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的思想性与历史性

2015-03-1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玉山思想史语法

陆 露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2年5月,林玉山先生的《中国语法思想史》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中国语法思想史”这一学科的空白已告结束。

相较于语法的客观性、易观察性,语法思想则是主观的、难以直接观察的;因而,对语法思想的研究一直甚少有人涉 足。而研究中国语法思想发展历史的“中国语法思想史”则更是一片学术“荒漠”,是“没有人过问的一门学问”[1]P517。

自2003年开始,林玉山先生便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著名语法学家思想的文章,渐成塔山,直至2006年形成“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写作大纲,2008年完成初稿,2009年寄予张斌、邢福义、陆俭明、江蓝生、沈家煊、马庆株、邵敬敏、范晓等先生审阅,2010年完成修改,2012年正式出版。

历经近十年,林玉山先生最终构建了一个“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学科框架,在无人垦殖的“荒漠”上,植上了第一株绿苗。正如邢福义先生的评价:“到目前为止,关于汉语语法研究史的专著已有几部问世,却还没有一部像林玉山先生这样突出‘思想’二字的。我深信,玉山先生的思维指向,玉山先生所作的努力,将对汉语语法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开创之功,定会载入史册。”[1]P6

林玉山先生是这样为这门新兴学科定义的:它是阐述中国语法思想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它阐述中国语法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等;不但论述重要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还要论述语法理论、语法流派的发展历史,探索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发展因素等。

从这个定义足可以看出林玉山先生对这门学科寄予的重大学术愿念:要全面、系统、深入地对语法思想进行历史梳理。而从事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驾驭问题的强劲能力”[1]P3。作者在对研究对象的“思想”作“史”的梳理的同时,其思维中的思想性和历史性也突显弥彰。

一 思想性的体现

作为一本无书可作参考的新著,从研究对象的发掘到篇章结构的安排,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对其进行合理的定断,无不体现着作者周全、细密、深刻的思考轨迹。

(一)对全新研究对象的发掘

关于语法史研究的著作已有不少,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邵敬敏先生的《汉语语法学史稿》、《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史存直先生的《汉语语法史纲要》,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等等,但这些著作的对象都仅是“语法史”或“语法学史”,是重在分析梳理语法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而“语法思想史”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重点是语法思想,既包括语法学家对语法的认识看法,还包括语法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法研究目的、方法、理论,以及语法学家对前人时贤提出的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不仅如此,对语法理论、语法流派的发展历史的论述以及对语法思想史发展因素的探索也是它的研究范围。

这种对新的研究对象、新的学科领域的发现与挖掘,即不失为作者独到思想的体现。

(二)对语法思想的深层探究

对“语法思想”这一全新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也体现了作者的全面思考和深入研讨。

本书在对语法思想进行研究时其实选取了两个承载点:一为语法研究学术流派,一为语法学家。

在对各个学术流派进行研究时,作者紧紧扣住这一学派思想的肇端进而梳理其发展,如在对“结构主义语法思想”进行梳理时,先介绍了西方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传布和发展,以及语法学界真正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法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其次探讨了这一理论发展之后给汉语语法学界带来的巨大影响——关于析句方法大讨论的开展;最后则是详细介绍了成熟的汉语结构主义描写语法学的发展。这样从源头一直流溯至当代的语法研究,同时又抓住几个重要的节点进行强调,一条“结构主义语法思想”的发展脉络既完整系统又条理明晰。

而在研究语法学家的思想时,作者也重点强调这种思想究竟是受何影响、如何产生的,即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来源。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一个写作特色,很好地突出了“语法思想史”的写作旨趣。如对朱德熙语法思想的研究章节中,专门有一个框题就是“朱德熙语法思想的来源”,详细介绍了其语法思想形成过程中所接受影响的国外理论,如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等等。在对马建忠的语法思想研究中,也强调了其语法思想的来源:一是对传统与文学的继承,二是对西洋语法的模仿,三是根据汉语语料研究得出的独到见解。

(三)对研究对象的侧重安排

作为“史”的研究,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全面系统,但在这全面系统的同时,又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同,这就需要作者放出眼光,仔细审量。这一点在《中国语法思想史》中体现得很好,对象的选择既兼顾全面,又有侧重性,既没有忽略语法思想发展史中的任何语法学家,对于重要的语法学家亦不吝大章篇幅详细分析研究。

本书中仅明确列出讨论的语法学家就有三十位之多:马建忠、章士钊、胡以鲁、胡适、陈承泽、金兆梓、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何容、刘复、廖庶谦、杨树达、方光焘、陈望道、赵元任、朱德熙、周法高、张志公、张斌、胡裕树、陆俭明、邢福义、江蓝生、沈家煊、马庆株、邵敬敏、范晓、邢公畹。但在这之中,作者并不是平均分布笔墨的,其中的重要语法学家——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陈望道、朱德熙、张志公、张斌、胡裕树、陆俭明等才是作者着力尤多的代表人物。

在这侧重不同的取舍过程中,正是体现了作者的思辨之功。

(四)对篇章结构的巧妙架设

既是梳理“中国语法思想”的“史”书,作者便以语法思想的发展为纲要串起各个章节:第一章——语法思想的萌芽期、第二章——语法思想的发轫期、第三章——语法思想的发展期、第四章——语法思想的多元化时期。从萌芽、到发轫、发展,再到当代的研究蓬勃多元,几个研究时期的确定明晰了然。同时,最后还有一章语法专题思想史,将语法研究中的各个专题进行了主题性的梳理。这种安排既从历时上顾及了学科的共时发展,同时又对相对集中的共时问题进行了历时梳理,共时与历时,横向与纵向安排得非常合理,甚或说是巧妙。

二 历史性的体现

作为一个“史”的考察,要想梳理学科的发展脉络,那么,对考察对象的史性分析便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史性分析体现在多个不同的层面。

(一)对全新概念的首次界定

既是无人曾研究过的对象和领域,林玉山先生在书作的“绪论”中便首先对“语法思想”“语法思想史”进行了历史性的首次界定。

“‘语法思想’指的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的认识、看法。它包括语法学家对语法是什么,语法的要素有哪些,词法、句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语法的特点是什么等语法基本问题的观点,还包括语法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法研究目的、方法、理论,以及语法学家对前人时贤提出的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等等。”[1]P2

“中国语法思想史是阐述中国语法思想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它阐述中国语法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等。它不但论述重要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还要论述语法理论、语法流派的发展历史,探索中国语法思想史的发展因素等。”[1]P2

这些全新概念的界定,无疑廓清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范围,明确了这个全新学科所应着眼的关键所在。

(二)对事件意义的历史性确定

科学地对语法研究中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历史定位,无疑是这部史书“史性”的最基本表现:

“《马氏文通》第一次确立了汉语的词类体系,提出了词类划分的标准,确定了汉语的词类,廓清了在词类问题上的混乱。”[1]P37

“(章士钊)第一次参照西文把句型分为四类,并命名为‘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1]43

“(黎锦熙)第一次把句法提到主要的地位。”“这对于缺乏形态的汉语来说,是相当重要的。”[1]P63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第一次归纳了汉语的句子结构类型。”[1]P114

“(徐思益的《描写语法学初探》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描写语法学的理论、方法的专著。”[1]P121

“国内第一个有意识运用‘变换’方法分析汉语语法的是朱德熙。”[1]P123

……

除了诸多“第一次”“第一个”“第一部”等历史地位的确定,对特定阶段时期代表作的确认、各家研究特色的归纳同样也是只有立足在纵向的历时角度上才得以确定:

“(胡适的《国语文法概论》)是现代汉语语法学草创时期的一部奠基之作。”[1]P55

“(杨树达语法研究的)最显著特色是虚实交会,即文法与训诂相结合。”[1]P106

(三)对前贤研究的客观评价

如对马建忠的评价。在面对马建忠的研究被人们诟病为削足适履、流于比附时,作者强调“应当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不应仅以今日之论来衡量《文通》,来贬斥马氏的语法思想”[]P41。

这是很难能可贵地在用客观的史性眼光看待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每个时代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局限,我们不可用今天的认识与眼光求全责备。正如鲁国尧先生所言:“评论一本书,应该看它比前人超出多少,应该看它比同辈高明多少,应该看它给后人留下多少。”[2]P110依据这三条原则来衡量,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研究中的开创地位都不应该被抹杀。

而在面对目前有争议的“本位论”研究问题时,作者再一次显示了可以跳出共时的点而进入历时的线的能力。在有学者明确提出反对“本位论”研究的情况下,作者也摆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是鼓励这种‘本位’研究的。”并且给出了高瞻远瞩的理由:“这不会引向‘单视点’的研究思路,没有重点,也难以有全面。一个个‘单视点’,就会形成‘多视点’,从而更全方位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不同的本位理论都会概括一些别的角度概括不了的语法规律,不同视角看问题才会全面和深入,有利于解决汉语语法研究的症结所在。”[1]P408

这无疑是一种长远的历史性眼光的体现。

(四)对研究前景的科学预测

科学的研究不仅要能有向前回溯的意识,更要有向后预测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林玉山先生做得很好:既有对整个汉语语法学发展趋势的宏观预测,还有对各个语法专题研究今后工作的指导性预测。如,林玉山先生明确指出:“汉语语法学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严密、精细和概括”,具体表现在“词的定义日趋严密,词的分类更加精细,析句的方法改进得更加概括”,因为“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决定了汉语语法学的严密、精细、概括的发展趋势”[1]P492。从整体宏观趋势的描绘,到具体研究的体现,再到原因的研讨,无不体现了宏观的历史性眼光。

林玉山先生对生成语法今后工作的预测是:理论研究应从单纯介绍转向专题讨论;实际研究应从个别问题转向全面考察;应用研究应从满足人文阐释和教学需要转向现代科学领域。

三 小 结

对于一部参阅了1036本参考书、历经近十载而完成的一部5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其开创性、学术性的意义自不待言。本文选取两个具体的表现进行论评,也许尚有局限,但也力图从此一斑而窥求全豹。

[1]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2]鲁国尧.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说“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玉山思想史语法
新年献辞
附式石盆景欣赏
悬崖式盆景欣赏(一)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补玉山居》:破解时代的寓言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
《军事思想史入门》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