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PA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形势下的要求

2015-03-18陈爱红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公务员管理发展

陈爱红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MPA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形势下的要求

陈爱红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我国MPA 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转入常规发展阶段,在此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MPA教育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形势的要求,健康的发展,是国内高校发展MPA 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既关乎我国高校MPA 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关乎国内MPA 教育与其他国家MPA 教育的接轨。

MPA 教育;新常态;发展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与MPA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十个设立的国际通行的专业硕士学位。自1998年左右开始论证,2001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将近十几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是以学习和引进国外MPA教育的教材与经验为主,通过“拿来主义”的探索,充分结合本土资源,开创在中国的公共管理职业教育的道路。一路走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首批24所MPA培养院校发展到今天已超过100所, 并在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总数中居第3位,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十几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MPA教育是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全面提升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着特定目标的教育类型。

(一)MPA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在我国,庞大的公共管理队伍为MPA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可知,全国公务员总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到2013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17.1万人,2014年全国公务员计划招录公务员159 291人,可推测2014年全国公务员总数或再破700万。

这些人员,因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对管理人才的要求等因素, 对MPA 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 从而也为MPA 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截至到2014年度, 全国累计招收MPA学生97 849人。我们从全国历年录取MPA人数可知,在过去十年里,即2001年到2009年历年MPA录取人数按年度比较,除2003年明显下降外, 历年MPA 报考及录取人数大致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MPA录取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即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规发展阶段。

从国际情况看, 美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办学机构才达到101 个, 而我国只用了十几年时间, 便迅速完成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规发展阶段。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MPA 教育模式逐渐形成

我国的MPA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实践,在与传统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及国际MPA 教育相比,已经在目标定位、培养方式与手段等诸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我国MPA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现代化和专业化要求的公共尤其是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MPA 教育模式明显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后者以培养理论和研究型人才为主,而MPA 则强调应用导向,突出教育与职业的联系。

在培养方式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形成与MPA 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各MPA承办院校在观念上有很大转变,普遍重视采取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力图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位要求上则采取“课程+论文”的双模式。

我国MPA 教育在办学体制、学校类型、学科取向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在院校类型方面, 综合类、理工类、文科类以及行业类高等院校中都有院校试办MPA教育。

(三)MPA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MPA教育从21世纪伊始逐渐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规模。但是随着高校MPA 教育的逐渐发展壮大,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

1.质量问题

质量是关系到MPA 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是MPA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影响MPA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师资和教学方式等环节。而在我国MPA教育的工作起步晚,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大都直接源自西方。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各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多元化,“拿来的东西”如何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的公共管理实践对接,是我国MPA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MPA教育发展的灵魂,是制约我国MPA教育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瓶颈”。 MPA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学术型研究生培养, 它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要熟悉政府管理实践, 善于案例教学。我国的MPA 教师大多缺乏公共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 受现行政府人事体制的影响, 大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存在障碍, 导致培养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困难。加之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导致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还很不成熟,难以达到MPA 教育的目标。

与此同时, MPA 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也造成教育质量的下滑。由于院校间竞争加剧,招生工作中存在缺乏自律、不惜利用降低标准等手段吸引生源的现象。另外,快速扩张的背后也存在教育商业化的危险,受经济利益驱使, 重规模、求数量,忽视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和教育质量, 还有异地办学和多头办学等等,也正在影响着MPA教育的长期发展。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

我国MPA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21 世纪新型高层次领导人才,造就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政府部门提供掌握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很明显,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MPA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应用性,关注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MPA的教学内容必须面向社会与政府的需求,尤其是公共领域内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MPA 教育才能适应政府与社会所需,培养出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

可从MPA教育这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尤其是MPA承办学校发展到今天,有很多高校并没有按照MPA教育应有的方针与目标展开,和MPA的实际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是有些高校在申请MPA教育时缺乏理性思考,在开设MPA课程前并没有仔细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办学特色,既没有丰富的师资,也没有过硬的学科特色,表现出比较盲目的从众心理。由此造成在开设MPA的课程上只能是采用高校行政管理本科的课程,并没有针对MPA 教学专门编写及安排相关的课程。同时,高校为配合MPA 教学所安排的各类讲座也比较老套及死板,缺乏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衔接与沟通,不能真正地做到与社会公共领域的现实问题挂靠。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MPA 教育课程体系存在模糊化、笼统化及导向不清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高校MPA 教育仍旧偏重于理论探究环节而忽视课后实践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存在偏离,违背了MPA 教育的初衷。

3.我国的MPA教育中办学自主权问题

政府干预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注重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制度的典型特征。尽管专业学位办学自主权有很大改善, 但在项目设置、招生政策、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数量及学位要求)等方面,现有规定仍过于刚性, 不利于办学机构对社会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并制定适宜的培养模式。以MPA 市场准入为例,由于政府实质性地决定了MPA 办学资格, 导致学校在申报过程中侧重于动员各种力量来影响审批决策, 这显然不利于优化配置教育源。过度行政干预会抑制MPA 教育机构自身的创新,使其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面对不同背景、职业目标差异性较大的公共管理人员群体,办学机构难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录取标准和培养方案,只能采取以分数为主的录取方式和单一的培养模式,从而人为地拟制了公共管理人员的多元化需求。形成在我国虽有近百所大学在开始MPA教育,但面目只有一个。而纵观国际上,日本的MPA教育历史比较短,但是许多MPA项目的教学都重视政策分析类课程的地位,在选修课程里面提供大量不同政策领域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员的需求。在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公共管理学院,我们找不到特色相似的两所。可以说,每一所学院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特色,做大做强。

4.政府管理机制对MPA教育的影响

大家知道,MPA是西方民主国家文官制度的产物,文官制度正是政府管理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结果。因为职业化的政府组织对MPA这一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这是MPA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历史前提。与此不同的是,在我国MPA的出现是单纯引进西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结果,我国现阶段MPA教育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我们缺少政府管理职业化机制。

一方面是在现有公务员招募方式下,非公务员学员即使经过MPA教育后也难以顺利进入政府组织;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组织中的公务员在经过MPA培训后,公务员晋升很大程度上还是论资排辈,很难在职业发展中体现出竞争优势。

我国组织人事部门依然延续执行过去那些陈旧的规章,认定学历以毕业证为准,MPA教育只有学位,没有学历,而对MPA学位证书的效力又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从而限制了MPA 学位的作用。

二、对今后发展的思考

我国MPA教育在过去十年的试点阶段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将转入常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我们务必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而持久的办学理念,这对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传统及办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围绕大局开展MPA 教育

目前,从国际上来看,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各国的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也在努力调整适应这一趋势。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国际化程度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时期,所以,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取向,在这个大局中找到定位,开设MPA专业方向, 建设MPA课程。我们的MPA专业学位教育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为创建服务型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换句话说,只有在研究把握新形势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上下功夫,MPA 专业学位教育才能进一步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办出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增强MPA教育服务大局的能力。在服务大局中求发展,这是MPA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所在,否则MPA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规范教学要求,努力提高MPA 教育质量

我国MPA教育已将进入一个相对完善和相对成熟的常规发展时期,再也不是“打基础, 铺摊子, 抢市场” 快速扩张的试点阶段,而此常规阶段的MPA教育必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其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首先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及方式上,应根据全球化与本地需求的特点,结合新常态形势下的发展要求,逐步调整、完善MPA核心课。从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要求上,要保证足够的课堂教学时数和教学质量,进行规范的理论讲授,要重视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要强调用经济学基础理论来分析公共政策、用管理学理论分析管理案例,为学员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思维框架。做到通过MPA的教育,努力为学员打造经济学的分析能力平台、数字化的操作能力平台和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平台,立足于长远,为学员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强调、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各高校的MPA教学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结合本土资源和学校的自身优势,选取典型事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在课程之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考察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就实践活动内容展开研讨,努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师资建设上,我们与国际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尚有较大的差距。国家教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远远不够,一是从科学研究的标准来看,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在自主知识创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是我国MPA教育目前与政府管理工作的衔接尚存在较大的距离,一部分MPA教师缺乏对政府或者非营利部门工作内容与流程的了解,或者个人的研究课题与所教授的课程存在脱节现象。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引进一批既具有海外公共管理教育与科研背景,又熟悉中国政府运作事务与社会现实的研究型师资队伍,同时要更深层次的开展国际合作,来打造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

(三)积极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国MPA教育独特模式

从我国引进MPA教育的历史时段上看,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超前于我国政府职业化发展进程的。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共领域,特别是政府部门,还远没有进入职业化的阶段,尚处于职务化的阶段。就目前而言,我国公共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公共行政发展相对成熟的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管理观念、技术手段落后的被动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迅速提高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行政现代化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的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政府体制的革新、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还蕴含着行政文化环境的变革。

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展,公共事务就越多,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就越大,公共管理科学就越发达。而高等教育机构介入公共管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都把MPA教育看作是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一条必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和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急需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现实中采用最为普遍的针对国家公务员的一般性的短期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的需要,重视和发展MPA教育也因此成为必然的选择。

要确保我国MPA教育“实现公务员的职业化”的教育方向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担当起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导与管理重任的新型高层次公共事务、政府管理和政策研究与咨询的高级人才,为公共部门特别是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国家应制定在公务员和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人员中开展MPA资质认定的相关政策,开展MPA资质认定工作。一方面,建立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制定联合行动计划,明确规定MPA学位在用人、提职晋升时应有的地位,以激活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将是否系统接受过MPA教育或培训,是否取得MPA学位与公务员准入考试联系起来,对通过资质认定者予以免试或优先录用;与人员的提职、晋升等联系起来,作为重要考核条件及依据;与通过考试方式公开招聘领导干部工作联系起来,对通过资质认定者在报名、录用时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将MPA学位作为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任职资格证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我国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将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类组织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公共管理体系的健全。因此,这些担负公共管理职能的非政府组织对从业人员任职资格应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应将是否受过MPA教育作为选聘人员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我国的MPA教育才会走上一条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也才会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的动力。

[1] 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0~53.

[2] 尹蔚民.努力推进中国MPA教育新发展[J]. 中国行政管理,2006,(12):68~70

[3] 陈振明.MPA专业学位教育与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1):65~70.

[4] 任磊.当前我国高校MPA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095-4654(2015)09-0107-04

2015-03-23

G40-058

A

猜你喜欢

公务员管理发展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篮球公务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