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角度探析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2015-03-18庞援婷周桂君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赛珍珠儒家思想价值观

庞援婷 周桂君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孙 颖】

从教育角度探析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庞援婷 周桂君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看法和态度。教育对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她身上具有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共通以及融合的文化特征与其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无论是东方式的博爱与修身还是西方式的自由和平等,都离不开教育经历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教育角度探究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她毕生追求两种文化和合共生的精神源头以及教育如何使她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并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

赛珍珠;文化价值观;教育背景

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举足轻重。何为教育?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顾明远 1988:769)从广义上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和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系统或零碎的,都是教育。(韩敬波2008:3)可见,教育内涵十分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文化”(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cultura,本意有耕作、培养和教育的含义。可见,文化由教育而生,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自然离不开教育的影响。兰德曼认为,“人在生产了文化之后必须通过教育使之不再丧失,这是一切教育的人类学基础”(兰德曼1988:229)。从文化学角度看,一切价值实现都不过是人的价值实现,都不过是人凭借文化的价值实现,都不过是人意识到的欲望、目的、动机在历史活动中的实现,而这一切又都表现为人在文化世界中价值主体的实现,表现为人的文化价值精神的实现。(罗素1976:35)亨廷顿指出,“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亨廷顿 哈里森 2014:9)。这说明文化与价值观相互依存。因此,教育与文化价值观的联系非常紧密。

赛珍珠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这对她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赛珍珠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根据上文对教育的定义,本文论述赛珍珠的学习历程不局限于上海朱厄尔女子学校和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等学校生活,还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家庭教师孔先生的教诲等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经历。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只重点论述赛珍珠文化价值观中受教育经历影响至深的几个方面。

1 东方式的博爱与修身:“仁者爱人”与“非礼不成”

“由于赛珍珠身处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比其他西方人更切身的体会,应该说,她是出于一种由衷的赞赏而提倡中国文化的。”(郭英剑 1998:203) 在赛珍珠文化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而她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得益于早年的家庭教师孔先生。作为清末秀才,孔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掌握得系统而全面。在教导赛珍珠的过程中,他不但讲解儒家经典,还介绍中国历史知识、风情民俗等内容。“基于他比赛珍珠的父亲有更远大的博识和忍耐,他为赛珍珠打下了一个开明的、探索性的、不受教会管辖的教育基础。他让赛珍珠懂得了那些她见过却不懂的事物。”(Hilary 2010:50) 赛珍珠之所以推崇和热爱中国文化,源于这一段教育经历。

在赛珍珠的文化价值观中,追求“天下大同”的博爱之心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她在争取少数民族人权和慈善事业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这种博爱精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它教导人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扩大范围,爱其他人的父母兄弟,最后爱众人。这种关于“爱”的理念对赛珍珠影响至深,她认为中国孝道的核心是爱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孩子不能学会深爱父母,那他们又怎能去深爱别人?而不知道如何爱,意味着生活失去意义,生命也不能完整”。这种从孝道之爱到世间大爱的渐进过程带着明显的儒家思想烙印。同时,赛珍珠的博爱精神还来源于儒家“天下大同”的思想,这是她幼年时期就学到的中国哲学。她能够成为跨国际传播儒家学说的实践者,受惠于这种包容性思想的熏陶。对于创建东西方交流协会的目的,赛珍珠指出,“我早就从孔先生那里学到:普天下人是一家。如果普通美国人能够把自己看成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能激发自己对其他种族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最终产生理解”(Pearl 1954:373)。另外,对于不同民族,赛珍珠都平等相视,这也是受“天下大同”思想的影响。她从小就懂得应该把地球上所有民族都看成是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而这种观念最早来自孔先生的灌输。

除博爱精神,儒家对“礼”的重视也对赛珍珠产生巨大影响。“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仪,非礼不成”。“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要贯穿于人的生活。赛珍珠曾说过,“孔子教导说,外部的行为和控制能塑造我们内在东西和我们的个性,因此礼仪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礼仪使得社会团结为一个整体”(赛珍珠2011:460)。可见,这种深入生活的行为规范教育对赛珍珠的影响非常深远。她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到,“我的老师是孔夫子的门徒,他用自己的方式接续古老文明,谦恭有礼和相互尊重是我们的生活之道”(Pearl 1970:3)。

在生活自律方面,赛珍珠时刻显露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她推崇中国礼教,对“礼”的重要作用,她曾总结说,“秩序、合乎礼仪、自我控制、为他人考虑、与人相处中的恰当行为、从自己做起的纪律——这些都是孔子所关心的”(Pearl 1972:64)。赛珍珠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非常幸运。对此,她一直记忆犹新:成年人平静而自信,孩子懂得分寸。 “我从来不会对一个失去自控力的人感到毫不在乎。我感到可怕、厌恶。我想,这也是由于在中国孔先生向我灌输过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缘故,即君子应怒不失态,醉不忘形。”(Pearl 1954:272)可见,赛珍珠对儒家思想的总体把握相当精确,她非常肯定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非礼不成”的自律精神已经渗透进她的文化价值观里。

2 西方式的自由和平等:“女权主义”和“人道主义”

赛珍珠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而这种思想对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意识的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塑造上。赛珍珠一生关注女性生活,对女性的遭遇和命运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在她的著作《男人与女人》一书中,她将性别平等与种族平等相提并论,认为美国民主存在与否取决于女性是否获得平等权力。她直言,“男女之间没有多大差别,即使有也绝不比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之间或一个男人与其他男人之间的差别大”(Pearl 1941:61)。这种强烈的女权意识来源于她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虽然在中国生活,但作为一个美国人,赛珍珠很自然地选择接受西方的正统教育——15岁时就读朱厄尔女子学校,这是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寄宿学校。虽然一年后母亲凯丽认为,这个学校环境不适合赛珍珠继续学习并让她退学回家,但在学习期间参加的“希望之门”志愿工作催生出她萌芽中的女权思想。“希望之门”是一个为中国的丫鬟和妓女提供庇护的组织,赛珍珠主要负责教她们缝纫和刺绣。由于会讲中文,她在和这些丫鬟、妓女交谈中了解到她们遭受的暴行。在对她们深表同情的同时,她也更深入了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遭受的歧视,进而初步产生追求女性自由的思想。

在18岁时,赛珍珠进入美国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学习。在这所学校里,她的女权意识进一步增强。由于其父赛兆祥维护比较老式的正统观念,对19世纪晚期重塑基督教教义的现代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种种潮流毫无兴趣,而基督教传统有着浓厚的父权制色彩,因此父权一直是她自己家庭的标志。但是,梅肯女子学院使她暂时离开这样的父权环境:“此时,赛珍珠突然被引入一群妇女之中,而她们做出的是(和她母亲)完全两样的选择。她们将自己看成自己的独立代理人,珍视自己的才能,认为她们个人的需求合理合法”(Peter 1996:47)。可见,在梅肯女子学院的求学经历让赛珍珠暂时摆脱掉父权对她的压抑。

“伦道夫-梅肯学院鼓励她重新认识性别与机会和成就之间的关系,激励她向高标准挺进。她在一个有权威的父亲身边长大,而他因为性别瞧不起女人。她又亲身体验过两种文化,这两者除歧视妇女以外没有其他共同之处。尽管她从未彻底治愈这种歧视灌输给她的自我怀疑,伦道夫-梅肯学院的几年还是给了她一个机会,使她看见男女关系中较为公正和有人情味的一面。”(Peter 1996:50-51)显然, 赛珍珠能成为一个男女权利平等的代言人,与在梅肯女子学院中受到的教育分不开。

除追寻女性的自由及平等外,赛珍珠的很多作品都把目光投注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身上,充满人道主义精神。首先,这和父母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父母乐善好施,给予底层人们深切的同情,具有悲天悯人的基督教精神,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和塑造她的个性与价值观,在她内心埋下一颗人道主义精神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她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基督教思想世俗化的体现”(张春蕾 祝诚 2003:75)。其次,赛珍珠的人道主义思想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对中国贫苦人们的理解和同情。赛珍珠幼年主要由中国奶妈——王妈照顾,王妈身上体现出的勤劳和善良在她心灵中留下美好记忆。这段经历使她对中国农民产生浓烈的热爱之情,“正是这些善良、坚强的农民形成中国的核心”,“中国农民是人类的优秀分子,然而由于他们目不识丁而不被人重视,这简直是人类的一大损失”(Pearl 1942:34)。除家庭教育和幼年生活的影响,赛珍珠这种仁慈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狄更斯的影响。虽然狄更斯不是她的老师,也不是她的亲人,但对她的启发和教育极其深刻。在某种程度上,狄更斯是赛珍珠的精神导师。这位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宽容、仁慈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无不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这颗宽恕的心使从小就偏爱狄更斯作品的赛珍珠沉醉其中,“是他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教会我热爱这些人,无论他们地位高低、贫贱富贵、是老人还是儿童。他教会我憎恶虚伪和道貌岸然的夸夸其谈。他使我知道,在冷峻粗俗的外表下面也许是一颗仁慈的心,而仁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德行,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赛珍珠2012:102)。这位精神导师不仅让赛珍珠的童年生活充满色彩,也让仁慈、善良的人道主义思想深埋于她的内心。

3 东西方的冲突与融合:儒教与基督教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其特征由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现出来。”(刘双 2000:87) 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及其对文化的双焦透视是她文化价值观中最鲜明的特征。在教育背景中,东西方文化主要通过儒教和基督教两种思想体系影响赛珍珠,这两种体系中的很多思想在内化为她的文化价值观时经历冲突、共通和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虽然只是赛珍珠个人的思想变化,但却离不开两种思想体系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赛珍珠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道教与佛教等虽然也起一定作用,但作用相对较小。一方面,赛珍珠的家庭教师是清末秀才,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捍卫者;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大背景也以儒家思想体系来构建。这里将儒家称为儒教,也是赛珍珠自己的想法。她曾明确提出,“因为中国没有国家或民族的宗教,儒家学说提供一个基本的道德秩序,提出做每一件事情的正确方法”(Pearl 1972:64)。“她认为儒教也许是人脑能够设计出来的最为完备的个人行为方式……可以说,儒教是一种世俗宗教。”(姚君伟2002:66) 而基督教对赛珍珠的影响与生俱来:父母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短暂就读的朱厄尔女子学校是教会学校,在美国就读的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也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如定期的《圣经》学习。因此,基督教的很多思想对赛珍珠影响至深。

在这两种文化影响下,赛珍珠的教育和学习自然会产生冲突。她在襁褓中就来到中国,青少年时期主要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孔先生的教导与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特别是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是赛珍珠羡慕而崇拜的。她曾指出,“中国人意识到个人要靠近大家,特别是靠近自己亲近的人……老年人受到爱戴和尊敬,他们不会像美国老人那样被送进养老院”(Pearl 1954:44)。而基督教代表的美国教育崇尚个人自由,淡化家庭。父亲赛兆祥将全部精力放在传教事业上,忽视母亲和家庭,这种家庭氛围与她生活的大环境存在隔阂。当赛珍珠进入梅肯女子学院后,她发现同学们聪明、自信、积极、能干,具有强烈的个人本位性格。这种强调个人、家庭关系淡薄的环境一度令赛珍珠非常不适应。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非常明显。在孔先生的教导中,儒家思想是主要内容,而儒家思想忽略女性。汉儒董仲舒将先秦儒家的夫妇之论发展为“夫为妻纲”,妻子完全是配合丈夫的存在而存在。董仲舒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妻不奉夫之命,则绝,不奉,不顺天者,其罪如此”(董仲舒2003:268)。进入美国学校学习后,周边女同学那种独立、自信的精神状态令赛珍珠印象深刻。这些不同教育背景下造成的差异使赛珍珠一直难以完全适应美国生活。虽然在学校里她想成为和其他美国女孩一样的女孩,但赛珍珠还是觉得自己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她曾经回忆,自己与其他美国女孩的差异是她无法回避的,同时她还必须隐藏这一事实:“我对女同学们谈得多的生活很陌生,而我的生活与她们相距是如此遥远,就好像是在另一星球上”(赛珍珠1992:5)。

除了冲突,儒教和基督教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认为,所有宗教同宗同源,2000年前,宗教信徒及其领袖经常交流思想。耶稣既了解佛经又懂得孔子学说,因为耶稣和孔子的圣训几乎如出一辙。父亲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赛珍珠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在和孔先生的学习过程中,儒家的“天下为公”等思想得到赛珍珠的认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天下为公”与基督教宽容、博爱的基本教义有相通之处,这种共通为赛珍珠文化价值观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思想基础。她的跨国经历、双语和双重文化教育经历使她摆脱文化绝对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撇开东西优劣的无谓争论,追求异质文化的和谐、互补甚至融合。

在赛珍珠教育经历中,东西方文化对其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这种背景使赛珍珠对中西文化内在精神具有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东方式的博爱与修身还是西方式的自由与平等,教育经历的点滴汇聚在其文化价值观中,使她深刻认识到东西方智慧是相通的。“就东西文化核心的儒教与基督教而言,两者在根本精神上是共通的,都是指人性中自然的博爱仁美之心。”(叶旭军2008:63)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不懈追求两种文化和合共生,这与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董仲舒.春秋繁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郭英剑.对赛珍珠研究的几点思考[A].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C].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8.

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刘 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 2000(1).

罗 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4.

赛珍珠.自传随笔[A].刘龙编.赛珍珠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赛珍珠.中国的文化[A].何兆武 柳卸林编.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赛珍珠.感谢狄更斯[A].姚君伟编.赛珍珠论中国小说[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姚君伟.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叶旭军.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张春蕾 祝 诚.赛珍珠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兼论赛珍珠研究中的西方文化因素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Hilary, S.PearlBuckinChina:JourneytotheGoodEarth[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10.

Pearl, B.OfMenandWomen[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1.

Pearl, B.AmericanUnityandAsia[M].New York : The John Day Company, 1942.

Pearl, B.MySeveralWorlds[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54.

Pearl, B.TheChineseNovel[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70.

Pearl, B.China:PastandPresent[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72.

Peter, C.PearlS.Buck:ACulturalBiograph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AnAnalysisoftheformationofPearlBuck’sCulturalValuesfromthePerspectiveofHerEducationalBackground

Pang Yuan-ting Zhou Gui-j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China)

Cultural values refer to people’s viewpoints and attitudes towards all kinds of patterns of social life.It can be safely said that education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earl Buck’s cultural values.Her cultural identity serves as a good illustration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chang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Edu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her charity and self-cultivation she learned from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in her freedom and equality she learned from American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arl Buck’s cultural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attempts to reveal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that two different cultures mix and merge, and to analyze how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shape her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with bifocal perspective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earl Buck; cultural valu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定稿日期:2015-04-07

I104

A

1000-0100(2015)05-0142-4

* 本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29

猜你喜欢

赛珍珠儒家思想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儒家思想与书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