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十二律名称的由来
——兼谈中日律名的异同
2015-03-18胡企平
胡企平
释十二律名称的由来
——兼谈中日律名的异同
胡企平
在律学学科中,属于中国古代的“十二律”理论源于西周初(公元前1046-前769年),形成于《国语·周语下》伶州鳩的旋宫理论,成熟于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中用三分损益法来生成十二律之时,升华于“阴阳化合,三生万物”的老庄哲学。通过进一步分析佛教的十二摩多(悉昙韵),以及在与中国、西域和日本各自的十二律名称比较后可以得出,除了西域十二律之中的“龙吟”“凤首”与日本十二律之中的“上无”“下无”的名称不同外,其它十律的称谓则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日本的十二律名称与西域的佛教音乐文化东传有着一定的关联,而据相关文献记载,是由遣唐僧从中国带到日本去的。
十二律;六阳律;六阴吕;龙吟;凤首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确立音高位置的十二律吕。对于它们的起源及命名,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论述和考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人类活动的历史阶段基本相同,十二律吕作为世界音乐文化园中东方音乐文化圈中的一枝奇葩,它的起源、命名和发展在中国,必然有着促其萌生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和社会等条件的原因。我们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即从其产生和赖以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为依据,作具体的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辩识它的由来、发展和意义。
考察一下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十二律律名的由来,比较它们各自的渊源、流变以及共性特征和个性特色,从中也可感受到古代中日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渊源流长。
律的本义是指自然法则或自然规律。但更早的“律”的意义来自天文。《尔雅·释器》有“律谓之分”。邢昺《注》:“阴阳皆称律,故十二月皆云律中是也,以其分候十二月气,故名分。”《汉书·律历志》引落下闳语:“黄钟纪元气之谓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由此看来,“律”本来不是指音,而用到音乐上,最早是在《虞书·舜典》篇尾记载的所谓:“帝曰:夔!命汝典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十二律吕的名称,见于《周礼·春官·宗伯》篇:“大师掌六律六同(间),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在约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国语·周语下》中,记载了周景王23年(公元前522年)伶州鸠论律,他说:“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结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泳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为之六间,以扬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间大吕,助宣扬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中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萧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同(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此文是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关于十二律音名解释的最早论述。从文中伶州鸠论律的内容来看,既有阴阳体气,又有伦理观念。因此,笔者以为,十二律名的名称命名至少要早于前六世纪中叶。关于十二律名的探讨古代就已有之,一是与十二月分挂起钩来,以阴阳候气法的十二月配十二律吕,如《晋书·乐志上》:“十一月之管谓之黄钟,黄者,阴阳之中色也。天有六气,地有五才,而天地数毕焉。或曰,冬至德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钟。正月之管谓为太簇,簇者族也,谓万物随于阳气太簇而生也。三月之管名为姑洗,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谓物生而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五月之管名为蕤宾,葳蕤,垂下貌也;宾,敬也,谓时阳气下降,阴气始起,相敬宾也。七月之管名为夷则,夷,平也;则,法也。谓万物将成,平均皆有法则也。九月之管名为无射,射者出也,言时阳气上升,万物收藏无复出也。十月之管名为应钟,应者和也,谓岁皆成,应和阳功,收而聚之也。八月之管名为南吕,南者任也,谓时物皆秀,有还任之象也。六月之象名为林钟,林者茂也,谓时物茂盛于野也。四月之管名为仲吕者,吕,助也,谓阳气盛长,阴助成功也。二月之管名为夹钟者,夹,佐也,谓时物尚未尽出,阴德佐阳而出物也。”此文显然受《周易》阴阳思想的影响,奇数为阳律,偶数为阴吕,并与象数气理运行相比附。
从《周易》的天、地、人三材关系到老子“1+1=3”的阴阳化合而生万物理论①老子姓李名耳(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楚苦县人,曾任周的守藏室之史(图书馆史料管理者),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之一,晚年退隐,著《道德经》五千言。他的阴阳化合理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被认为是一言九鼎,概括了古代中国《周易》以来的“天人合一”和象数思想。;从公元前645年《管子·地员篇》中最早记载“三分损益法”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到前三世纪《吕氏春秋》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吕,从中我们看到:阴阳思想随着数术的衍化发展更强化了它的主导地位,而十二律吕藉着阴阳数术的发展更增强了它的科学性;对于十二律吕的探讨并未就此却步。公元1086-1093年,宋沈括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完成兼论乐律问题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其中在卷五第103条[1]55中有:“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此《汉志》语也)此律吕相生之法也”。我们知道,汉代作为中国易学的第一高峰期,已把三分损益法与性结合起来研究十二律。其实,《周易》的要旨是对事物的对应与联想,而老子才是最早发明阴阳化合(数与性)图式“1+1=3”的祖师爷。沈括在卷五乐律第84条进一步探讨道:“纳音之法,自黄钟相生,至于中吕而中,谓之阳纪;自蕤宾相生,至于应钟而终,谓之阴纪。盖中吕为阴阳之中,子午为阴阳之分也。”用十二辰的概念来解释六律六吕的相生次序和阴阳位序。沈括在乐律第83条论“六吕”时说道:“六吕:三曰钟,三曰吕。夹钟、林钟、应钟。大吕、中吕、南吕。钟与吕常相间,复自有阴阳也。纳音之法:申、子、辰、巳、酉、丑为阳纪,寅、午、戍、亥、卯、未为阴纪。亥、卯、未,曰夹钟、林钟、应钟,阴中之阴也。黄钟者,阳之所钟也;夹钟、林钟、应钟,阴之所钟也;故皆谓之钟。巳、酉、丑,大吕、中吕、南吕,阴中之阳也。吕,助也,能时出而助阳故谓之吕。进一步藉十二辰发挥了《周易》中阳中带阴,阴中有阳的朴素辨证思想,阐明了他对六阳律、六阴吕的看法。(详见下表)
从上述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来看,笔者认为,黄钟、大吕等十二律吕名称的命名,至少要早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即伶州鸠论律以前)就存在了。因为从伶州鸠解释律吕的内容来看,既有阴阳思想又有伦理观念。而从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以前,先有远古先民的音乐实践,再由实践经验(包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体验)上升为二元对应的阴阳思想(以后又综合了五元对应的五行说)。这在上古时代的音乐传说中是屡见不鲜的。如传说中的黄帝曾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溪谷之竹,制“十二律”定“黄钟宫”,并铸钟造鼓作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奏以阴阳之和,烛以日月之明等。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律之起源》第二节中说:“迨文化思想进化,……最初原是宫为土、商为金等等‘阴阳思想';其后一变而为宫为信、商为义种种‘伦理观念',最后更一变而为宫为‘颤动数'若干,商为‘颤动数'若干一类‘物理见解'。但是变数虽只有上述区区三次,而其中时间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以至于几万年!”[2]那么,黄钟大吕等的名称究竟起于何时?其最早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如黄钟按其字义,则有许慎《说文》的说法:“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种成,从金童声”。从字义及典籍记载来看,黄钟乃由黄(土)色之钟而名之。然郭沫若在《金考》[3]242中说:“黄字实古玉佩之象形也。明甚,由字型瞻之,中有环状之物当丝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黄即佩玉,自殷代以来所应有,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珩著璜以代之”。由此文看来,黄与钟表述的是玉佩与乐钟两个实体。音乐考古学的材料告诉我们,钟最初由木制或竹制,以后向陶制和铜制发展。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陶制的钟,经测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而铜铸之钟一直到殷商冶炼铸造业的发展才有可能。从石庖丁到击石附石,从玉磬再到铜钟,从金石革木制成的敲击乐器,一直到周代的乐队里膜鸣体鸣乐器所构成的庞大打击乐,黄钟在其定名并作为起始阳律的过程中,在制作材料的应用及制作实践过程中,经历了从生活器皿、劳动工具进入到精神化的艺术天地。而在记述周代乐队演奏的情形时(周代乐队乐器达七十多种,主要由打击乐和吹管乐构成,另有少量弦乐嚣),孟子辑句《万章》章句下中作了如下表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从金声起予到玉声终止,金石之声在节奏、音响、音色上在当时被人们认作是反映了天体之音。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击石附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由此,黄钟作为起始律第一的地位从应用到哲学意蕴都已完备,予以确立,并被冠之为(乾)阳律第一。
沈括这段“辩八八为伍”的理由,与阴阳说在中医学《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的一段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也,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之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4]。上述两段话都用十二时辰来比附,而后一段话恰如给沈括的话作了注脚。由此笔者认为,古代先民用八音之乐器在一个八度内确立了十二律音高,究其名称的由来,不仅有着乐器材质上的象形实义,更有着古天文学和哲学中阴阳思想的象征意义。
在日本,十二律的基础运用(律音高度——指一个八度以内)与我国相同,但称谓却有同有异:
据胡耀先生考证,梵律的十二个律音由梵文字母中的十二个“摩多”韵母组成,即所谓“悉昙”。“悉昙”十二“摩多”韵一方面作为世间“声明”(即佛教课诵)的文字和音律,另一方面作为宇宙自身产生并体现宇宙空间的十二个定位和运动规律的分界准则。十二“摩多”韵原来没有名称,译成汉语后,以汉语的文字读音标本“摩多”的读音。它们分别为“短阿、长阿、短伊、长伊、短瓯、长瓯、短蔼、长蔼、短奥、长奥、短暗、长疴”。其中第一个字母“短阿”是“元韵”,其他字母均由“短阿”生出。梵律的生律法由佛教“大众部”杜撰出“对法”,即自元音向反向对观,称为“逆生”法。[5]115(“对法”生律的实例可见于《悉昙三密钞》、《正字形音门》和《音韵相通门》,但在这二门中只列了五正音相生的图式。)胡耀先生依照这个图式引而申之,列为十二律相生程序并附以隋唐时期来自西域(中国古代把新疆、中亚细亚及其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的十二律名[5]45:
从对照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日本律名与西域律名几乎相同,只是将龙吟,凤首改为下无、上无;而西域律名中的龙吟、凤首,又渗透着华夏民族龙图腾与凤图腾的影响。然华律、梵律均以黄钟为起始律,而日本则以壹越作为首律。这样,从相生次序的表面上看,日本比西域的同名律名均高了五度,但实际音高不一定,这要从日律壹越在各朝代所规定的标准音高来分析了。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记载来看,公元346—353年,印度天竺乐传入凉州,到了382年,吕光征服龟兹,得龟兹乐带回中原。后龟兹乐已被用于北周武帝时的宫廷中,在凉州一带,西凉乐逐渐形成[6]。公元568年,龟兹音乐家苏祗婆随突厥皇后阿史那氏进入中原,带来西域琵琶和“五旦七调”理论。在“这个时期一直到江户时代为止,以日本人自己的音乐为基础、自己创造出的音乐理论,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7]。到了公元716年,日本遣唐使团将元万顷等奉敕撰的中国乐律论著《乐书要录》等携至日本。平安朝以后,日僧空海(774—835年)于804年与最澄一同来中国求法,在长安青龙寺受惠果传密教教法,主要是“悉昙”、“声明”及密教唱诵。三年后回国,在日本创立“真言宗”,史称“东密”。他是日本第一个“悉昙”、“声明”学家。另一位日僧圆仁(794—864年)于838年七月来中国求法,朝五台古刹,礼天台显密二教,于847年携带经、疏及佛事仪轨共559卷回国,在日本比睿创建“声明”(即佛教课诵)寺院。笔者认为,日本乐律的十二个律名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
通过以上对梵律十二摩多(即悉昙韵)、西域律名和中日律名初步的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的了解。但在日本十二律名称由来的问题上,笔者觉得,似乎还隐伏着一条从印度、西域绵延而来的音乐文化交流之路。笔者愿就此问题请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1]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中册[M].冯文慈,俞玉兹,选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34.
[3]王延林.汉字部首字典[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4]刘康德.阴性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8.
[5]胡耀.佛教与音乐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6]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3.
[7]星旭.日本音乐简史[M].李春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12.
(责任编辑:黄向苗)
Origins of the Twelve Tones—Also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Name of the Twelve Ton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U Qiping
The origins of twelve tones of temperamentology are from music theories of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1046-769 BC).By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twelve Modo,and the twelve tone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China and Japan respectively,there are ten tones out of the twelve tones from different parts sharing the exact same temperamentology,except“dragons totem”and“phoenix totem”of Chinese tones.The similarities lead to the certain correlation for Japanese twelve tones with monks in the Tang dynasty dispatched from China.
twelve tones;six positive tones;six negative tones;dragons totem;phoenix totem
J612
A
2015-11-12
胡企平(1953— ),男,上海人,澳门理工学院音乐课部教授,音乐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外音乐史学、律学暨管律律种学研究。(澳门99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