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性文化消费群体消费习惯的产业研究——以辽宁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为例
2015-03-18□张岩刘丹
□张 岩 刘 丹
经济的发展带动政治与文明的进步,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现阶段的人类已基本达到生活自给自足乃至富足的状态,并在追求文化消费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文化的消费带动文化的创作,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消费谈创作,以消费谈产业,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为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关联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文化消费与文艺创作
(一)文化消费及文化消费群体。所谓文化消费也就是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投资与付出,文化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和娱乐产品或服务。可以说文化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可以归属为精神消费。虽然在某些方面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消费,但由此形成的消费群体则和其他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消费者一样都是存在一定的消费习惯的。
尽管文化消费是在其他消费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和其他消费相同的特点,但文化消费及其消费群体与其他形式的消费者仍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例如文艺创作出的作品是一种符号,而对文化作品的赏析则是消费群体参与社会、进行自我表达和寻求社会认同感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所接触的文化作品正是他们内心精神层面的一种最好的表征,因而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作品体现着消费者的消费特性。而这些消费特性又带有地域和传统的烙印。因而只有把握好文化消费及其群体的内涵及其消费习惯才能够更好地研究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区域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可以说是某个区域范围内本身就存在的文化消费传统,该区域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体现着当地各方面的价值形态。以辽宁文化消费为例,当地文化消费群体多表现出对东北文化的熟悉与热爱,对东北二人转、大秧歌是情有独钟的。即使有众多可选择的文化作品,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消费符合自身文化消费习惯的产品。基于对区域文化消费情况的研究,“区域社会大文化循环效应”理论认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当地社会的政府或者是民间、干部或者是群众,一般就会比较重视文化”,文化得到重视的结果就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丰富,群众文化消费得到满足,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最终又会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对文艺创作的影响。1987年丹尼尔·米勒在《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中提出,文化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该观点认为文艺创作过程必然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应用于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因而在文艺创作过程中,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会对文艺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就停留在这些符合自身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时,当消费群体热爱并愿意主动去消费和参与二人转、秧歌、剪纸等文化活动时,当需要发展文化旅游时,文艺创作者就不得不考虑具有区域性的特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还需要把他们的消费意愿考虑到文艺创作的过程中。
(三)文艺创作形成并促进文化消费习惯。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创作需要了解消费群体希望满足的消费内容以顺应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而从文艺创作来看,它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消费者和市场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营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环境,通过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力来满足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他们新的文化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动力。
文化消费群体消费什么样的文化以及他们的文化使用与消费偏好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的影响,也就是文艺创作的影响。即“文化消费者做出消费行为决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三种主要的变量,即与消费者自身直接相关联的因素、购买环境或背景、消费者正在关注的产品状况”。更深层次上来讲,也就是文艺创作对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习惯起着形成或促进的作用。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千百年来我们大多是在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被提上了发展日程,积极发展文化事业,能够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文化产业则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它有着被消费的必要和价值。谋求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消费者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消费群体能够进行消费的保障,引导消费需求并促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
(一)以辽宁为例探讨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辽宁省有着独具传统特色丰厚的文化资源,无论是舞台表演类的秧歌、二人转还是以“一宫两陵”为代表的沈阳文化资源都是它所独有的;同时沈阳也是全国首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的地区。可以说该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算不上是文化资源强省。该地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出版印刷、影视影像、动漫游戏、演出娱乐和文化旅游等五大领域。并且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消费人群与文化产业发展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文化事业的这些发展现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为繁荣辽宁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对辽宁省文化资源的分析以及对居民文化消费情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地的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并且文化消费的需求潜力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城乡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农村文化消费主要为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秧歌、二人转等,而城市的主要文化消费内容除了剧场舞台等传统剧目的表演外更有丰富的电影、音乐等流行文化。不同的文化消费内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城乡之间乃至从更大范围的差异性文化消费习惯都影响着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尽管辽宁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国内文化发展强省相比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在思想方面,落后的思想观念无法很好地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当地居民远离经济和文化较为开放的北上广,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和保守。这体现在文化消费上则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例如二人转以及刘老根大舞台。二是在经济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全社会也并没有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只是群众自发的文化行为,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群众、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辽宁文化研究在整个文化产业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它发展的好与坏,积极与消极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区域性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关系概述。消费促进生产,生产促进产业的形成。可以说,文化产业的产生就是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形成和发展的结果,它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消费。同时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部分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调节着产业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推动着自身和整个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反过来生产的发展,产业的兴衰对消费又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如果某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文化资源贫乏、文艺创作缺乏创新性等都会影响该地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水平,长远来看就会造成当地居民素质的降低,社会秩序的无序,从而造成区域性竞争力的降低。相反,如果我们对文化产业进行科学健康积极的引导,文化消费群体则有条件去消费一些高端大气上档次并符合他们消费需求的文艺作品,区域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这样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
文艺创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约束下,文艺创作必须考虑市场的因素,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这样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能谋得自己的生存之道,即“只有当我们创造出的文化作品包含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的文化内容时,文化活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化,实现产业化”。反过来,文化产业也会制约或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当文化发展到形成一个产业的阶段时,它才能够体现自己的时代性。文化产业不断催生着大批符合市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诞生,使当代的文艺作品在具有传统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性。
其中发展文化事业,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区域品牌特色。以辽宁为例,该省的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等水平,为了谋求区域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强势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有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以便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文化市场中都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政治的进步,文化消费已经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日程,在2010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过,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将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法制和规范的道路上。这些都足以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文化的发展将会迎来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支持,但更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支持。只有具有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文艺创作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并在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应有价值。
四、结语
总体而言,立足于区域性文化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来探讨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可持续性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是我国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文艺创作又是整个文化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系统中最宏大的表现形式,因而需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对文艺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性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吴福平.文化测量:原理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锡东.文化产业的营销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贾可春.文化产业:我们要产业化什么样的文化[J].领导之友,2007
[4] 李世举.辽宁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J].新闻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