文学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兰先生首先提出卜辞文学的概念,认为在部分卜辞中已蕴含有文学性的因素,这就将我国文学传统的源头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1)对诗体形式的认同。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就诗歌方面讲,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推《诗经》。《诗经》的年代虽不能确定,但大体上说其中包含的诗歌距离现在有三千年左右了。可是中国诗歌的起源远在《诗经》之前。《诗经》既然是一部周代的诗选,所以我们把周代前的时期算作诗歌的起源期。”[2]卜辞中确有已初具文学性的内容,诗歌和散文已肇始发端,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发生了重要影响。“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2]用四方位结构成排比句,读之朗朗上口,和谐整齐。体裁近于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这首简单朴素的古歌,恐是我们诗史上年代最早又最可靠的作品了。

(2)句式优美,运用修辞手法。

卜辞文字中满眼皆是“诗意的雨水”。即是祈雨类卜辞在句式构成方面有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性,开启了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辛亥卜,翌日壬旦至食日不雨?壬旦至食日其雨?食日至中日。不雨?食日至中日其雨?中日至廓兮不雨?中日至廓兮其雨?(《屯南》624),又如:丙辰卜,今日奏舞,有从雨?不舞?(《合集》12827)等,其蕴含的文学性显现无疑了,句式整齐优美,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或杂言分布,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3)散文的萌芽。

殷商人对风雨雷电、日升月降、斗转星移等等自然现象保持了极为密切的关注,在他们的眼睛里,这代表着冥冥天意,吉凶祸福之意蕴藏其中,在对雨类卜辞的叙述和描写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写景散文,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癸亥卜,贞旬,一月。昃雨自东。九日辛未大采,各云自北,雷延,大风自西刜云,率〔雨〕,晦,蔑日……(《合集》21021)卜辞全意是癸亥日举行占卜,询问近日是否有灾害,傍晚时太阳西斜,有雨自东方而来。第九日辛未的早晨,云从北边来,伴随着雷电,大风从西卷积着乌云而来,于是下起了大雨,一片昏暗,太阳被遮蔽。卜辞描述了一个狂风暴雨的过程,语句简略,但记事全备,浓云密布,雷电不绝,狂风暴作,不久大雨倾盆,天地晦暗日月无光,其中用辞也极为传神,“雷延”之“延”写出了雷声持续不断的轰鸣,反映出观测之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和记事人高超的描写水平,对后世的记事散文有积极的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人格化的“雨”以及“雨神”形象

先秦时生产力及人们知识水平有限,先民在生存斗争中又常受旱涝、凶禽等的侵袭,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复杂的变化,于是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对自然力加以幻想神化,创造出各种自然神。雨神即在对雨崇拜的基础上产生。

1.文学作品中雨神形象的逐步形成过程。

农业之国使先民认识到了雨的重要性,神降甘雨,万物以嘉。然风调雨顺之年毕竟少见,降雨量和时间总不尽人意,时而与人的意愿相反,这促使人去观察思考雨水的形成及其主宰,雨神应运而生,在文学作品中其形象独立鲜明。

(1)星宿。

先民较早对雨师雨神的形象的认识,是天上的毕星。后世小说《搜神记》应证了此类说法,“风伯、雨师,星也。风伯者,箕星也;雨师,毕星也。”[3]毕星的雨神形象不仅在神话中多有反映,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益多印证,“庶民唯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夏,月之从星,则有风雨。”[4]

(2)动物。

先民对风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难以解释,遂将其归于自然神秘力量所为,或是某些动物与身俱有的特异功能,将动物形象神奇化,使其成为执掌风雨霁晴的神仙。首先是龙蛇。因闪电像龙蛇而被奉之为雷神,当雨神独立之后,雨神窃取了雷神主雨大权及形象特征,神话中应龙有呼风唤雨的神性,是较早的雨神形象。《山海经》指出杀蚩尤非黄帝,应为应龙:“杀蚩尤与杀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5]其次是奉猪为水神,这与古人观察到下雨前猪的行为有关。暴雨前天气闷热,猪常跑到溪中、淤水中浴身,以解酷暑。人们发现当猪到水中浴身之后,便会下雨,于是认为猪和雨有关。《淮南子·本经训》:“羿封豕希 于桑林。”[6]丁山认为羿禽封豕希 ,即是淫雨之神。在《诗经》中亦得印证,“有豕白蹢,烝徙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7]

(3)人形。

中国的神话传说不断的丰富,雨神形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人的本质力量日益显现,出现了许多德才兼备、勇敢无畏的英雄,他们的形象及其故事深入人心,他们也逐渐被神仙化,司管天地之间各种职责。

首先河伯,人面鱼身,传说名叫冯夷,溺死后天帝令他为黄河之神。“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鬃……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8]其次是萍翳或屏翳,身体像一只蚕子,一旦作法天空便会浓云密布,顷刻间降下倾盆大雨。“萍号起雨,何以兴之?”[9]王逸注萍翳即雨师名也。“雨师妾在其北”。[5]郭璞注雨师谓屏翳。第三是赤松子,“闻赤松子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9]赤松子为癫狂野人,可化赤龙,随风雨上下,后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主管布雨。

2.神话传说类文学作品中的“雨”及其功用。

在我国古代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中,“雨”意象除了以雨神的形象出现以外,还常常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充斥在大量的神话传说作品当中,起着渲染烘托等辅助作用。

(1)增加神鬼的气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神仙和鬼怪被先民赋予了神奇怪异的能力,神鬼出现必伴随着神奇的效果,以突显其与众不同,展示其非凡的能力,而风雨恰是极好的装饰品,出场时伴随着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使人望而生畏,产生无限的崇拜之情。尧认为舜贤孝又有才干,可传位与他,但必经过一些政治上的学习和锻炼,“若稽古,帝舜曰重华……纳于大麓,烈风雷弗迷。”[4]“舜以圣德入大麓之野,虎狼不犯,虫蛇不害。”[10]雷雨将至阴森恐怖,但舜却丝毫不迷惑。

(2)渲染恐怖气氛。

风雨来临之时,天地昏暗幽深,狂风怒号,树木摇曳,万巷人空,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袭来,使人毛骨悚然,产生畏惧心理。在神话传说产生的时代,先民知识困乏,对自然充满着恐惧和尊重,故事中常用风雨来渲染恐怖的气氛,增加神话传说的神秘感。“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螣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神鬼,作为清角。”[11]“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5]

(3)将风雨视为一种阻碍磨难。

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产生于石器时代,交通运输落后,风雨会给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使先民在潜意识中将风雨视作一种阻碍和困难,这反映到神话当中,风雨就变成了考验磨炼英雄的一种难关,增强意志的一种工具,通往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武王伐纣渡孟津时,波浪滚滚,风雨交加。后来在刑丘盾折为三,遇雨三日不止,显然风雨的出现和阻碍,是为了考验磨炼周武王的决心和意志,是上天在考验其是否具有伐纣平天下的能力和决心。

三《诗经》《楚辞》中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雨意象

《诗经》中的雨意象反映的是在山水景物映照下的人世生活情感的状况,与南朝山水诗人精雕细琢的写作之风相比,显得简单、粗略,但已具备模山范水的雏形。《楚辞》虽避世离俗,拥抱自然以求解脱,但诗人所投入的是被自我意识紧紧控制住的自然山水。“雨”作为山水景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虽其审美价值在此时并未被发现,但被赋予了多重文化文学内涵。《诗经》《楚辞》中的“雨”继承了卜辞和神话中“雨”的文化文学内涵,此时还承担着比拟和起兴的重要职责,以及两性关系的指代和滋润万物的重大使命。

1.祭天神祈雨。

《诗经》的祈雨诗反映出雨对先民生存的重要性,在风云多变的自然中人们寄希望于神灵,祈雨之法是先民对卜辞祈雨方式的继承,是宗教信仰和巫文化进入文学的一种表现,对祈雨文化的继承也增加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有三篇与祈雨有关,所采用的求雨方式皆是祭天乞神,奉献牲畜,讨好天神。《云汉》是周王祭神祈雨所作的诗,以周王的口吻发出遭旱呼吁之辞,充满了对大旱无雨忧惧与求神祈雨急切的心情,干旱严重威胁着周族人民,人们在无法抗御自然灾害面前,在当时“神治”社会中,只能求助神灵,作为统治阶级的周王能为此忧虑而率先求雨,可算是有为之君,然诗中少有对灾害之年百姓情况的描写,亦见统治者与人民的距离。在艺术方面诗首章以周王口吻写灾害频发,祭神无应领起全诗,以下六章用排比诗章写对大旱忧惧以及急切之事,此章法将内容反复并递进地写来,突出世态的严重,渲染了令人焦虑不安的氛围,以云汉星河为端,以星光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此诗用作祭神求雨之乐歌,南北朝时仍在沿用,可见此诗影响之大。《宛丘》继承了卜辞中以舞求雨的方式,是巫文化的又一次体现,宛丘巫风是历史传承,“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12]“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7]一个女子在宛丘不分冬夏地跳舞,其中带有宗教内涵,第二、三章叙述如何跳舞,手持羽毛而舞,马瑞辰据《周礼》断定宛丘之舞即为巫祝之舞,因只有以羽毛自翳其首,才是为旱暵之事而祈雨祭天。《甫田》夏耕时周王祭神祈年的乐歌,写祭土神、四方之神以及迎田祖的祈年活动,叙述祈甘雨、求稷黍之事,从诗的字里行间可清晰地感知到殷商卜辞对其的影响。

2.自然物雨。

无论“雨”被赋予多少文化文学的价值内涵,其本质仍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有的美,《诗经》《楚辞》中多处提及自然物雨,但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诗经》中自然之雨的功用。

雨水有一种天然强大的感染力,营造出忧伤悲凉的氛围,易于作者抒发情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即有许多描写雨的诗歌,或借雨抒情,或作为普通自然现象进行描绘。雨天阴沉暗淡,迷离朦胧,易于抒情,《诗经》中借雨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悲凉哀婉的。《东山》东征归乡士兵叙述战争带来的苦难,抒发思乡思亲之情。“我来自东,零雨其濛”,[7]周公东征巩固统治,秋雨濛濛之时,连年征战,久别家乡的士兵长途跋涉归来,情景相融,“《豳月·七月》、《东山》诗篇,述情赋景,如化工之肖物。”[13]秋雨濛濛,正含思乡之情。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即具有美好特质,包含浓郁文化气息。《渐渐之石》是兵士们感叹征行劳苦的诗歌。“有豕白蹢,烝徙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7]猪亦兆雨,古人以猪进涉水中兆将下大雨,诗中反映出先民善于总结日常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表明士兵们不畏风雨,保卫国家的崇高精神。《蝃蝀》责难一位女子自主择偶的行为,“朝隮于西,崇朝其雨。”[7]蝃蝀是虹的别名,古人以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以虹为淫婚之象,诗歌中描绘出女子在出嫁之时,整个早上都在下雨的景象。

(2)《楚辞》中自然之雨的功用。

《楚辞》中蕴含着楚地浪漫想象的气质,雨亦是无所不在,其用途主要是渲染氛围。“光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9]司命为寿命之神,此祭祀表现了楚人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同时演绎了人神恋爱的悲剧,大司命下凡时的威风霸气,旋风开路,暴雨洒尘,暴雨在此即起渲染之用,突出大司命的气势非凡。“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9]以天暗幽雨描绘流放之地环境险恶及渲染自己苦闷的心境,虽受苦难但仍初心不改。《山鬼》是祭祀山神的乐歌,一位女神由热恋、等待、怀疑、失望绝望,“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填填兮雨冥冥。”[9]天暗雨丝风吹,但山鬼执着地等待着,用凄风苦雨、雷鸣猿啼的景色烘托觋者的失意心情。《楚辞》中的雨亦以雨师之名出现,尽显其幻想特征及其神通广大的本领、英勇无畏的气质。“萍号起雨,何以兴之。”[9]“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欲度世以忘归兮,意恣目隹以担挢。”[9]行游时有前导阵容,亦有后卫保护,极讲排场,凸显隆重。

3.比兴。

比兴手法是《诗经》中最重要的抒情手法,用来作比,或制造气氛,以便衬托或协助主题的表露,稍后的《楚辞》中受到《诗经》的影响,亦使用比兴手法叙事抒情。

(1)比者。

以“雨”作比将隐晦深奥之理阐释得通俗易懂,这亦是《诗经》的魅力所在。《下泉》“芃芃黎苗,阴雨膏之”。[7]以雨水滋润黎苗茂盛比西周恩泽布于各诸侯国。《鸱鸮》寓言诗的源头,描写强权暴虐者和力量弱小的受害者,风雨则比喻那社会动乱不安的形势或无法防御的灾祸。《斯干》以风雨表示社会中不安因素。《正月》西周初亡,东周尚未巩固,周室大夫所作愤世疾邪,忧国哀民之诗。“终其永怀,又窘阴雨。”[7]阴雨比喻苦难之事。《小明》是朝廷外遣官吏思归和怀念僚友之作。“……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7]此处的“涕零如雨”“泣涕如雨”[7]及 “其从如雨”[7]用法一致,用降雨时雨丝繁而密来比喻数量之大,夸张的手法凸显程度之大。《雨无正》篇是用雨下得不适当来比喻统治者的政令邪逆,赏罚不公,故以“雨无正”名篇。《楚辞》中亦有比附手法的运用,“……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9]以风雨形容社会险恶,“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咏叹。”[9]独自哀叹,秋雨绵绵,道途泥泞,乌云蔽天,均是比喻,含蓄道出自己所处困境,咏叹是诗人对自我形象的一笔勾勒。

(2)兴者。

雨作起兴之用充斥于《诗经》中,《风雨》描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愁苦和相见时的欢乐。“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7]以景起兴抒情,以风雨寒凉,群鸡噪叫兴女子的愁苦,表现得含蓄,深沉。风雨凄苦之时孤独的妇人忧伤难耐。《伯兮》描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深情,“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7]望下雨天偏晴,兴起盼夫归而偏不回,比兴之物皆可与实情实景相合,全无生硬之感,天衣无缝。《谷风》被弃女子自诉其痛苦不幸的遭遇。“习习谷风,维风及雨”[7]用阴雨滋润万物起兴夫妇应和美,或用风雨之景营造特殊气氛,映衬弃妇的凄凉。《黍苗》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7]兴起召伯能慰劳征行的民众,含义丰洽,手法高明。

4.滋润万物的农业之雨。

雨古称天水,古人常把滋润万物,带来丰收的雨称为甘霖。《诗经》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必会触及滋润百谷的自然雨水。《诗经》中描绘农业之雨的词汇丰富多样,因雨之大小、形态、降雨时间等因素各不相同,出现了如“霡霂”“灵雨”等词汇分别表示不同的雨水。“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足,既霑既足,生我百谷。”[7]霡霂为小雨,蕴含着润物细无声的美感,不断地滋润庄稼,内含农民无比喜悦的心情。《大田》是春夏秋农事和统治者秋祭的乐歌,“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7]夏秋之时庄稼需要雨水滋润,所以诗开始写云兴雨落之景象。《定之方中》赞美卫文公徙居楚丘,营建宫室,从事建设,大兴农业。“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7]全诗用赋的手法,写文公励精图治及良好的政绩,此处的灵雨即好雨,适时之雨。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57.

[2]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3]干宝.搜神记[M].何意华,汪有源,曾令先,译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58.

[4]江灏,钱宗武,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90,10.

[5]冯国超,译注.山海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24,303,357.

[6]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38.

[7]李家声.诗经全评全译[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467,230,268,267,87,256,356,408,44,173,152,153,110,391,456,418,424,85.

[8]崔华,牛耕.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J].中原文物,1996(3):75-83.

[9]周秉高.楚辞解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11,56,138,71,89,216,294,295.

[10]王充.论衡·乱龙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6.

[11]韩非.韩非子·卷六[M].邵增桦,註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813.

[12]班固.汉书·地理志[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1318.

[13]王士禛.池北偶谈[M].靳斯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447.

On the Image of Rain Appeared in the Period of Pre-Qin Dynasty

Guo Jia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

Key words:rain; inscriptions;TheBookofSongs;TheSongsofChu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卜辞楚辞诗经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屈原和楚辞
诗经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