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优化教学

2015-03-18上海市育秀实验学校顾陆洋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0期
关键词:包装袋学情交流

上海市育秀实验学校 顾陆洋

《上海市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实施意见》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品社教师,应深入分析学情,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基于认知起点,确定教学重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历史、地理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在这些广泛的素材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取舍,而取舍的依据,便是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从他们的认知起点出发,了解他们认知上的空白点,预知他们在学习上可能面临的困难,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进而有效地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教学科教版《劳动有分工》一课时,教材上出现了“职业”“行业”“产业”这些专业用词。教师为了解学生对这三个名词的认识,请全班学生在课前用一个词或简短的一句话写下来,之后便将学生的答案汇总、整理。通过分析,发现由于“职业”与他们周边的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生们对“职业”一词的认识比较到位,而对 “产业”“行业”的认识,则是他们的知识空白点。极个别学生对“行业”“职业”有个大致的认识,但将两者混淆起来。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前进行了相应的取舍,舍去了与“职业”极为混淆的“行业”这一知识点,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产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简单的举例、说明,让学生较直观地初步了解各大产业,也为接下来学习与各大产业与职业做好铺垫。这样的取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真正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二、基于能力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取知识,加工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社学科中,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表达、倾听、观察、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众所周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力的获得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贯通。课堂中的活动,社会中的实践,学生知识在不断地积累,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实时予以关注,判断他们的能力水平,开拓出发展的空间,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垃圾的变化与危害》一课时,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主要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在课外利用信息课上学到的技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因此,在学习垃圾的危害中,我选择了以小组探讨、交流的形式展开。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我给的资料卡,调动以往的认知,生生间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一个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和学生的共同交流,思维碰撞,在互动中体会垃圾危害之大并内化为自我感悟。

三、基于情感倾向,突破教学难点

品社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似简单,但实则较难落实。根据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情感丰富,以感性认识为主,但易于形成爱憎分明的情感特点。他们的情感强烈,但不够稳定,情感会随着周围人或物的影响而摇摆不定。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洞察学生的情感动态,从而确定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触动他们的真情实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提供自主讨论、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自我否定,自我修正,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断地培养理性思维。

如教学《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一课,正确理性地看待中日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当探讨“中日两国如何相处”时,学生们由于受到舆论和周边人话语的影响,他们对日本的认识比较片面、偏激,表现出对日本强烈的厌恶感。他们认为日本人在过去侵略中国,现在又霸占钓鱼岛,横行霸道,我们应该武力对抗。此时,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情绪点,适时地评价,引发学生思考。若真的开战,将对百姓带来什么?若真的绝交,对中国又会有何影响?慢慢地,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正确对待中日关系,体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意义。

四、基于反应,捕捉教学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知识,创建新的信息,这些新的知识和信息就是一种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随机而变,捕捉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若它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对学生的发展也没有益处,那么教师可以进行冷处理。若它是一个好的生成点,教师则应充分利用,课堂上会有意外的惊喜与收获。

如在教学三年级《包装袋里有学问》一课时,教师提问“看包装袋主要看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主要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商标、保存方法等。这时,一位学生说:“还要看成分。”其实包装袋上的成分大部分是化学用语,许多学生不会理解,因此教师并未将其放在预设之中。而这时教师并未中断学生的发言,进而还追问:“为什么呢?能和大家说一说吗”此时,学生回答道:“我的奶奶有糖尿病,她不能吃含有糖成分的食品。”教师立即抓住这个生成,随即说道:“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是啊,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人,我们也得注意一下包装袋上的成分。” 通过这个身边的例子,学生又学到了看包装袋上的一招。这样的教学,比预设的效果精彩得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走进学生,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方能优化教学,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包装袋学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包装袋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由包装袋变身的花盆
包装也疯狂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