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庆龄卧室里的一块镇绷石

2015-03-18宫洁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4年10期
关键词:女红寓所绣花

宫洁菁

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是宋庆龄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是她在上海的家。1981年宋庆龄去世,她淮海中路的寓所被作为永久性纪念地保存了下来。随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成立,这幢寓所以及寓所内的遗物便成为了纪念馆中的馆藏文物。

纪念馆馆藏文物种类繁多,有文稿、书信、照片、印章等反映孙中山、宋庆龄革命轨迹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还有一些本身即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和大量的生活用品。宋庆龄的生活用品很普通,与一般家庭所使用的并无二致。但由于存放得当,很多民国时期,乃至清代的物品都仍保持着较好的面貌。这些物品在那个年代或许并不鲜见的,但安然保存到了今天,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价值。

故居主楼宋庆龄的卧室里就放置着这样一件非同一般的物品,长期以来,它都“安静地”躺在卧室门前,“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故居每天迎来送往,人流不息,但几乎没有游客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因为相对于卧室里的其他摆件,它着实不起眼,它只是一块被放置在房门前,用来抵门的石头。之所以把它当作“抵门石”,自然是沿袭宋庆龄本人生前对房间物品的摆放方式。而事实上,这块看似其貌不扬的石头却是大有来头,这块石头其实是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现在在上海几乎已经绝迹的女红工具——镇绷石。

镇绷石,即用于镇、压绣花绷架的工具,因材质为石,故名。古代女子皆擅女红,她们在绷架上绣花,为使绣面挺括、平整、匀称、不起皱,就在绷架的四角用重物镇平或吊平。最初的镇绷之物,仅是一些有重量的东西,后来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艺术化起来,镇绷石就是这种艺术化的结晶。随着艺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镇绷石也慢慢从普通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艺术品。

据考证,明代已有镇绷石,清代、民国最为普遍,原产地为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后宁波籍人士移居上海,也就在上海流行起来了。明清时代的石雕艺术不乏珍品,但多为大型遗存,如石狮、影壁、牌楼等,像镇绷石这样的小件艺术品是很鲜见的。

镇绷石是地道的石雕艺术,所用材质大多为青石,也有灰石与紫石。此类石质比较细腻、紧密,适宜于细雕,且时间一长能产生光滑锃亮的包浆。镇绷石通常为秋叶状,秋叶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美女,或读书,或小憩,抑或怀抱婴儿……均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庆龄卧室里的这块石头可以说是镇绷石的典型代表。石头为秋叶形,叶形轮廓十分优美,叶面底部有一圆孔,用来系扎绳索,与绷架相连;叶面上方雕刻着一个头梳发髻、身着对襟衣衫的妇人,她面颊丰腴,慈眉善目,身倚圆枕,环抱一小童,雕刻形态颇为生动自然,又极富女性柔美之感。这块镇绷石的特别之处在于,石头外面还上了一层彩色的釉。因为是实用物品,而且年代久远,釉色稍有斑驳,但仍可看出,这位妇人的衣衫颜色鲜亮、纹饰繁复,且头戴首饰,发髻华美,显然这里所雕刻的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夫人和孩子。

得益于宋庆龄的妥善收藏和几十年来纪念馆工作人员对室内环境的恰当保护,这块镇绷石除釉色有些剥落之外,整体外形完好如初,对于一类濒临绝迹的艺术品而言,这着实难得,其价值亦不言而喻。

那么,这样一块镇绷石出现在宋庆龄的卧室里,它和宋庆龄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若作镇绷之用,那应该有四块这样的石头才符合常理,这里却仅有一块,而且也没有绷架、绣线等其他绣花的必备工具。宋庆龄到底是否使用过这块镇绷石呢?

宋庆龄出生在清朝末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学习英语、拉丁语、钢琴等,9岁即进入用英文教学的中西女塾读书,14岁远赴美国求学,大学毕业嫁给孙中山之后,就开始投身于民主革命。基于宋庆龄的受教育状况和成长经历,笔者推测她对于中国传统的女红是不擅长的,即使在幼年时有所接触,之后长期的海外求学生涯以及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活也不可能让她有机会重拾女红活计。

埃米莉·哈恩在《宋氏家族》一书中写道:那个时代,有出息的中国姑娘都懂得如何在丝绸上刺绣……宋夫人自己不喜欢针线活……她却渴望女儿们精通这项技艺……蔼龄对静坐半天才绣出一条边的光景感到沉闷无聊……她的小妹妹们自然也都跟她学……宋耀如对小女儿们厌恨女红活计寄予同情……他提醒妻子,既然花几美元就能买到最好的刺绣,那么用这种精工细活去损害孩子们的眼睛就完全没有必要……宋夫人对此可能信服了……

由此可见,这块镇绷石的使用者应该不是宋庆龄,自然也不是她的姐妹宋蔼龄或宋美龄。那它又怎么会出现在宋庆龄的卧室里?有没有可能是宋庆龄的母亲倪珪贞使用过的?

倪珪贞1869年出生川沙一基督教传教士家庭,父亲倪蕴山是上海伦敦会天安堂牧师,母亲徐氏是明代礼部尚书、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倪珪贞自幼读书家塾,四、五岁入学校,十五岁升西门裨文女学,她精算学,擅钢琴,还会英文。基督教家庭背景让倪珪贞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妇女,她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包括一些西式教育;但相比于宋庆龄那一代,倪珪贞显然传统得多,她没有留学经历,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中式的,她像一般中国妇女一样,婚前待字闺中,婚后相夫教子。而女红在当时来说,几乎是女性必备的手艺,对于有钱人家的小姐、妇人而言,绣花可能就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因此,倪珪贞会绣花这个假设是能够成立的。

埃米莉·哈恩在她的书中说倪珪贞强迫女儿们精通刺绣,自己却不喜欢针线活。笔者认为,不喜欢不等于不会,而且埃米莉·哈恩所说的“不喜欢”是否属实,值得商榷。

据倪珪贞胞兄倪锡令的女儿倪爱珍1984年的回忆,“……老二倪珪金是大娘娘,很凶,几个妹妹都听她的话,绣花绣得很好,教中学。老三倪珪贞,很聪明,有钱,买缝纫机,小孩衣服都自己做……”显然,倪爱珍的回忆和埃米莉·哈恩的叙述是截然相反的。

又据宋庆龄原警卫秘书隋学芳的女儿隋永清所述,宋庆龄生前曾赠送给她多幅绣品,都是宋庆龄的母亲当年留下来的。这些绣品多是丝绸质地,绣的图案各不相同,有花草、鱼虫、鸟兽等,其中有些是可直接用作摆设的绣片,有些则可用来做衣服的花边,还有一件是尚未绣完的半成品,每件绣品都极为精美。

笔者认为,和当时的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倪家姐妹包括倪珪贞,应该都是自幼就学习女红的。暂且不论倪珪贞对此是否喜欢或者在行,从她保存那么多绣品以及要求女儿们学习刺绣来看,她对于这门技艺是熟悉并且推崇的,不能排除她在闲暇时小试身手的可能性。

综上基本可以推断,宋庆龄卧室里的这块镇绷石是她母亲倪珪贞所使用过的。那么,倪珪贞使用过的镇绷石又如何到了宋庆龄的寓所?

倪珪贞于1887年婚配宋耀如,婚后即随丈夫赴昆山、七宝、太仓巡回传教,之后生育子女六人,主持家政,教育子女。如前文所述,镇绷石上雕刻的是一个怀抱小童的妇人形象,因此笔者推测这块镇绷石不是倪珪贞出阁前在娘家使用的,而是与宋耀如结婚生子后在自家使用的。

1918年宋耀如去世,倪珪贞携子女迁居至上海西摩路139号(今陕西北路369号)寓所,前后居住了10余年。1931年倪珪贞去世,西摩路139号即由当时居住在上海的宋庆龄料理使用。

为便于保管,宋庆龄陆续将西摩路139号内的一些家具、物品搬至自己的寓所。或许宋庆龄幼时在家曾看到母亲使用这块镇绷石,又或许她觉得这块石头造型别致,所以就把它一起搬回了自己的寓所。因为是娘家带来的物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宋庆龄很珍视,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当然,镇绷石在新的时代,在宋庆龄这里是彻底失去用武之地了,最终由于石质沉重,被用来抵门,也算是发挥了它最后的实用价值。可能宋庆龄本人都没有想到,这件原本十分普通,几乎每家都有的生活用品,若干年后竟由于它的艺术性和稀缺性,成为了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

猜你喜欢

女红寓所绣花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早春,就着一条绣花裙
下“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各显神通”
新现象学的审美情景
红楼女红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
小保姆斗海归
富翁被杀之谜
听专家言说中国女红
“三斧头”与“绣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