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上出语文课的精美—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5-03-18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北址石振灵
北京市实美职业学校(北址) 石振灵
回顾日常的教学,总会有一些课堂,带给学生感动和充实,快乐和喜悦,思索和启迪,深刻和指引,回味和记忆。这就是语文课的精彩。捕捉精彩背后的教学智慧,它同样值得我们去珍藏。
一、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之妙处,感悟语言精妙传神之美
(一)品味文字背后易忽略的意蕴的妙处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写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戛然而止,这句话的意蕴是什么呢?首先是以前对故乡的思念若隐若现地藏在心底,而今被逗弄出来,明朗了;其次是这来不及展开的美好记忆被强行抑止,也许这被惊醒的乡思可以很快被搁置一边,也许,这一闪念间的对于故乡的遥想会漫漶成浓浓的乡愁,充塞在胸间。有了这一番的品味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后补写几个句子,以体现作者的思绪,进而品味文字背后易忽略的意蕴的妙处。
(二)品味文字背后深层意蕴的妙处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第一段中作者缘何而乐?是简单的风月之美吗?本段的内在情感、层次究竟是什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是实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半实半虚;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就是虚的了。由“实”到“半虚半实”,到完全的“虚”,这样的过程就是苏轼的幻觉逐渐释放的过程,就是他的心境一点点开阔的过程。他逐渐挣脱了所有的束缚,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由的世界,心慢慢的飞翔起来。
(三)品味文字背后暗含意蕴的妙处
如品味《窦娥冤》中【快活三】【鲍老儿】中的唱词:窦娥说自己的冤、惨、功、孤、情、亲。窦娥讲出种种缘由,只希望婆婆能把自己祭奠一下。细品文本语言,由“事”窥“人”,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到窦娥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宁可成为孤魂野鬼也要保全婆婆的一颗善良之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语文课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的是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把独特的情思表达得如此动人心魄,如此富有美感,如此精妙传神。“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抓住了语言这个根本,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
二、寻找巧妙的突破口,把单元整体和课素个体相结合,感受语文的理性之美
在京版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以一个“逻辑”的线索为抓手,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一)感悟单元的情感逻辑
从单元出发,将整个单元的课文看作一个整体,求同存异,找出四篇小说不同人物的共性——执着,并分析“执着”背后的情感逻辑:王利发的执着是对保存、经营、发展茶馆的执着;哈姆莱特的执着是对探寻生命价值、意义的执着;达尔丢夫的执着是对私利与贪欲的执着;狗儿爷的执着是对土地的执着。
(二)感悟单元课素的内在逻辑
如学习老舍《茶馆》的第一幕时,巧妙设计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常四爷会说“大清国要完”?谁能挽救“要完的大清国”?作者为何在文章结尾说“大清国要完”? 从而帮助学生理出纷繁事件和人物关系中的内在逻辑,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三)感悟段落中人物情感逻辑
《茶馆》中,当秦二爷说要把房租提那么一提的时候,通过对语境中王利发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情感逻辑:奉承施礼,甚至卑躬屈膝——爽快答应,顺从——试探底线——满口应承,但在满口应承的背后,一个“商量”,一个“该”又表现出他并不会在金钱问题上轻易退让。细节的力量在这里体现,王利发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
三、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独特的美和精神的力量
四、运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迸发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激情、智慧、灵感、创造性,给学生一个上位的提炼
曾在阅读完《前赤壁赋》之后,追问学生:“苏轼的贫困、孤独,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会因为这一宿的风月而有所改变吗?”当时,学生曾留下了一段在我看来有意义的文字:“人生是需要‘偷得半日闲’的。第二天苏轼面对的还是狰狞的现实,环境没有变,但是他的心情变了。如果将我们的目光投向风月自然,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生命的美丽,还有生命的自信。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大生命,但可以强大精神;社会总是有黑暗和污浊,我们不能剔除污浊,但可以净化内心。苏轼是豁达的,他也许不是英雄,但他实在是个智者,他给生存提供了理由,更为生命赋予了诗意。这,也许是《赤壁赋》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五、将文本内涵与现实生活对接,感悟语文课的活力之美
如探讨了古人的劝谏艺术,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当怎样给别人“进忠言”,从而体会劝谏艺术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学习了《察传》可让学生思考,除了察“传”,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察”?为什么需要“察”?千年之前,韩愈《原毁》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感悟养士文化在当今社会给我们什么启迪?充分探讨文本所表达的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把语文课讲得接地气,有活力,有滋有味,摇曳生姿。
六、尝试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悟课堂教学变化之美
(一)用新颖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聂小倩》时,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文本后改写的对话和视频结合起来,为电影角色配音,进而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善用清晰明朗的思路,展现课堂简洁之美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教学中,我把“望信陵君”作一条主线,分别从四个角度“望信陵君”——“遥望”信陵君;“凝望”信陵君;“回望”信陵君;“期望”信陵君。
(三)对常规教学思路进行创新
如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时,尝试不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析,而是先分析高潮和结局部分,体会林冲愤怒的心情,性格特点中的“狠”。这样的“狠”和刚出场时的“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使学生有了想迫切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的欲望,同时也有益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精美的语文课堂,如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获得的不仅是成绩,更是对文化的坚守,对鲜活生命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