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价理论的文本情感分析*
——以Last Orders与As I Lay Dying为例

2015-03-18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斯威夫特留痕福克纳

聂 尧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责任编辑陈庆斌】

基于评价理论的文本情感分析*
——以Last Orders与As I Lay Dying为例

聂 尧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杯酒留痕》被视为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复制品,因为它们在叙事风格、情节和主题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描写送葬和死亡的小说,但却是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本文借鉴评价理论中有关情感要素的研究成果,通过手动数据统计分析两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揭示这两部作品之间的本质差异。

评价理论;人物;情感

1 引言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凭借长篇小说《杯酒留痕》(LastOrders)一举夺得1996年的布克奖(Booker Prize),从而奠定他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被约翰·凯里评为 “20世纪最为令人愉悦的书”之一。然而在斯威夫特获得荣誉奖项没多久,约翰·福诺(John Frow)在署名文章《效仿的道德》中指出《杯酒留痕》在叙事形式、故事结构、情节和章节方面都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有许多相似之处,认为斯威夫特抄袭福克纳的作品,在英国文坛引起轩然大波。约翰·福诺指出斯威夫特的这部小说是“福克纳小说的简单重复,而不是富有成果性的再创作”(Frow 2007:80)。的确“这两部作品在叙事形式、故事结构、情节和章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Tebbetts 2010:69): 他们都是为了诠释生命而描绘死亡,“是有关死亡被生命不断打断的书”(伯第纳1999:146),都是沿袭永恒的主题——死亡与生命,都是活着的亲人或朋友按照已故者的遗愿把遗体或骨灰送到指定地方。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在运送过程中通过亲人或朋友的回顾逐渐展开。其次,从结构上看,两部小说都用人物或地方的名字作为章节题目,每个章节长短不一,长的多达数页,短的只有寥寥几字。每一章节都由小说里的人物叙述,都有一章的叙述者为已故者。最后,叙事结构都采用多声部的声音描述“与死亡有关的故事”(伯第纳1999:145),仿佛这一结构被混乱无序所打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多重聚焦汇集在一起的载体。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两部小说后,不难发现它们的风格完全不同。正像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自己所言:“我的书有一种与福克纳相呼应的东西,这点不必讳言……假如你描写与遗体密切打交道的人们,你很难不想起这本题材相同的经典小说。假如你写一个如此简单、普通的故事,如此亘古永存的故事,你同样可以说它并不属于任何作家”(伯第纳1999:145)。为此,本文采用评价理论的情感要素部分,通过手动数据统计,分析两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从而揭示两部作品之间的本质差异:《我弥留之际》是一部悲剧小说,而《杯酒留痕》则是一部喜剧小说,使人们对斯威夫特抄袭的指责不攻自破。

2 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在Martin话语基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它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表达。在Martin 看来,“评价理论研究评价,即研究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结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Rose 2003:23)。评价理论是探索、描述、解释语言用来评价、采取立场、构建篇章人际以及保持人际地位关系方式的一种特殊方法(Martin, White 2005:1)。因此,作为系统的分析工具,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评价用途,包括说话人/作者采取的特殊价值站位或立场以及借此协商与每个事实的或潜在的受众的站位问题”(Martin, White 2005:1)。 评价理论分为3个紧密相关的子系统:态度、介入和极差。态度是评价理论最重要的子系统,可以进一步分为情感、判断和鉴别。情感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情感反应,主要通过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体现,也可以通过表示态度的词汇手段体现。情感特征涉及人的主观情绪,包括(1)是否愉快;(2)是否有安全感;(3)是否满意;(4)是否恐惧,是否孤独等。总之,一切情绪因素均属于情感范围。而情感又可以区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情感是主体对评价的客体持积极、赞许态度,消极情感评价则指评价的主体对客体持相反的态度。

3 两部小说的本质差异

众所周知,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评价系统关注的核心内容。在评价系统中,态度系统是中心,而在态度系统中,情感系统又是中心。评价系统主要通过评价词汇体现。词汇层面无疑极其重要,因为词汇选择往往反映说话人对待相关人或事的态度。当然,情感既可是正面的,也可是负面的。

3.1 《我弥留之际》

该小说人物话语中情感词汇情况统计如下:艾迪(Addie)——积极情感类型54个/占23%,负面情感类型180个/占77%;安斯(Anse)——积极情感类型38个/占18.4%,负面情感类型168个/占81.6%;达尔(Darl)——积极情感类型45个/占19.4%,负面情感类型187个/占80.6%。显然小说人物涉及情感的词汇大多是负面、消极的,使读者对小说感到压抑、郁闷和痛苦不安,因此《我弥留之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小说。

艾迪是核心人物,对其他人的叙述都围绕着艾迪及其生活、死亡、家人对她的安葬进行。小说中有关艾迪的负面情感词远远高于正面、积极情感词汇。形容艾迪的负面词汇有lonely,revenge,hate,selfish,vanity,bad,deceit,sinful,wild和motionless 等,而且hate,lonely,dead,vanity和revenge一类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是一个被生活挫败的人,是一个渴望被爱而又没有给与爱的悲剧人物,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人。她父母早亡,没有任何亲人,十分孤独,于是渴望参与别人的生活但又无法同别人建立正常关系。正像她的邻居科拉所描述:“She lived, a lonelywoman, lonely with her pride”(Faulkner 1990:22),“Addie Bundren dying alone, hiding her pride and her broken heart”(Faulkner 1990:23)。年轻时,她受到父亲悲观思想的影响:“The reason for living is getting ready to stay dead”(Faulkner 1990:175)。因此,她痛恨父亲:“I would hate my father for having ever planted me”(Faulkner 1990:170)。作为妻子,她不爱丈夫,不仅出轨而且报复她的丈夫,于是她要求丈夫把自己安葬在家乡(这是一段艰难而又漫长的路程),她想:“My revenge would be that he would never know I was taking revenge.And when Darl was born I asked Anse to promise to take me back to Jefferson when I died”(Faulkner 1990:173)。作为母亲,她不爱自己的孩子:“She would tell me what I owed to my children and to Anse and to God.I gave Anse the children.I did not ask for them”(Faulkner 1990:174)。作为教师,她既不爱自己的职业也不爱自己的学生,总想:“I would look forward to the times when they faulted, so I could whip them”(Faulkner 1990:170)。可见,她情感上十分自私,她的死结束了她孤独、凄苦悲惨的一生。

安斯是一家之主,集自私、冷酷、懒惰、虚伪于一身,被斥之为吝啬鬼和寄生虫。对安斯的负面评价词汇高达81.6%,像lazy,cold,implacable,fury,selfish,hangdog,snob,coward,stone-heart,care for nothing,loving nobody,bad luck和begrudge等。他遭到评论家们最多、最严厉的批评和谴责,因为他身上可悲、丑恶的成分比其他人都多。克林斯·布鲁克斯说,“安斯肯定是福克纳创造出来的人物中最可鄙的一个,我们对安斯的态度是:对他的卑贱和怯懦感到愤怒,对他内在的麻木和冷酷感到厌恶”(Brooks 1963:154)。 他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男子汉的气概。安斯最大的特点是无情,不论对妻子还是孩子都是如此。在艾迪将死之际,他仍舍不得请医生,仅仅是因为心疼诊费,竟能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找到借口:“Hit aint begrudging the money, I jest kept a-thinkin...She’s goin, is she?”(Faulkner 1990:45) 大儿子卡什干活时从教堂上摔下来摔断腿,他不仅不痛心还抱怨儿子不能干活:“Lifting no hand in six months”(Faulkner 1990:36)。 因此,其邻居这样评价:“A Bundren through and through, loving nobody, caring for nothing except how to get something with the least amountof work”(Faulkner 1990:22)。不仅如此,安斯还是一个极为懒惰的人,总是找借口怕出汗而不参加劳动;一旦遇到困难,不断抱怨:“I am a luckless man”(Faulkner 1990:18)。Luckless,bad luck,no luck 这类词出现过11次,而“Was there ever a such misfortunate man”(Faulkner 1990:157)在其中一节中重复3遍。刚刚埋葬完妻子,安斯就领回一个女人:“A kind of duck shaped woman all dressed up, with them kind of hardlooking pop eyes...”(Faulkner 1990:260)

达尔是艾迪的第二个孩子,其形象比较复杂。他属于西方文学里那种“疯子-先知”(肖明翰 1997:300) 的典型。全书59节,对他的叙述就有19节。他在小说中好似一个“二传手”。许多线索向排球那样传递给他,再由他传出去,故事因此展开。达尔的命运和结局更加悲惨。负面评价词汇占80.6%,如pale,queer,disappointed,die,luckless,cold,upset,agony,exhaustion, despair,crazy等。达尔生活在没有母爱的家庭中,一出生就不被母亲接受:“I can’t love my mother because I have no mother”(Faulkner 1990:95)。 达尔从小就感到被母亲拒之门外,所以他觉得在家庭中找不到归属,成为多余的人。其实,达尔非常反对把母亲已经腐烂的尸体运到远处安葬,因此在运送途中纵火烧棺材。他采取这种极端手段,自然应该受到惩罚,但这个家庭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为了私利把他当作疯子送到精神病院。又因为达尔能看透别人的隐私,如朱厄尔是私生子,杜威·德尔未婚先孕等,因而遭到这些人的冷眼和憎恨,极力把他捆绑起来,送到疯人院。第一个扑向达尔的是他的妹妹杜威·德尔: “She jumped on him like a wild cat...her scratching and clawing at him like a wild cat”(Faulkner 1990:237);而朱厄尔——达尔的弟弟在旁边大喊:“Kill him, kill the son of a bitch”(Faulkner 1990:238)。他在兄弟姐妹中跟卡什关系最好。卡什在送葬路上腿断了,唯有达尔一路上十分关心他,替他包扎并无数次对父亲说送卡什去医院。但是在关键时刻,卡什却背叛他,没有阻止家人把达尔送进精神病院: “It’ll be better for you”(Faulkner 1990:238)。正是由于受到亲人这般残忍的对待,因而对生活感到绝望,达尔才真正疯了。这就注定他悲剧的一生。

上述3个人的悲剧只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缩影,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小说。

3.2 《杯酒留痕》

针对《杯酒留痕》是一部“伤感、忧郁或阴闷”之作的评论,斯威夫特说,“不,我不能苟同,因为它实际上是一本非常诙谐的书。这不仅是因为它对生活的关照,对这些人物的关照,归根结底是喜剧的”(伯第纳 1999:146)。

这个故事讲述3位伦敦底层出身的老人——保险员和赌徒雷、殡仪员维克和蔬菜水果商伦尼——遵从他们共同好友杰克的遗愿,乘着他的养子文斯驾驶的奔驰,从伦敦南部伯蒙德西的一家酒馆出发,向肯特郡的马盖特进军,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小说里,积极词汇所占比例比消极词汇大。虽然是一个关于死亡和送葬的故事,可是在这部小说中看不到悲伤和痛苦。人们虽然生活不富有,但还是努力、积极地面对人生。通常讲,死亡意味着终结,葬礼意味着哀悼。可是在《杯酒留痕》中,死亡一改令人恐怖,葬礼一扫平常缅怀死者的悲痛与阴霾,成为狂欢式的旅程。通过这次送葬旅程,每个人的灵魂都得到净化,都开始新的、积极有意义的人生。

小说人物情感词汇的统计情况如下:杰克(Jack)——积极情感类型84个/占73%,负面情感类型31/占27%;雷(Ray)——积极情感类型102个/占79.7%,负面情感类型26个/占20.3%;维克(Vic)——积极情感类型96个/占77.4%,负面情感类型28个/占22.6%。

杰克是小说的中心,就像《我弥留之际》中的艾米一样,整个情节都围绕他的遗愿展开。虽然杰克在故事开篇时已经死亡,但他那魁梧的身躯、诙谐幽默的语言、开朗乐观的精神依然占据着叙述者的心田。

杰克子承父业当了屠夫。他生活清贫,女儿弱智,还收养一个孤儿文斯。杰克善良、乐观、幽默,因而积极评价词汇占73%,像smile,pride,laugh,happy,luck,humor,kind和saint 等。他非常幽默,经常拿雷的小个子开玩笑:“Someone shrink you in the wash”(Swift 2006:97)。他的邻居维克曾经兜揽生意似地问杰克想要什么样的骨灰盒,杰克调侃道,“I am thinking big.I reckon nothing short of a pyramid”(Swift 2006:218)。他的骨灰盒要跟金字塔一样雄伟壮观,骨灰盒的严肃性被杰克的幽默所取代。面对死亡,杰克没有表现出恐惧和悲伤。在得知自己得了肺癌要进行手术之前,他还拿手术成功的几率和赌马相比,让医生说出手术的成功率,医生说二比一。他跟雷开玩笑:“Sounds like I’m the bleeding favourite”(Swift 2006:33)。在生死关头,他把死亡看成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死亡没有吓到他,反而被他的幽默所化解。杰克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在战争中,他像大哥一样保护雷。雷在他的庇护下找到安全感: “Jack who under wrote me...he was big, like a wall, like a boulder”(Swift 2006:98)。他的妻子艾米在杰克死后这样评价她的丈夫:“my husband, was really a saint”(Swift 2006:302)。杰克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播撒他的骨灰既是承认他肉体的逝去,也是确认他精神的永恒。

雷是杰克的好友,是一个赛马赌徒和保险员。他和杰克在伦敦是邻居,在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友谊。小说的大部分故事都由雷叙述,就像《我弥留之际》中的达尔,而且斯威夫特对他的描写最为细致。他是一个体贴、幽默的人,个子虽小但最为坚强,他是小说中希望的象征。伦尼称他为mascot(吉祥物)。在杰克的眼中,他是Lucky John,“It was Jack who first called me Lucky”(Swift 2006:97)。小说在描述雷时,lucky出现63次,lucky成为雷的代名词。不仅杰克认为雷有福气,大家也同样认为雷还能为别人带来福气:“We calls him lucky because he is lucky to be with, and on account of if you want to put a bet on, he is your man”(Swift 2006:131)。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每赌必赢。杰克在临终前托付雷帮他赌马,为他妻子艾米赢生活费。雷没有辜负杰克的嘱托,赢得大奖。此时此刻,雷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Miracle worker”, “There’s luck and there’s luck.There’s safe luck that keeps you from harm, that keeps bullets from hitting you or makes you live to a hundred and five.There’s wild luck that makes you grab at gold”(Swift 2006:257)。尽管雷的生活不如意,妻子和女儿都离他而去,但他没有失去希望,还幽默地认为:“free as a bird”(Swift 2006: 209)。其乐观和幽默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正如艾米所言,“oh, Ray, you’re a lovely man, you’re a lucky man, you’re a little ray of sunshine, you are a little ray of hope”(Swift 2006:313)。这里,艾米通过双关语把雷的名字与雷本人善良、乐观的性格特征结合成一体。

维克是他们中生活最如意的一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Vic是victor(胜利者)的缩写。关于他的积极词汇占77.4%,如pride,satisfaction,favoured,comfort,respect,dignity,authority和leader等。维克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妻子美丽漂亮,他们一见钟情:“She was the best of bunch so far, the best of a not-so-long and not very long-lived list, best as a straight eyeful”(Swift 2006:267)。维克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殡仪馆员。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尽管这一职业与死亡打交道,但他认为:“But the trade itself is a good trade, a steady trade.It won’t ever run short of customers”(Swift 2006:89),“It’s not what you’d call a favored occupation.But there’s satisfaction and pride to it.You can’t run a funeral without pride”(Swift 2006:89)。他甚至认为,有时候殡仪员比警察风光和气派得多,没有威信也不能主持葬礼:“There’s times when an undertaker wields more clout than a copper.But you can’t run a funeral without authority”(Swift 2006:89)。他认为,主持葬礼“对殡仪员来说太庄重了也不行,那就是为什么讲一两个笑话也不出位的缘故”(斯威夫特 2009:78)。由此可以看出维克作为殡仪员没有把死亡和葬礼视为恐怖,生与死就像季节的更替一样,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Death itself runs in the human race, and there’s comfort in that”(Swift 2006:88)。

虽然这部小说描写死亡和送葬,但是恐怖、悲伤的描写并不多,反而人们对死者的哀悼和沉重由诙谐、幽默的语言融入到笑谈中。送葬变成愉快的旅行,就像伦尼所说:“我从没想到这趟会变成观光旅游”(斯威夫特 2009:106)。通过这次旅行,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净化,使他们更加珍视亲情和友情:“我撒下了最后的一把骨灰……手中的骨灰——那个曾和我们一起走来走去的杰克——随风而逝,在风中飞舞,旋转着,直到灰变成风,风变成杰克,和我们融为一体”(斯威夫特 2009:282)。

4 结束语

通过运用评价理论中有关情感要素的研究对比分析两部小说,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即斯威夫特的《杯酒留痕》是一部喜剧小说,而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则是一部悲剧小说。人们对斯威夫特抄袭的指责没有理据。

伯第纳·各斯曼.格雷尔姆·斯威夫特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 1999(4).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斯威夫特.杯酒留痕[M].南京:意林出版社, 2009.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Brooks, C.WilliamFaulkner:TheYoknapatawphaCountry[M].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Faulkner, W.AsILayDying[M].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 1990.

Frow, J.An Ethics of Imitation[J].Angelaki, 2007(14).

Martin, J.R., Rose, D.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London: Continuum, 2003.

Martin, J.R., White, P.R.R.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Lond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Swift, G.LastOrders[M].London: Picador, 1996.

Tebbetts, T.L.Discourse and Identity in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and Swift’s Last Orders[J].TheFaulknerJournal, 2010(2).

OnAffectAnalysisoftheTextbyAppraisalTheory—TakeLastOrdersandAsILayDyingfor Example

Nie Ya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LastOrdersby Graham Swif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opy of Faulkner’sAsILayDying, since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in the way of narration, plot and theme.Both of them are about death and funeral ceremony, but actually they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style.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e differences in style through the personalities and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o novels by using the factor of affect in Appraisal Theory.

Appraisal Theory; characters; affect

定稿日期:2015-06-03

I106.4

A

1000-0100(2015)05-0138-4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评价语义的语法结构对比研究”(13BYY020)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28

猜你喜欢

斯威夫特留痕福克纳
没见到他
威廉·福克纳的《熊》
实施留痕管理 推进“两责”落实
大人国
小人国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