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而真实的证词
——读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曲终人在》
2015-03-18杨志兰
杨志兰
(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特殊而真实的证词
——读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曲终人在》
杨志兰
(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新作《曲终人在》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来说,都无疑是2015年官场小说的重要收获。作者通过主人公人际关系网中受访者们提供的一份份证词,多角度还原了一个普通官员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独特的叙事伦理倾向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新尺度,这种叙事伦理倾向具体体现在作家对官场的道德叩问,对为官的使命、责任的道德思考。此外,小说材料与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无缝衔接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拟纪实文学”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使得形式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证词;叙事伦理;拟纪实文学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十年以来,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官场小说逐渐占据了长篇小说叙事的半壁江山。这些小说因其直接介入政治事件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吸引了大批读者的目光。但随着这种题材类型小说的大量生产,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粗鄙化、简单化倾向日益成为官场小说的重大弊病之一。看到《人民文学》2015年第4期上发表的作家周大新的长篇新作《曲终人在》之后,无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方面来说,都无疑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文学感受。周大新曾以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了中国文坛长篇小说最高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他对中国乡村的独特理解,既书写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活的巨大变迁和人伦道德的蜕变,同时也对乡土社会深层结构的溃败与人性的“变”与“不变”进行深度思索。但《曲终人在》这部小说,作者却一反以往比较熟悉的题材领域,对当下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进行涉足,这对周大新而言,尚属首次。通读整部小说,我们不得不说,周大新的文学尝试是成功的。
就小说的题旨而言,《曲终人在》是一部讲述官员“成长的疼痛”的小说。在这部数十万字的长篇作品中,一个在中国官场机制中普通的官员一生中所可能经历的矛盾、挣扎、压力、伤痛和心灵的迷惘几乎都写到了。小说以清河省原省长、原省委副书记欧阳万彤同志的讣告为引子,通过对欧阳万彤的妻子常小韫、儿子欧阳千籽、姑妈欧阳兆绣、司机汪吉庆、秘书郑方繁、外甥颜飞、主治医生包健山、保姆华小羽、恋人赵灵灵、原副省长段德源、前妻林蔷薇、原市纪委书记汪茫浒、继女常笑笑等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以及对采访录音稿材料整理后的罗列,使官员欧阳万彤人生中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对于欧阳万彤的人格形象来说,这些采访录音稿,相当于一份份证词。应该说,这些证词都呈现出欧阳万彤人际生态圈本身的毛茸茸的质感,鲜活而隐秘,繁杂而丰富。正是因为这些近情近理、纤细复杂的证词,使得关于欧阳万彤的秘密和真相并没有像电影《罗生门》中的真相一般,被各怀鬼胎的人们所掩盖。与此相反的是,因为周大新老道的生活历练和准确到位的角色揣摩能力,受访者语言风格与其身份性格之间有了一种惊人的贴切之感,这种贴切,使得每一份证词都显得真诚可信,而真相也就在这些真实诚恳的证词中呈现出来。由此,小说着意塑造欧阳万彤这样一个情深意永、趣味饱和的官员形象就跃入了读者的心间。
此外,这些证词还展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一旦当了官之后,想要洁身自好,坚守原则,坚持有所作为,无疑是艰难的。就如作者借用欧阳万彤的妻子常小韫之口所总结出的那些困境一样。当你当官后,第一个是要面对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同学等各种人际关系的索取压力。“他们都想从你身上得到一点东西,不是权力,就是利益,把你当做一个权利批发者和摇钱树,你不给或给的少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露出不满,甚至在背后骂你。你就像一大块红烧肉,哪个亲友同学都想上前咬你一口。”[1]第二个要面对的是,作为一名官员,你可能得不断满足一些上级的索取。“他们有些人认为,我当初举手同意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给我办点私事,一旦你办的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变了脸色,开始说你的坏话,想把你从这个位置上撵走。”[1]第三个就是你得面对同级别官员想交换利益的压力。第四个你还得防着一些老板别有用心的投其所好之
举。第五个你还得防着那些跑官要官的下属,最后还得小心同一个领导班子里不同意见者的算计和挤兑。妻子常小韫在欧阳万彤深陷困境时曾经劝他“顺着风走”“变通一些”,他叹了一口气说:“也不是不行,可那样我心里同样很难受,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1]欧阳万彤用别人眼中的不知变通来应对这些为官的艰难之处,依旧坚守着为官的使命和责任、道德和操守,而作者也似乎想通过这样一个官员形象的塑造,试图去呼唤良知与正气,呼唤刚健有为的做官之道。事实上,这篇小说从开首就充满的悬念和推理色彩,到小说结尾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刻,都充满了紧张感、现实感和正能量,这是小说动人的艺术力量所在。
评论者谢有顺曾经说过:“叙事的伦理倾向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尺度,以保证写作的精神重量。”[2]毫无疑问,这篇小说的叙事伦理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人的讲述,人本身离不开伦理的支撑,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他的叙事和支撑其叙事的伦理总是休戚相关的,因此,叙事伦理倾向是否康健与这部小说能否取得艺术成功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小说的“叙事伦理”,我以为,指的是小说的叙事姿态、文化立场、道德价值判断和叙事的原则等叙事意旨性因素,它是叙事结构、形式、姿态以及叙事意图、叙事功能所建构的道德实践力量。《曲终人在》这篇小说的叙事伦理就是以官员欧阳万彤这个生命个体的人生际遇为话语基质,因此它具有一种道德实践的动人力量,它所蕴含丰富的伦理性质和强烈的感召力,会在不经意间改变读者个体的生命感受,并通过塑造欧阳万彤这个人物形象的道德尺度来打动读者。
本篇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并非是反腐题材中常见的故事情节本身,也不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秘密”,而是作者周大新通过受访者的一份份证词,对笔下官员欧阳万彤言行风采的打量,对人物艰难生存境况的温情展示以及对复杂人性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寻,这种打量、展示和追寻本身,无一不来自于周大新对官场伦理道德的叩问,无一不体现作者对为官的使命、责任和道德的思考。刘小枫曾说过:“小说叙事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讲故事,它应该探究人类心灵的内在事件,揭秘隐秘而又说不清的情感、解除社会的历史禁锢,触摸鲜为人知的生活。”[3]这段话其实讲述的正是小说叙事的伦理意义存在的理由。这篇小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官场伦理道德,这才是作者周大新关注的焦点所在。
欧阳万彤在众人的证词中是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对他心灵世界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通过他人的讲述描摹出欧阳万彤从一个农民子弟成长为省长,从乡镇级干部上升至省级领导干部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考验,所承受的重重压力和重负,来展现一个严格区分于“新闻中的官员”的“文学中的官员”的丰满形象。小说并不向读者输出官场厚黑学和斗争哲学,也不专注于官场的人事浮动、风云变幻和波诡云谲的描摹,而是通过一个普通官员在当前官场机制中,如何努力坚持为官的底线和做人的原则,在面临爱人、亲友、下属、同僚和上级以及社会的重重压力下,如何艰难地维持自己为官的操守和道德,这种坚持和守护的艰难情状,让我们对身处中国官场的官员们多了几分同情与理解,也让我们对于官场中的人性和命运进行冷静思索。
当下的政治话语中,“反腐”这个词在新闻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几乎是昼夜不歇地轰炸着我们的视听系统,在新闻传媒以这样紧锣密鼓、狂轰滥炸的方式侵袭我们的视听系统时,要进行冷静的深度思考几乎无法实现。我们无力去对新闻中“反腐”背后的东西进行细细咀嚼和深入探究。事实上,新闻等传媒方式虽然快捷迅疾,但对复杂的事件毕竟无法曲尽其蕴。惟有文学,它能将存在于新闻纵深之处和褶皱之间的深邃和余韵挖掘出来。《曲终人散》这篇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努力地回到了新闻现场,使用“拟纪实文学”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范畴深入讲述官场和官员人性的深层逻辑,下面我们来说说这篇小说的形式问题。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周大新一改以往官场小说惯用的写作路径和传统的创作形式,而是笔锋一转,将小说的材料和新颖独特的形式结合得密密无缝。苏珊·桑塔格说过:“小说的形式必须和材料融为一体。”[4]《曲终人散》这篇小说的“拟纪实文学”形式本身就是故事,而不仅仅是周大新将关于官员欧阳万彤的故事置于“拟纪实文学”这个形式中。这个形式本身也是一种观点,一种立场,即主人公欧阳万彤这个人物形象过于复杂,所以,作者只能通过对他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采访和感知来描述他,多角度还原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事实上,这篇小说的形式本身证明,仅仅凭借裁剪生活、抒写情怀和安装故事不足以完成作者的叙事任务,仅仅靠讲述故事和材料的意匠经营来完成对欧阳万彤这个情趣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展示也绝非易事,唯有通过罗列采访素材这样独特的形式,和欧阳万彤的爱人、亲友、同事等各色人等面对面的交谈、回忆与追述,来安放整个故事,这样,小说的叙事形式和材料才能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整篇小说的叙事才能显得更为成熟圆融。
纵观整部小说,我们看到,这部小说文本使用的仍然是官场小说中比较成熟稳定的叙事模式——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惯于把负面的和腐败的现象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人性的善恶和一己道德的显隐之处,而忽视或者有意回避对孕育腐败的官场体制进行深入剖析和思索,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小心翼翼。正如作者本人在《曲终人在》创作谈中所说的:“这篇文学土地(官场小说)迟迟没有耕种的原因,一是我自己没有想好种什么、怎么种;二是外部气候环境也不是很适宜。一直到近几年,我才想出了个眉目,才感到外部气候适宜播种了,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的出现。”可能正是因为在面对官员机制问题上的小心翼翼,也可能是由于作家的叙事兴
趣并不在此,因此本篇小说依旧采用了比较保守而又稳定的叙事模式。我以为,官场机制的紊乱和腐败问题的滋生,究其根本,在于权力的滥用和体制的不完善,人性的善恶和道德因素等只是腐败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非全部。因此,在叙事模式上拘守陈规,这也是这部长篇小说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当然,我仍然期待能深入探索中国官场机制和民主政治出路的、更好的官场小说的出现。
[1]周大新.曲终人在[J].人民文学,2015(4):103,104,105.
[2]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3(6).
[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华夏出版社,2004:139.
[4][美]戴维·里夫.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M].姚君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80.
Analysis of ZhouDaxin's Full-length Novel Quzhongrenzai
Yang Zhil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xi,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ZhouDaxin's novel Quzhongrenzai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works in 2015 about the officers’story.Through a copy of testimonies provided by respondents of hero’s networking,the author restores an ordinary official's life and psychological journey.Unique narrative ethical tendencies becomes a new scale of this novel,this narrative ethical tendency 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writer's moral inquiry of officialdom,and moral thinking on offici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ies.In addition,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novel materials and new and unique art form is also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novel,and the quasi documentary literature a new liberal form makes the form itself becomes part of the story.
testimony;narrative ethics;quasi documentary literature
I206.7
A
1672-6758(2015)08-0106-3
(责任编辑:宋瑞斌)
杨志兰,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Class No.:I206.7 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