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方法的研究
2015-07-16北京农学院幼儿园韩宝娟
北京农学院幼儿园 韩宝娟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意义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蓬勃发展,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其将来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基础,更具有十分远大的战略意义。
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关键。美国创造性思维研究专家托伦斯发现,3~5岁是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期,中班孩子正好介于3~5岁之间,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美术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教育”。它可以激发幼儿创造的图式、造型、表现及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十分重要。
(二)研究现状
尽管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在方式方法上还在进一步探讨与研究中。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寻美术活动中,如何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作用。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第一,研究方法:行动研究。
收集资料的方式: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研究对象:xxx幼儿园中班幼儿,共30名。
?
三、变量指标
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
这几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均涉及三个水平层次,分别反映强、中、弱三个水平。
指标内容强中弱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能以绘画的形式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观察能以绘画的形式基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观察不能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象能力看到实物、图片等充分想象并画出自己想象的多种图形看到实物、图片等基本能想象并画出自己想象的图形。看到实物、图片等不能想象并画出图形创造能力在主题画、意愿画、拼贴画、装饰画中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在主题画、意愿画、拼贴画、装饰画中能发挥想象能力,基本能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在主题画、意愿画、拼贴画、装饰画中不能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
学期初,我们对中班30名幼儿做了测查,测查结果表明:在观察力上有60%的幼儿通过了一级指标,能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只有26.7%和13.3%的幼儿能通过细致的观察达到二、三级指标,想象力的测查中发现,幼儿的想象能力发展较弱,达到一级水平的有53.3%,占全班幼儿的一半。30名幼儿中只有1名幼儿的创造能力较强,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它能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想象但不能进行再创造。通过观察发现,中班幼儿各方面发展都不很稳定,多数幼儿不能静下心来进行观察,同时,测查结果常受幼儿的生活环境、知识面的局限。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是形象思维,通过动手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想象力。
四、研究措施
第一,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美术质量,创新过程的最终体现。例如,画兔子,首先请小朋友观察兔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吃青菜时嘴巴是怎样动的,兔子跑的时候腿是什么样的等,幼儿的想象了充分发挥,最后画出的兔子形态各异。
第二,营造“想象”的空间。
选择美术内容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去思考,引发幼儿产生主动表现的欲望。如教师画了一条曲线或“M”, 然后问小朋友:“这像什么?”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这种留有创作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依据,可以自由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的表现,充分发挥了观察力、想象力。
第三,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创作的思维。
一是通过命题启发联想。二是利用故事教学法,激发幼儿想象力。三是同一物体,多种表现。
第四,合理评价幼儿作品。
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想法,我们不能用成人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作品。所以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多鼓励,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以发展,为其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学期末,我们又对中班30名幼儿做了测查,结果表明:在观察力上有73.3%的幼儿通过了二级指标,能感知事物的某些细致特征,想象力的测查中发现,63.3%通过了二级指标,能根据图形进行较丰富想象;在创造力测查中80%的幼儿能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充分想象并创造出自己需要的作品,其中24人达到较强水平。
从前后两次测查不难看出,幼儿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研究结论
从整个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效来看,在美术活动中,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我们要为孩子提供有利的条件,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