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于主体文化观构建的作用
2015-03-18夏红星
夏红星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试论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于主体文化观构建的作用
夏红星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我们认识到,教材编制者对于地域文化是应该有着自觉的意识,因为不论是对在教材中是否呈现地域文化因素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首先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实际存在,然后才能清醒地选择或放弃。那么,语文教材中是否应该呈现地域文化因素呢?我们所持的态度也是肯定的,因为只要地域文化因素在学生主体文化观构建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只有传承地域文化之传统,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二是只有吮吸地域文化养分,才能融入民族文化的主流;三是只有立足地域文化之根本,才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材;地域文化;主体;文化观;构建
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初探——以苏教版和鄂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为例》一文中,通过对鄂教版和苏教版两套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对地域文化因素的呈现各不相同,表现为数量上的或多或少,方式上的或直接或隐晦。透过这些表现,我们能看到隐藏其后的是教材编制者的地域文化观,即对地域文化是否有自觉的意识,对语文教材中呈现地域文化因素持有怎样的态度。
倪文锦先生说,“教材编制的本质在于选择文化。”[1]文化的选择包括文化的纵向选择,即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还包括文化的横向选择,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还有我们民族的共同文化与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的选择。语文教材的编制本质在于选择文化,那么教材的编制者也就应该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有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还包括民族共同文化与不同地域文化等在内的不同文化类型的选择、取舍和均衡的问题。地域文化作为与民族共同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类型,对学生主体的文化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毋庸置疑,教材编制者对于地域文化是应该有着自觉的意识,因为不论是对在教材中是否呈现地域文化因素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首先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实际存在,然后才能清醒地选择或放弃。第二个问题,语文教材中是否应该呈现地域文化因素,我们所持的态度也是肯定的,因为只要我们从地域文化因素在学生主体文化观构建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来看,就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语文教材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在学生主体文化观构建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承地域文化之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主体文化观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乔姆斯基 (N.Chomsky)说过: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进入一个文化系统。[2]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所承载的文化系统指的是什么呢?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立国,是由整个国家全体各部分凝合而成。他虽有一个中心,而立国的重心并不就限制在这个中心里。他是由四周共同缔造一个中心来征服四周而加以统治”[3]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个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个整体又由无数的子文化所构成。而如果按照空间来分类,那么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也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所承载的文化系统,它既不是指的官方主流文化,也不是指的某一种单一的地域文化,而是由无数的地域文化所构成的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系统。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4]正是因为文化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这种文化经久不衰,导向平衡。也就是说,整体文明要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个体之间的相互碰撞,没有了个体的存在,就无法实现这种碰撞,民族文化,乃正整个人类文化都会停滞不前。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就是借助着内部的各种子文化的显在与潜在的交互作用而发展形成的。
由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各地域自我文化传递和各地域间文化的相互交往,使得各地域在各自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不仅主体文化吸收了各地域内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各地域内的文化中也借鉴了主体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各地域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国家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如果只强调对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承,而忽视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或单纯注重地域文化,无视国家主流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行的,这样是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的。因此,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注重国家主流文化的同时,必须提倡与各地域文化间的和谐发展,发扬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一方面通过发展国家主流文化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地域文化来确保文化个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以促进整体文化的发展。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5]这就意味着,承载着主体文化观构建重要任务的语文课程,其教材内容理所当然地要为多样文化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语文教材对地域文化因素的选择,有助于不同文化区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地域文化素养,使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承,进而促进不同文化板块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保持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活力。
2.吮吸地域文化养分,融入民族文化的主流
“母语的根在于民族文化”[6],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花园里,作为孩子们生活和生长的土壤的地域文化,则是根中之根。地域文化是他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感知,离开了这种具体的感知,直接走入主流文化,会成为“失根”的人。主流文化也很难绕过地域文化而找到一条走入孩子心灵的捷径。“地域文化是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一个孩子从襁褓中睁开眼睛,看见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首先是围绕着身边的人、事、物,等到他能够自由地跑动,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也还是身边的人、物、事。现代化的媒介虽然足以让他的感官超越时空的阻隔,但最能触动他小小心灵的也还是那些和他的周遭环境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不停地问着为什么。他敞开小小的心灵毫无阻隔地感受着他遇到的一切:生长在内蒙古大草原,呼吸着青草的空气,抚摸着牛羊的背脊;生长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满眼是花枝招展,绿树葱茏;生长在繁华的上海,看惯了灯红酒绿,时尚的变幻……”[7]
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或地区团结与向心力的主心骨,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很难培育起当地居民的民族或地域自豪感,很难让他们产生对这片土地的高度认同、极度亲和与眷恋。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明显的同时,也使得地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民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地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如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越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蕴藉丰富的民族个性。人的成长不能没有地域文化的熏陶,人的发展需要地域文化这个根本。地域文化教育给予学生本土的文化营养,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确认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激发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如果说“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8]那么学生在习得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之前,往往已经接触了其方言母语及方言母语背后承载着的地域文化。文化习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小到大,由近而远的过程。人们总是在吸取本地域本民族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产生出对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的高度认同感、极度亲和感与眷念感,带着对本文化的地域自豪感而走进一个更大的文化单位的。学校的语文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文化去替代其已经具备的文化底蕴,而是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吮吸着各自已有的地域文化养分,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构建出有个性的主体文化观。
3.立足地域文化之根本,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裴娣娜教授在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方面学生的现状时说到:“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9]也就是说,在当今文化多元的世界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在学生的主体文化观建构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应对多元文化冲突,感受多元文化魅力的能力。
当今的世界和社会是文化多元的世界和社会,各个地域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各个地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不同的地域内,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个体。课程中的地域文化,能使学生首先通过了解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使他们能认识本地区文化存在的价值,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成就及贡献,使他们树立自豪感,从而自尊、自信,产生文化归属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入到更大的文化单元,去观察和了解与本文化处于同等地位的他文化,以尊重的态度包容他文化,并学会欣赏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乃至借鉴学习他文化中的精华。地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东西,我们只有在理解和爱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去理解和包容别处的文化,才能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吸取精华,滋养心灵。
在语文教材的编撰中适当涉及地域文化因素,对于帮助学生建构开放型的多元文化观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文化观是对本地域文化认同和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它既不等于文化的自我优越感,更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是对各种地域文化做出客观的比较,对多元文化持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这种文化观,一方面是对本地域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尊重,产生容忍异己的文化态度。如楚文化区的人们既要承认楚文化,又要敢于接受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它不是一味的抬高本地域内的文化,贬低其他地域内的文化,它使学生在当代社会生活背景下,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既不沉醉于本地域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地域文化而盲目媚外。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文化观的构建发挥着重大作用,而教材又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而直接的呈现。在地域文化与民族共同文化相互观照的民族文化体系中,语文教材适当地呈现地域文化,对于引导学生主体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体融入民族共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视野,以及开放型的多元文化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把握地域文化因素、民族共同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比例的问题。
[1]倪文锦.语文教材编制的本质是选择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09,(2).
[2]秦健.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16~18.
[3]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2.
[4]方李莉.文化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5]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6]倪文锦.语文课程观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7]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1,79.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等学校复读现象的全球视野[A].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15.
[9]陪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G633.3
A
2095-4654(2015)09-0066-03
2015-07-10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地域文化因素研究”(2007D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