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尝试
2015-03-18广东省信宜市镇隆第一中学梁龙芳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第一中学 梁龙芳
数学教学需要问题。切入点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揭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的问题需要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他们能理解问题的指向,有积极回答的欲望。问题的难易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际需要,触及他们最近发展区,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分配得当。因此,教师应当优化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讨。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合适性
中学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表到里的规律,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学纪》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及此”。意识就是说,如果教师第一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增大信心的话,后面的问题自然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地去解决它。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合适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提高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再辅以恰当的启发点拨,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敏捷。
二、问题设计应具有比较性
人类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求同思维就是将已知的各种材料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寻求问题的同一答案。从求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来看,比较型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是因为解比较型问题的过程,正是要求学生从彼此相关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象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特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三、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化与创新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追求创新,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又能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型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外,还应注意搜集信息,积累资料,以便于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题的设计和使用常有以下思路。
一是以策略开放型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步入思维空间;二是以条件开放型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三是以结论开放型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四是以存在性开放型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问题设计应具有互逆性
在讲解每一节内容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去思考,或者从一般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例如,讲解例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当四边形两条对角线分别满足什么条件,顺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学生只有进行逆向探求,才能得到正确结论。要让学生重视逆向思维,还应注意设计使学生体会逆向思维妙用的问题,如:抛物线y=x2+bx+c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x2,则b与c的值是多少?这种问题正面思考相当复杂,而采用逆向思维便迎刃而解。
五、问题设计应具有迷惑性
中学生思考问题,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并能批驳别人的见解,坚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幼稚的。为了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机警地适时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认认真真地出错”,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
迷惑型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其设计素材常常来源于教材中学生易疑、易漏、易错的内容,也可直接取自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通过上面设计的练习迷惑后解题,就会对这个知识有了确切的理解,今后就不易“上当受骗”了。
六、问题设计应具有联想性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反向联想、因果联想等。不少学生数学学习难见效果,大部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联想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低下,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联想方法,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要求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能力。
实践表明,设计联想型问题,可以给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开阔,更具有独创性,可以引导学生步入成功的殿堂。
七、问题设计应具有研究性
让学生学会研究性的学习,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研究型问题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产物。此类问题题型广、形式活,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再拘泥于“学什么,考什么”的老模式,而是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问题设计的优化不仅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它的效果不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抓住这两点,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