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本科生为例
2015-03-18刘金华
刘金华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襄阳市本科生为例
刘金华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当地社会,参与一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提高学生对地方社会的关注。在和地方的联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当地就业的兴趣,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高了便利。
大学生;就业心理;校企联合
本研究样本以襄阳市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涉及湖北文理学院14个院系,65个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9份,有效问卷率96.3%。所得数据按其百分数排序,以获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择业心态。范围为大一至大四学生。问卷涉及学生基本情况、择业意愿与心态、择业方式、择业行为、择业影响因素、价值取向、择业标准等以及其它有关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分析。
一、高校本科生择业心理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大学毕业生体现出如下特有的心理特点。
1.心态积极, 行动踏实
在回答“若求职面试被拒绝,你的反应?”这一问题时,有42%的大学生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而且,35%的大学生认为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面对挫折时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39%的大学生能够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资源,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如通过听求职方面的讲座,来为自己将来就业提前做理论准备。同时,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早了解社会。59%的大学本科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进行实践锻炼很有必要”,以及早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回答“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这一问题时,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提高自己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说明大部分大学本科生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踏实进取的态度来迎接挑战,自我奋进。
2.择业意愿现实化
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不能准确定位,眼高手低。
大学生普遍把经济利益和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目标比较高,对现实和自我缺乏客观认识。根据调查,在回答“作为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你对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是多少”的问题上,有28%的学生选择了3 500元以上,有46%的大学生选择了月薪2 500元~3 500元,而26%的大学生选择了月薪1 500元~2 500元。选择1 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比例为0。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月薪期望普遍集中在2 500元~3 500元。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难满足大学生的这一期望标准,可能月薪只有几百元,而且还不能保证足额按时发放,说明国家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如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吸引力不大,使大学生觉得去那些地方理想难以实现。在回答“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性质”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产生自负心理,眼高手低,倾向于高薪水的外资企业,这与前面的把物质、经济利益和住房作为择业的首选因素相一致。同时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开放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强,敢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选择外资企业的占42%,选择私营企业的比例为27%,而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分别为11%和8%,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可见,女生因为害怕风险因而更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且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工作环境。显然,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父母的直接影响。
与注重经济收入相一致,大学生的择业地点趋向沿海城市或省会大城市等经济繁荣的地区。调查数据显示,有58%的大学生选择到沿海城市或省会大城市,还有8%的大学生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工作。而愿意去基层锻炼或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只占3%。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城市的经济发达,发展机遇多,工资待遇高,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见,薪水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因素。这与襄阳日报发布的《襄阳市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报告》相吻合。受传统择业观念束缚,一味求稳、求静、求享受。
3.择业心态盲目自信并茫然着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既有信心但又很茫然的矛盾现象。在调查问卷中“您对即将到来的择业信心度是?”只有2%的学生选择信心很足,18%的选择信心较足;49%的大学生选择“信心一般”;而高达31%的大学生选择“很茫然”。这表明,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择业的信心是有的,但是对就业前景和出路比较茫然。
同时,面对“若应聘被拒绝,择业失败后反应”这一问题,选择“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的人数占7%,“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的人数为58%,而认为“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人数占了35%。这表明,目前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当前形势时是有信心的,遇到挫折能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正确对待择业压力。
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这一调查问卷,有6%认为形势很好,找工作不难;17%认为形势比较好,就业压力不是很大。39%认为“不太好,就业压力比较大”,36%认为形势非常严峻,工作很难找。这反应出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政策一知半解,盲目乐观,而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心理压力比较大。
4.择业自主性差依赖性强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招聘会。
58%的大学生选择了通过招聘会的途径;34%的选择上网应聘;50%回答依靠父母亲戚或老师朋友帮忙。这表明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发生了变化,体现出在激励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对“关系”的依赖程度加大。而具有依赖他人观念的大学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职业,积极参与竞争,而是抱着“等、靠、要”的心态,希望学校、老师、家长包办。二是,从众心理。个人素质和能力欠缺,缺乏集体意识,办事没有主见,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消极被动,失去更多择业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二、影响高校本科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过于现实化,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疏忽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长远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够。
2.学校因素
面对社会,学校本身存在适应性问题。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并不乐观的就业率,招聘岗位减少,某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无人问津,成为滞销专业;另外,近几年大量的“海归”人员回流,也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路上的另一大冲击。用人单位过分追求“名牌效应”,“高学历”和“镀金人才”,一方面造成大才小用和人才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更是缩小了大学本科生的就业市场。
在对问题“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的回答中,有48%的大学生认为“信息量少,对社会缺乏了解”;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由此可见,学校提供正确的就业择业指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校可根据近几年毕业生所反馈的就业情况及与其合作的企业提供的信息,来宏观地把握就业市场脉络,给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足量实用的有参考价值的就业择业信息。
当回答“您对学校现在的课程设置满意吗?”这一问题时,有28%的大学生回答不满意,只有27%的选择满意。在回答“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吗?”这一问题时,有44%的大学生回答“一般”,35%的认为很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的比例为10%. 可见,学校应该进行课程改革,加大课程优化速度。
3. 个人因素
过分看重物质和经济利益,盲目乐观,社会责任感淡漠。在问卷中,回答“择业价值取向”的问题,有37%的大学生选择“发挥个人特长和实现个人价值”; 而24%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只有19%的大学生选择“为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做贡献”。在回答“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0%的大学生认为要提高职业素质;35%的大学生认为要提高自身技能;只有20%的学生意识到需要调整择业期望值。可见,大学生并未认识到个人期望值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
三、引导大学生调适择业心理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各种不同层次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此作出回应和调整。
1.地方院校自身要定位准确,因时、因势、因地进行自我调整
高等学校最主要的职责是向社会输出需要的人才,也是人才最主要的来源地,社会需要是人才的标尺。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积极因时、因势、因地进行自我调整。针对襄阳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汽车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较快,学校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将服务地方社会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调整专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对接。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湖北文理学院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千名教师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的“三进”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学校自身定位调整,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立足基层,服务地方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2.校企联合,增加学生服务、接触、了解地方的机会
从整体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个体素质、眼界、知识都得到了提升。随着自身的提升和发展,现代青年对个人的发展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有抱负,实现理想,是年轻人的特点。在近些年的现实中,大批年轻人在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同时,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能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就业岗位。这形成了一个路径性的依赖,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南方去,而不注重实地考察现在南方的就业形势。同时,惯性的思维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个人在其中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事实上,从短期来看,如果能就业,南方和大城市薪水报酬比内地要高。因此毕业生就业的意愿主要在南方和大城市。随着年轻人和毕业生大量涌入,南方和大城市出现人才过剩和人才浪费现象。而内地及基层劳动力和人才匮乏,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导人才流向内地和基层成为共识。近几年来,国家通过支教、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项目和政策,引导人才流向内地和基层,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经济社会成本浩大。
如何引导毕业生流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是近些年来高校共同的课题。湖北文理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以服务地方社会为标准进行自我调整的基础上,湖北文理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增加学生服务、接触、了解地方社会的机会。通过一系列项目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会,参与一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提高学生对地方社会的关注。在和地方的联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在当地就业的兴趣,同时又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了便利。
3.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择业心理疏导
针对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应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保持择业的良好心态,客观评价自己,立足社会需要和自身情况来选择职业。端正择业心理。
4.转变观念:职业生涯规划,需从大一开始
说到职业生涯规划,很多人认为是针对毕业生的口号,而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需从大一开始。同时,学生自身需要加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早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结合自身情况才能定位准确,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5.利用政策优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重视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扶持,专门设有“创业园孵化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利用襄阳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襄阳这块风水宝地,积极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强对各类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多方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一项事关国家、社会、个人的重大事情。
2095-4654(2015)09-0104-03
2015-06-0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城镇游民青少年群体研究”(14Q091)
G64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