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限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2015-03-18张敏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肥厚型下壁室间隔

张敏

局限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张敏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47岁。因“活动后胸痛7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7年前于活动后出现胸骨后疼痛,性质难以描述,伴呼吸困难,无晕厥,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等其它不适,含服救心丸后数分钟可缓解,上述症状每年发作1~2次,未予以重视。近2周患者活动后胸痛发作频繁,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10余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7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70/100 mmHg,未行降压治疗;无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父、母亲无高血压及早发冠心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T:36.6℃;P:55 次/min;R:20 次/min;BP:125/75 mmHg。超力型,自主体位,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HR:55次/min,律齐。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未闻及额外心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及TNI检测及性激素水平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下壁、高侧壁及前侧壁q波形成;下壁及前侧壁J波。心脏彩超示(初次):左房增大,约38 mm,室间隔约10 mm,余心脏形态结构及瓣膜活动大致正常。

入院诊断:①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及前侧壁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入院后为明确诊断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图2):冠状动脉管壁光滑,未见狭窄及闭塞性病变。这个结果也并非意料之外,我们仔细分析并不难发现,患者虽然因“子宫肌瘤”已行全子宫切除术,但是卵巢并未切除,性激素水平检查亦正常,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仅有高血压病,且冠心病也不能解释患者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因此,高度怀疑患者存在主动脉瓣或左室流出道狭窄。为排除心脏结构异常,复查心脏彩超(图3)示:①左心室下壁和前侧壁心肌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②室间隔基底段局限性肥厚,厚度约15mm,凸向左室流出道,静息时压力阶差为22 mmHg;③左房37 mm。

最后诊断:①局限性肥厚型心肌病;②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③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2 讨论

图1 入院时18导联体表心电图

图2 冠脉造影未见冠脉狭窄

图3 心脏彩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一种原发心肌疾病。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约占1/3),近60%的HCM患者有心肌肌原纤维蛋白基因突变,该突变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1,2]。根据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HCM。其症状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晕厥甚至猝死,是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约6%HCM患者的心电图可表现为正常,大多数患者的心电图可见左室高电压、ST-T改变或深而不宽的“柳叶型”Q波[3],但这些异常心电图表现并不特异,同样可出现于心肌缺血、心梗、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中。HCM的诊断可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症状、体征、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简便且有效的影像学检查仍是确诊的有力依据。但是,当心肌肥厚并不显著,尤其是心肌肥厚局限存在时往往容易被影像学医师漏诊。然而,如果心电图有不能解释的q波,一定要排除局限性心肌肥厚的可能。

对于本病例,特别需要与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相鉴别。根据患者症状、既往高血压病史、心电图检查以及无明显阳性发现的首次心脏彩超检查,我们初始诊断考虑为“冠心病:陈旧性心梗、不稳定性心绞痛”,而行冠脉造影后未见冠脉狭窄。仔细回顾患者病情,体格检查示:可闻及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电图II、III、aVF和V4~V6导联均可见明显q波。因此,与超声影像医师沟通后,嘱患者再次行心脏彩超检查,我们得到了真实的报告,即室间隔基底段肥厚。因患者有较长时期未行降压治疗的高血压病史,仍需排除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左室肥厚是心肌对血压升高的早期代偿性改变。高血压早期,为维持足够的排出量,心肌重塑导致心肌细胞肥大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伴有胶原纤维增多,表现为左室向心性肥厚,首先反映在室间隔增厚上[4],由于左室容积减少和舒张末压增高也会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在室间隔增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尚不足以将高血压性心脏病与HCM鉴别开来。但高血压心脏病所致的左室肥厚常为均匀性肥厚,且很少超过15 mm[5],心电图也极少出现病理性Q波[6]。

Isuru Ranasinghe等经过其研究认为左心室基底部室间隔局限性肥厚>15 mm可以考虑诊断孤立性心底部间隔肥厚,如果静息状态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 mmHg(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以静息状态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0 mmHg为界),界定为梗阻性。目前认为,孤立性心底部间隔肥厚的发生率为5.8%。另外,孤立性的乳头肌肥厚的报道也可见零星报道。

本病例给我们的体会是,HCM单独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均不典型,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瓣膜病等均可有重复性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则成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是,当心肌肥厚不明显或肥厚部位难以检出导致首次影像学检查误判时,则给诊断带来很大困扰。心电图如果发现下壁和前侧壁导联窄小甚至窄深的q波时,一定要注意排除高位室间隔孤立性肥厚的可能。

[1]Lopes LR,Zekavati A,Syrris P,et al. Genetic complexity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reveal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J]. J Med Genet,2013,50(4):228-239.

[2]Kassem HSh,Azer RS,Saber-Ayad M,et al. Early results of sarcomeric gene screening from the Egyptian National BA-HCM Program[J]. J Cardiovasc Transl Res,2013,6(1):65-80.

[3]McLeod CJ,Ackerman MJ,Nishimura RA,et 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a normal electrocardiogram[J]. J Am Coll Cardiol,2009,54(3):229-233.

[4]曹李媛,史浩颖,戴秋艳. 高血压致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者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3).

[5]Cuspidi C,Negri F,Muiesan ML,et al.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ech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J]. Blood Press,2011,20(1):3-9.

[6]Ribeiro SM,Morceli J,Goncalves RS,et al. Accuracy of chest radiography plus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on[J]. Arq Bras Cardiol,2012,99(3):825-833.

R542.1

A

2095-4220(2015)02-0113-02

2015-02-01)

(本文编辑:王晓明)

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猜你喜欢

肥厚型下壁室间隔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MYBPC3基因p.Ile852Val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1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