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2015-03-18章涤凡
杨 扬,黄 莺,章涤凡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
杨 扬,黄 莺,章涤凡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模型为基础理论,结合云南实际,对云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出云南的两大中医药文化资源,即民俗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资源,分析了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云南特色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构想。
文化创意产业;中医药文化资源;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也是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究其本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一种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的产业,相对于传统三大产业形态,它既不能归入农业或工业的范畴,也不能完全隶属于服务业,因此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1]。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植,这种趋势使中医药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纵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特色民族产业,要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靠其文化内涵的提升,只有充分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依靠文化的特色内涵,才能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1 云南地方特色中医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分为创意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三个部分。创意资源的核心是智力,主要关注创造者、设计者的创意理念。文化资源是依靠创意开发文化资源,将创造性的产业要素相融合。产业资源的核心是投资,主要关注与文化产品制造相关的文化产品的流通、交易、销售系统[2]。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文化资源是基础,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资源开发、提升文化资源附加值,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地域文化资源的独有性和稀缺性特点,使其具有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也最有可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1 中医药民俗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由人生礼俗、岁时节日民俗和饮食民俗组成,其中岁时节日民俗和中医药文化关系最为紧密,涉及到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保健、药材采集等方面[3]。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云南就占了26个,其中15个是云南独有的。由于各民族在传统节日中有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还有一些自己的民族节日,这使云南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节日民俗文化。如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为上巳日,古代会举行一种避灾祛邪的仪式,叫做“祓禊”,如今这种旧俗经过演变,形成了踏青、春游的习俗。云南宜良,人们会在这一天携酒煮豆,踏青为乐,由于上巳节在清明前后,此时野菜已经生发,因此,云南浪穹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形成了采摘野菜的习俗。采来的野菜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有的食用,有的戴在头上或放在厨灶上,用来消火祛灾,避免蚊虫叮咬。而在所有的野菜中,荠菜最负盛名,它的茎加热后可以驱虫。《本草纲目》中提及,荠甘温无毒,可以养肝、明目、治疗腹痛、解热毒,因此也叫“护生草”。农历五月五端午节被称为民间的医药节,各地都有一些祛病驱邪的习俗。通常人们会在门边挂上艾或菖蒲草。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艾是一种草本药物,本身带有香气,可以解毒气,中医常用来灸治百病。菖蒲是一种水草,可以解毒、杀虫、有开窍、化痰、健胃的功效。在云南镇雄,端午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会穿着春装,外出游山玩水,这在当地被叫做“游百病”。在游览的过程中,人们会采摘野草,回来以后用野草煎水沐浴。云南壮族则会去赶药市,这时候往往会有数百种鲜、生药物上市,而赶药市的人也会达到上万人,热闹非凡。
云南的岁时节日民俗蕴含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借助这些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既可以展现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问题的解读,有效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云南中医药文化资源,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云南的中医药民俗是云南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体现。
1.2 中医药城市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也是城市品牌和活力的表征[4]。
云南具有城市文化开发的丰厚基础,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座。将云南城市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发掘整合,是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就个案来说,杨林自古以来被誉为“滇中古镇”,由于这里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先生的故乡,因此又被称为“药王之乡”。据记载,兰茂从小就喜爱研究本草,他采集当地草药,并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采集药物,又向彝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探访医疗经验,最终编成了《滇南本草》[5]。《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较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地方性本草著作,其中收录了500余味中草药,《滇南本草》因其对云南地道药材的记载使之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此外,杨林还是著名的“肥酒之乡”。杨林肥酒至今已有135年的历史,其酒色呈碧绿色,酒香清幽醇厚,是参照兰茂的“水酒十八方”研制而成,具有调和气血、强健脾胃、润肺生津、提神滋补等功能,是杨林兰茂文化的代表。可见,兰茂文化是杨林乃至嵩明的最具象征性的城市文化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 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2.1 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态势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明显提高,成为全国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属于文化产业范畴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也相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国内中医药园区包括养生园、本草园、主题公园、文化科技园、文化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多在筹建、在建和运营[6]。伴随着这股热潮,云南省注重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目前云南正在计划申请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综合的国家级健康产业示范园,拟建设成一个集主题园区、商贸物流区、会展交易区、科研孵化区、云南特色民族中医药文化旅游区及康体旅游五大功能园区体的“昆明中医药产业园”。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其创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比较特定的空间中集中展示多个中医药文化主题,让消费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验传统医药的魅力,融教育和体验于一体,将中医药文化与休闲旅游养生相结合,是以文化创意拉动传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另一方面,云南现有的一批传统地道药材如三七、天麻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民族药道地药材、滇西北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五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正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将文山三七产业园、楚雄民族医药工业园、大理医药工业园、玉溪医药产业园和滇中、滇西、滇东南、滇南文化产业圈相链接,不断提升丰富“云药”的文化内涵,开展“云药之乡”的认定,把“云药之乡”打造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
2.2 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与本土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融合度不够。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有傣族、彝族、藏族、壮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医药,这些是云南地方独有的医药文化资源。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要做强做大,突出云南特色,就必须重视中医药文化创意与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结合。其二,创意元素与中医药文化产品融合度不够,导致中医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低,形成不了强烈的品牌效应。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目的就在于通过创意产品,影响文化认知,促进中医药消费,只有通过创意,创造新的文化内涵,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才能提升云南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1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是为了揭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其构成要素包括文化要素、创意要素和产业要素。特色文化要素体系主要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或者培育开发新的特色文化;创意要素体系主要通过传承传统或者导入现代创意。文化产业要素体系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甚至可以扩大到整个区域如创意城市等[7]。
3.2 云南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所谓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指可以复制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式。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的要素构成,云南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有以下两种模式。
3.2.1 以中医药文化游为中心,开发中医药民俗文化资源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游成为了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优势,形成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8]。依托中医药资源的旅游是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新兴旅游项目,主要以药用动植物为旅游对象,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保健为一体。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石林中医药养生文化城,就是其成功的典范。石林中医药养生文化城提出的口号是“绿色生活、和谐生活、健康生活”,项目规划设计为“一园四区”,即国药博览园、种养示范区、古镇养生休闲区、养生度假区、星级度假酒店区。国药博览园以建设杏林大观园为主,依托世界自然遗址保护区乃古石林的旅游资源优势,又融入了中医药养生文化精髓,将中医药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和养生养老度假融为一体,为开拓一个与石林旅游相匹配的休闲养生市场奠定了基础。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又是民族大省,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基础。因此,云南中医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以发展中医药文化游为中心,把传统民俗尤其是民间利用传统节日防病治病的习俗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加以挖掘,这是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因为单纯的中医药文化游难以有可靠的落脚点,开发中医药文化民俗可以有效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让游览者亲身体验传统民俗中治病防病健身的常识和经验,通过游览者把健康的理念、方法加以宣传和推广,从而解决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问题,扩大中医药文化游的影响,提升云南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3.2.2 以中医药城市文化为中心,打造中医药特色城市品牌
当今,城市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城市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促成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加快了城市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通速度,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城市增值。因此,在具有中医药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对相关的人物、文物、地道药物等进行开发利用,以中医药城市文化为中心,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城市品牌,是发展云南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之一。
以嵩明为例,2005年,在兰茂先生诞辰608周年之际,嵩明举办了首届兰茂文化节,向人们展示了嵩明丰富的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其中,兰茂生平事迹展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依次展出了兰茂的《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诗”等珍贵史料,宣传了兰茂先生的医学成就,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知晓兰茂,从而促进兰茂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广和兰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嵩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还明确把杨林古镇旅游开发、兰茂文化资源传播、建设兰茂药业产业,发展与兰茂文化相关的多领域文化产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兰茂文化即将成为云南的经济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被誉为“三七之乡,这里是三七的原产地,所生产的三七品质最为地道,种植历史也最悠久。“文山三七”是一种集典型地理特征、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传统配方和精湛工艺为一体而形成的地方名优产品[9],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打造三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品牌,是文山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文山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文山国际三七节,定期举行三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三七工业园区兴建展示中心和产业博物馆,提高了文山的城市形象。文山三七产业的重点建设任务中也明确提出了要高水平传播文山三七的品牌形象,高质量发展产业基地的文化旅游,高标准打造国际影响的会展节庆等内容,为发展中医药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文化,注重的是人的文化和健康需求,而创意的源泉在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云南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定要找准突破口,开发地域中医文化特色创意项目,进一步发挥云南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及创新潜力,从而促进云南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云南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1] 张京成,周学政.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李一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4):3-3.
[3] 吴宪.传统节日民俗与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J].经济视角(下),2013,(5):117-118.
[4] 张永刚,朱谷生,杨黔云.云南城市文化研究:一种建构与设想[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6-10.
[5] 张克梅.论兰茂在云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32-35.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韦信宽.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1,28(3):34-35.
[8]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8-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cs/2014-08/21/c_1112172130.htm.
[9] 杨爱民.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对文山三七的个案分析[J].企业经济,2008,(7):55-56.
[10] 方成武,杨 洁,杨 晨,等.安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7-9.
[11] 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5-29.
[12] 刘 静.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经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9-14.
[13] 孙青春,向 刚,赵泽宽.云南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7,(7):164-167.
[14] 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7-121.
[15] 张超中,贾 谦.关于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7-9.
(本文编辑:邹 钰)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YANG Yang, HUANG Ying, ZHANG Di-fan
(Yunna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In this paper, it tak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resource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e industry model as basic theory, combines with actual situation in Yunnan, t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Yunnan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two major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ources in Yunnan, those are folk culture resources and city culture resourc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Yun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At last, it preliminarily conce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unnan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l
R2-0
A
1003-2800(2015)10-0605-03
2015-06-25
云南中医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资助项目“云南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XK201354)
杨 扬(1983-),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工作。
章涤凡(1971-),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