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财经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探索
2015-03-18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南荣素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 南荣素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财经高校特点,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形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可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新的形势下,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育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快捷性、高科技性、高效益性的特点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契合。在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有效结合培养新型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是贯彻相应党的教育方针的表现,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产学研合作具备来自高校、科研所、企业等多方面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环境和专业知识,三者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了解战略型产业和高新科技部门的实际运作。企业、科研所运用良好的研究资源和资金优势,与高校人才资源的良好对接能够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帮助。因此,产学研存在内在一致性,在现代化时代中是相互依存的,产学研结合产生的宝贵资源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相互契合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同时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环境氛围与资源,产学研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充实的科研经历,能够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共同发展的要求进行,使学生的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培养灵活的、创新的人才。
二、财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学研合作方式选择
与综合类院校或者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规模也不如前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财经高校创新型人才,应结合财经高校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基本个人素养基础上,着重培养其具备丰富的财经专业知识、敏锐的经济观察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财经高校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结合专业素养与创新优势,针对我国财经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以促进我国财经工作的开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具体而言,适合财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下。
第一,委托研究型产学研合作。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纵向课题的产学研合作,即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公共问题等开展全面的论证和研究,通常相关部门设立基金项目促进和引导纵向课题的开展;另一种是横向课题,是高校接受企业的委托,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问题或者企业的微观主体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行业发展方向、注意事项和企业问题解决等实际的建议和意见。该模式能够带领学生深层次地接触政府、企业等机构的实际工作,对课题的参与能够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开展研究中心型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的开展方式可能是与政府合作,也可能与企业合作,或成立学校专家组的形式,如诸多财经高校建立的金融研究中心、现代市场营销中心、公共政策模拟中心等。该方式能够带领财经高校学生就某类行业研究,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三,开展咨询服务的产学研合作。咨询服务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很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最新的政策动向,了解法律常识,又要结合实际案例。高等院校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场所,引导财经院校开展咨询服务的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针对财经问题的咨询能够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督促学生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和企业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四,利用合作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形式如与企业进行共同管理培训,与企业合作进行在职培训或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办学等。与企业的合作教育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财经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优化企业运营机制的创新能力,是财经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又一可取模式。
综上,财经类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推进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平台的建立,提高高校开展合作的主动性,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科研的投入。同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通过产学研合作与课程改革的结合培养具有扎实财经专业功底、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把握机遇,赢得人才培养的主动权,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人才资源,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