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三大现实挑战
2015-03-18刘丽萍
刘丽萍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三大现实挑战
刘丽萍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国梦”是中国当前的最强音,具有立足国家、面向民族,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个人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具有提升精神标杆、凝聚国人共识和团结人民力量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离不开“中国梦”的视角,而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网络化则是这一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
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现实挑战
现实问题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把握好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社会现实前提和宏观的社会背景,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逻辑起点。“中国梦”是中国当前的最强音,以“中国梦”为视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中加以实践考察,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中国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挑战之一:全球化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一石激起千层浪,习近平主席沉稳有力的声音拨动了中国人的心弦,弹奏出中国最强音。“中国梦”唱响于斯时空,镌刻上了独特的精神特质。“中国梦”是源于中国,是属于中国,是为了中国。因此她必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以国家为先、以民族为重,即独具“立足国家、面向民族、面对个人”的精神特质。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趋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方位的世界历史进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移植等文化“霸权主义”,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安全带来挑战。我们要正确面对、充分认清全球化带来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大时代,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契机。
(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强势扩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威胁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把对外的文化扩张作为实现其霸权主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美国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加紧对华实施“分化”、“西化”政策。美国中情局提出的对华《十条训令》,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把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灌输”给中国青年一代,使中国年轻一代动摇爱国主义精神,丧失理想信念,沉溺于对异性肉欲的追求,对金钱物质的迷恋。美国对华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给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帝国主义扩张时期的资本积累、资源占有,优先获得发展,垄断了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和投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大大提升了其标榜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感召力。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弱、规模大,参与全球化的改革发展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又为资本主义民主、人权、自由价值输出提供了市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大提升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三)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还体现在强大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美国的电影、电视、广播、电脑软件、互联网、书籍刊物等在国际文化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据调查,美国控制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丰富的市场动作经验,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这些文化产品无不浸透着西方资本主义浓郁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中国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挑战之二:社会转型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也就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引发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多重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正是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也彰显了重新认识和研究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对转型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做深入的研究,以便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宏观社会背景的认知与把握。在快速发展、持续变革和深刻转型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要面临着以下新的挑战。
(一)经济体制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出了挑战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冲击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积极与消极,多元并存的社会价值观相互竞争,一方面是旧的、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念的顽强沿袭及其对确立新的价值观念的阻抗;另一方面新的、现代的、先进的价值观念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富有生机的成长,但尚未完整的确立起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尚“在路上”,中国转型还未到位,新旧交替、相互竞争、多元并存的社会价值观格局将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出了挑战。
(二)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出了挑战
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形式、生活样式日趋多样、多元。这种多样化的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一方面伴随着人们就业形式、生活方式的多样,人们的思想意识开始变得更加活跃,思想活动呈现出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化和差异性。这种多变的、自主的、差异性的思想活动特点,对如何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提出新挑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化。不同的就业岗位、不同的收入分配、不同的经济地位、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价值选择肯定不同。如何整合多样化、多层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利益格局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不但是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同时还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经济转型相对无序,导致不同群体因其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对社会资源的支配也就不同,也就是他们获得的收入、财富多寡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也促使了社会利益的分化。经济利益分化,一方面导致社会分化,不同利益阶层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造成多元价值之间相互交锋、冲突。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利益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以及社会腐败等问题,加剧了社会公众的心理失衡,使价值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社会转型还没到位,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在利益格局变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中,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实现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中国梦”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挑战之三: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世界信息交流的基本载体,成为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业务的信息平台,成为青年一代成长交流的重要空间,自然也成为各国思想舆论交锋和国际舆论斗争的崭新阵地。当前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社会网络化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以特殊的境遇。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得不同国家间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在全球范围内传递交流更加频繁、传播更加便捷、影响更加广泛。同样,在开放的、便捷的传播空间下,导致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和冲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一)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在网络化背景下,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价值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无障碍地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扩大至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促进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流、融合的同时,也给西方价值思想的扩张、渗透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优势就是文化的优势。据统计,目前,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在全球近3 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在互联网上被频频访问的也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站点,世界最大站点的前几位都在美国。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垄断互联网上信息,成为“信息宗主国”,而其它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其提供的信息,而成为受发达国家信息控制、没有防范信息霸权能力的“信息殖民地”国家。“信息宗主国”利用其垄断和掌握的网上信息资源以及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渗透其中,对“信息殖民地”国家的思想文化阵地造成冲击。这不难看出,在信息不对称的网络化环境下,西方价值思想渗透更直接、更便捷,给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威胁。
(二)网络交互的平等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互联网创造了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人人都是视听者,人人又是发声者。也就是在网络化空间,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向所有的人提供和获取信息,促使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革命性转变。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这种平等性,直接改变了传统媒体“一言堂”的信息传播模式,过去由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和封锁的权利开始丧失,也就大大削弱了国家政府的话语权,意味着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对网民的控制力下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增大,造成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冲击与侵蚀。因此,在网络化下如何创新教育手段、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人的行为、言行、思维方式是有着具体的规范、其所产生的作用是固定化的、强制化的。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制约越来越少,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自身的网络素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能力较低,就易放纵自身行为,丢卸自身社会责任,淡化社会个体价值观意识,在网络中随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发表自己的言论。加之,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矛盾较突出,改革的失利者带着焦虑、困惑和不满情绪,把网络当成宣泄情绪、控拆不满的场所,在网上散布偏激、片面、不负责的言论。这会在相当程度上误导那些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年青一代,影响和阻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自觉,又是“中国梦”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问题解决的主动回应。实事求是地认清全球化、社会转型和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的现实挑战,理性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才能真正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全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强化社会价值认同,从而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1]张厚军,徐明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27~30.
[2]林玉美. 以“中国梦”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9~42.
[3]余洵. “中国梦”如何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 南方论刊,2015,(4):63~64.
[4]李红梅. 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继续教育研究,2015,(7):107~110.
2095-4654(2015)09-0033-03
2015-06-15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