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理论透析及当代审视
2015-03-18傅华丽谢可嘉
傅华丽 谢可嘉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国梦”的理论透析及当代审视
傅华丽谢可嘉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经过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三个既依次递进、又交错重叠的逐梦阶段。当前,实现“中国梦”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理想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一 “中国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观点
理想是历史前进的航标,是鼓舞人、团结人的重要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理想的作用,他们对理想的丰富论述构成了“中国梦”的理论来源。
第一,理想的重要性。“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1]P301人类社会的发 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207强调只有用共产主义理想武装人民,凝聚革命力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第二,理想的现实性。“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3]P377在马克思看来,“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P285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1]P232。与马克思所见相同,列宁认为:“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与该阶级的‘公平的劳动报酬’这类‘狭隘’琐碎的生活问题,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义者不屑理睬的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3]P353马克思主义肯定理想的现实性,但同时强调理想要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超越。马克思强调:“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4]P10人民群众要通过革命实践使事物由现实状态趋向理想状态,在实践中证明理想的此岸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说明:“无论哪个阶级的理论家都不能创造出一种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具备要素的理想,他只能看出未来事物的要素,并据此在理论上创造出本阶级在实践中要达到的理想。”[5]P47-48
第三、理想的阶级性。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P286一个阶级的观念是这一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产物,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从同样的理想出发,但他不是把它与‘现代科学和现代道德观念’相对比,而是与现有阶级矛盾相对比,因此,不是把它表述为‘科学’的要求,而是表述为某个阶级的要求,这种要求是由某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需要加以客观的研究)产生的,并且由于这种关系的某些特点,这种要求只有用某种方式才能实现。”[3]P378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阶级性表现为人民性,强调“工人群众才是社会主义理想唯一天然的代表者”[5]P1。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目的是“把人类从各种各样的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制度下解放出来”[7]P111,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第四,理想的社会性。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理想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实现。他在中学时代就指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8]P459他强调:“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2]P189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只有个人理想实现了社会理想才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9]P310。
第五、理想的发展性。“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1]P269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就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10]P356。共产主义理想不是凝固的,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11]P69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实践中逐步意识到社会主义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列宁则进一步提出了“初级形式”与“发达阶段”的具体划分。
二 “中国梦”的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逐梦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成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一个文明古国成为一个被动挨打受尽凌辱的国家。从这时起,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成了亿万中国人民共同梦想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1922年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圆了民族独立梦。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2]P108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梦的征程。(一)“两步走”思想的形成。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两步走”的思想雏形,即“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1963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形成了“两步走”的思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我党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在发展上急于求成,导致“两步走”战略还很不完善。(二)“三步走”战略的构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两步走”思想,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在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三步走”战略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五大以后,我党根据国际环境的变换、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对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不断地进行调整:十六大报告把实现“总体小康”提升为实现“全面小康”;党的十七大后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提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将得到实现。
石仲泉同志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信念愈益强烈。”[13]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报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吹响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号角。
三 “中国梦”的现实境遇:机遇和挑战
“中国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善于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促进民族复兴的早日实现。
面临的机遇:(一)改革开放奠定了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二)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执政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积极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和建设成果。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方向指南和制度保证。(三)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国际条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永不称霸,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公正行使作为安理会常务理事国的权责,倡导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矛盾,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坚持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努力推动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勇于担责,积极承担防止全球污染等国际责任,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当前,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确立,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国家的发展模式得到世界的普遍肯定,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现端倪。
面临的挑战:(一)从国内来看,主要来自三大领域。经济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人均GDP还很低,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较大;居民生活压力大,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愈发艰难,一些国有垄断行业广受民众诟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遭遇瓶颈。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败,行政能力不高,执法粗暴,缺乏科学的政绩观;社会不公平现象还比较突出,执法不公正、教育不公平、分配结果不公、现有户籍制度下的身份不公、市场竞争中的环境不公等现象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思想上: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欠强,文化竞争力还不高,文化GDP的产值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尚未建成;马克思主义面临边缘化、淡化的危险,正如陈奎元先生指出的,“在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贬低和排斥。在各种讲坛、媒介和刊物中,颂扬西方理论体系、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暗流非常强劲”[14]。一些公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想信念的虚无化、庸俗化、空想化趋势比较明显。(二)从国外来看,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少数国家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借中国的迅速崛起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把中国维护领土主权说成是对外侵略、欺负弱小,把中国维护国家统一说成是镇压民主、剥夺人权,大肆歪曲事实,在国际社会中抹黑中国。二是个别西方大国在军事上围堵中国,实施所谓的战略重心东移,插手亚洲事务,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四处煽风点火,挑起事端。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文化渗透,大肆推销美式民主和自由,美化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妖魔化社会主义,妄图在中国引发和平演变、颜色革命。
四 “中国梦”的未来实现:目标和途径
“‘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15]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在它的正确领导下,这一美好理想必定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梦”的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紧密联系,依次推进,互为依托,国家富强是基础,民族振兴是保障,人民幸福是归宿。国家富强意指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军事力量强大,能够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主权独立,保障人民利益,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振兴意指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不仅是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焕发勃勃生机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在国际社会彰显独特的民族文化、优越的国家制度、崭新的国民精神面貌。人民幸福意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精神愉悦,社会和谐,生态美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都要落脚于实现人的幸福。“中国梦”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基本内容:(一)体现了理想的现实性。“中国梦”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有现实的目标战略,即两个一百年:第一个100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100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体现了理想的人类性。“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国梦的最终价值指向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复兴的同时要造福人类,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观来创造一个新世界。(三)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梦”、“国家梦”是“人民梦”实现的前提条件,“人民梦”是“民族梦”、“国家梦”的最终归宿。“中国梦”就是要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6]P5实现每一位国人虽小但珍贵的梦想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坚实依靠,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具体而言,实现“中国梦”当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17]P175当前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统一起来,要把实现个人幸福的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要把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行动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教育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培育公民的科学理想观。(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梦是化挑战为动力、攻坚克难的梦,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然要求。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敢于啃“硬骨头”、闯“深水区”。
要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不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试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18]P340当前,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始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斯大林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程冠军.以科学的态度解读“中国梦”——专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J].领导文萃,2013,(8下).
[14]陈奎元.新用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15]李君如.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张京华)
A81
A
1673-2219(2015)04-0077-03
2015-02-01
衡阳市社科联课题“列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项目编号 2012D05)。
傅华丽(1974-),女,湖南耒阳人,南华大学副教授,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谢可嘉(1972-),男,南华大学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