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煤质变化对锅炉着火稳定性的影响
2015-03-18刘云华
刘云华
(重庆发电厂,重庆400053)
某厂1、2#锅炉为DG-670/140-8型炉,是一种超高压、中间再热、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热风送粉炉,是单炉体负压炉膛,每台炉还配置两套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燃烧器为直流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设计燃用松藻无烟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net.ar=24 254 kJ/kg,收到基灰分Aar=18.19%,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9.79%)。一次风喷口分上、下两组相对集中布置,二次风分段送入。投产时,主要是带固定负荷,电负荷低于90%(180 MW)时,必须投油稳定燃烧。
近年来,由于电煤供应紧张,为了满足机组带负荷需要,被迫到处采购电煤,致使供煤单位增加。由于各矿煤质差异大,加上煤中掺假现象突出,电煤品质大幅下降,降低了燃烧的稳定性。为了尽量提高入炉煤品质的均匀度,电厂加强了掺混煤工作。但由于储煤场容量小,原煤掺混条件差,掺混煤只能在输煤过程中,将20%神华煤、30%洗煤、50%小矿混煤,用不同方式往皮带上送的方法进行。由于小矿煤质波动大,且无法及时获得煤质指标,致使掺混煤的均匀度无法保证,入炉煤品质极不稳定,波幅大,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在15 000~26 700 kJ/kg,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为7% ~17%,收到基灰分Aar在17% ~50%之间变化。
1 入炉煤变化种类
(1)发热量(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23 000~25 000 kJ/kg)、挥发分(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15% ~17%)、灰分(收到基灰分Aar=22% ~23%)均正常。这种煤燃烧稳定,炉膛温度高,无需油枪助燃。
(2)发热量正常,挥发分偏高(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20%),灰分正常。这种煤燃烧稳定,炉膛温度高,也无需油枪助燃,如果制粉系统温度控制不好,可能发生自燃及爆炸事故。
(3)发热量正常,挥发分偏低(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8%),灰分正常。这种煤属碳化程度较高的无烟煤,着火温度较高,燃烧效率低,不易燃尽,飞灰可燃物含量高,负荷较轻时,需要油枪助燃。
(4)发热量低(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net.ar<18 000 kJ/kg),挥发分正常或偏高,灰分高(收到基灰分Aar>30%)。这种煤燃烧较为稳定,但炉膛温度偏低,随着挥发分的降低抗干扰能力减弱,汽温汽压低,带负荷能力差。
(5)发热量低(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Qnet.ar<18 000 kJ/kg),挥发分低(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8%),灰分高(收到基灰分Aar>40%)。这种煤就是无烟煤中掺混煤矸石,着火困难,炉膛温度低,必须借助油枪才能稳定燃烧,带负荷能力差。
煤质最差时(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net.ar<14 000 kJ/kg),全部给粉机增至最大出力,加上助燃油枪,负荷也只能带155 MW;就地观测10 m层炉内四角温度只有950℃左右,火焰中心温度只有1 350~1 400℃(燃烧设计煤种时炉膛火焰中心温度在1 500℃,10 m层炉膛四角温度在1 100℃以上)。
当煤质发生变化时,易造成燃烧波动,特别是第4种煤变化到第3或第5种煤时,由于第4种煤燃烧时炉膛温度偏低,而第3或第5种煤的挥发分低,煤粉着火温度高,着火将发生困难,引起燃烧波动,且这种波动随着负荷的降低逐渐增大。
2 防止锅炉灭火措施
2.1 设备方面
由于原煤发热量普遍较设计煤种降低20%~30%,发相同的电量要多消耗30%左右的原煤量,且煤中灰分增加,可磨性系数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制粉系统的出力。受制粉系统设计出力限制,为了尽量满足发电的需要,调大了粗粉分离器挡板的开度,将煤粉细度从R90=6% ~8%增至R90=7% ~9%。煤粉调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发电的需要,但使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降低了运行的经济性。
灰分含量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制粉系统的磨损,为了减小设备的磨损,采用了在粗粉分离器内锥、球磨机出口管上部粘贴防磨瓷砖、球磨机出口管改为防磨管等。
为了保证锅炉切圆工况正常,燃烧稳定,防止火焰冲刷水冷壁,利用停炉检修时,对喷燃器进行全面检查和角度校正。发现燃烧器变形、角度偏差并及时消除,同时在水冷壁拉稀管等处增设防磨铁等手段防止受热面磨损。
为了适应燃用混煤,防止来煤混杂发生制粉系统爆炸损坏设备,在球磨机进出口管加装了防爆门,将球磨机出口温度降低了10℃。
2.2 运行调整方面
防止入炉煤品质变化造成熄火,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采取预防性措施稳定燃烧(特别是在低负荷时),以增强燃烧抗干扰的能力;其次,就是认真监盘,在燃烧工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以稳定燃烧。
(1)当炉膛10 m层温度降至1 000℃时,必须投油助燃。
(2)当给粉量未减少而蒸汽压力及负荷下降较快时,先投入油枪稳定燃烧后,再进行调整。
(3)注意二层浓缩预热型喷口壁温的变化,当壁温低于500℃时,说明煤粉着火发生困难,回火变差,应投入油枪助燃。
(4)加强炉膛负压、一次风速及煤粉浓度的监视,及时调整各给粉机的下粉量,保持同一层给粉机下粉量尽可能一致;如发生燃烧波动应先投油助燃(投油前,必须确认未熄火),再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5)运行中,加强对给粉机的检查维护工作,防止给粉机发生故障。当第一、二层任一台给粉机出现故障时,应及时投油助燃,直至处理结束。
(6)调峰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热负荷的变化速率,以适应电负荷的变化,但必须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加减负荷速率控制在2 MW/min内。
(7)在加减负荷过程中,适当减少第三层二次风量,使两个燃烧区尽量靠近,以提高燃烧的稳定性,降低煤质变化对燃烧稳定的影响。
(8)负荷较轻或煤质较差时,可适当降低一次风总风压运行,以降低一次风速,使着火保持稳定。
(9)当电负荷降至130 MW以下运行时,每隔45 min投一支多功能油枪运行10~15 min,以提高炉膛温度。启停制粉系统过程中,投一支多功能油枪运行。
经过努力,从2013年8月份到2014年4月份,尽管来煤品质变化幅度较大,但由于负荷较重,投运的给粉机较多,燃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强,煤质转变过程较为明显。运行人员均能及时判断出煤质变化,投入油枪助燃,稳定燃烧,未造成锅炉熄火。
2.3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调峰幅度增加,负荷轻,加减负荷频繁,燃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减弱。经分析,笔者认为还可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采取措施,尽量稳定入炉煤品质,防止煤质大幅度波动。
(2)加强对司炉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燃烧调整的能力。
(3)深化设备改造。由于锅炉两个燃烧区相隔2 m以上,低负荷时三、四层一次风燃烧器运行较少,特别是第三层一次风燃烧器部分运行时着火不稳定,易造成燃烧波动,应将第三层一次风燃烧器改造为浓缩预热型燃烧器,提高其着火稳定性。
由于有下三次风的存在,降低了炉膛底部火焰温度,对煤粉着火极为不利,应取掉下三次风燃烧器。为防止三次风全部走上面,造成飞灰可燃物含量增加,应改造三次风燃烧器,增加预热功能,使其着火提前。
3 结束语
随着电煤市场的变化,发电企业购买多种品质的燃煤,煤质稳定性差、波动大。通过对燃煤掺混方式、煤质参数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出各种情况对燃烧稳定性、安全性的影响,从设备和运行调整等方面制订防止锅炉灭火的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使锅炉燃烧稳定性提高,灭火事件明显减少,取得实效。
[1] 胡萌平,陈柏军,赵仲琥.电站锅炉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 孙明,莫言学,李梅,等.混煤燃烧特性的热重分析法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2):50-51.
[3] 周强泰.锅炉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