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园 秘境笼蚌
2015-03-18贝竹
贝竹
每当人们提起景迈山,毋庸解释,定是申遗中的唯一的世界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两景”均依托在景迈山上,古茶园,林中树,树中茶,堪称景中景,园中园。密林深处有人家,绿色、生态、环保,经中外专家学者一再考证,“天赐普洱·世界茶源”,也是顺理成章。
这些年,游人如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轶事,品不尽的生熟系列,吃不够的山珍佳肴,领略古朴的风情民俗。好再来,欢迎您。于是,有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秘境探幽,梦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她在曲径通幽处。走进笼蚌寨,就好像是走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景观景物,会使你心灵颤动,新鲜而有趣。不识笼蚌真面目,只缘身在市井中。
从寨头云遮雾散后,路边拐弯处有个角度,可拍到笼蚌寨的全貌,山坡悠缓处,犹如一座靠椅,寨子仿佛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背靠景迈山,脚踏南朗河,悠闲地自我陶醉地欣赏着揣摩着梯田和台地,还有左转右旋的路。这不是海市蜃楼的幻影,而是地地道道的哈尼族支系尖头阿卡人的好在处。全寨45户人家,除了一两间水泥浇灌钢混结构的楼房,实际是茶厂外,其它都是木料穿斗拉榫的民族式样的杆栏式建筑,亦称千脚落地。两层,上面住人包括伙房,下面打破常规,家禽家畜一边去,作为停车房和杂物间,干净整洁。几乎每家都电视机音响设备齐全,都有太阳能浴洗设施。全寨有两个公厕,一个球场,一个文化室,亦有高音喇叭广播,文明新村模样彰显,非同以往。
笼蚌寨,与众不同的是纯粹的尖头阿卡人的山寨,嫁娶其他民族的是有,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绝无。阿卡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分为尖头阿卡人和平头阿卡人。语言相通,只是音调不同,恰如C调变F。尖头与平头,显著的标识是女性的头饰。若是尖头阿卡女性们穿戴着她们靓丽的服饰上街,赶街的人定会驻足。青色(黑色)布料是自己染的,自家种的靛(板兰根)为主要颜料,用大土锅浸泡,还要勾兑酒才不会褪色,浸泡晾干,干后又浸泡,循环往复,15天后才能使用。
秋收后,11月15日是他们的“嘎汤帕”节,即开门节。这天,男女老少,欢歌载舞跳咚八嚓竹筒舞,共进长街宴形的午餐,还唱敬酒祝福歌,音高尾长的歌声,悠远地会从山这边飘到山那边。罕见的祭祀礼仪,似乎为尖头阿卡人独有。这天是要杀猪也要杀鸡的,常理一般用刀杀。可他们杀鸡不用刀,是用棒。状如擀面棒,事先就准备好的,左手将鸡脚拎起来,右手一棒敲鸡头,一棒下去,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黄泉路上无刀痕,便没命了。一般来说,大阉鸡是不敲的,养着是为了拔颈项胸脯上的羽毛,作为服饰的装饰物,与银泡镶嵌陪衬更显得鲜艳夺目。
过了开门节之后,还要过5天的关门节,那是在翻年又一春之际,其中一天是蚂蚱节,一天是竜巴节。新一轮辛勤耕耘劳作又开始了,有劳有逸,亦张亦驰。
村长钟啊麦介绍说,口传记事,立寨已到七代人,已有175年的建寨史,45户,166人,有水田人均1亩,山地人均3亩。古茶园200亩,是分到户的。亦有生态茶园700亩。因为品味好,茶叶不愁销路。他领我们去观光茶园,左上方那块茶地边,种有一棵大泡果,果实累累,即将成熟,缀弯枝杈;左下方那块茶地边,有几棵骂栗嘎(胶子果),一个个泛白熟透,品尝味甜。这尖头阿卡人会打扮,不仅着装会打扮,连茶园也会打扮。茶叶吸附力强,品鉴茶味时,说不准不仅泛出茶香味的同时,还会泛出果香味儿来呢!
在这里停留期间,我们还采访了91岁的黄折波老人,他耳聪目明,看上去只80多的样子,面容的沟沟坎坎还不十分明显。有意识地看看,青年男女的面部容颜,一个个皮肤细腻,没有一个疙疙瘩瘩的,个个滑滑溜溜、红润润的,一辈子勿需整容。他们的婚姻,历来是自由的,各择配偶,父母从来不包办。本民族人若要带走姑娘,放下5角钱就行。
笼蚌寨是幽静的,又是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她的稻作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只要你涉足过一次,便会在脑海中定格,烙下深刻的印象。
链接:
2013年,笼蚌被列为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名单。省民委出资150万元,对道路、太阳能、公厕、畜厩、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并改造修缮了哈尼族特色民居,建设了民族团结示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