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巧妙设置
2015-03-18郭林峰
郭林峰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学生缺少升学考试的压力,也不必在乎教学内容和教师感受,在课堂上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学双方的有意或者无意的推动下,显得既格格不入又“水乳交融”。这种教学错位的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破解。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中职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使他们能够真正融入进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加有意义。如何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先导,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学相长的地方。
一、结合兴趣巧设问
中职学生与所有中学生一样,他们并不是不爱学习,也不是天生学习习惯差,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其它那些他们关注和在乎的东西。当一个课堂只有一两个这样的学生,也许表现还不明显,但是如果课堂上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还是墨守成规地将教材内容照搬给学生,那么无疑是“对牛弹琴”。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埋怨学生没有灵气,对语文不感兴趣,事实上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学情,没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以至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毫无兴趣。客观情况可能是,当新教材发下去后,学生在几天之内已经基本上看完了,对教材那些简单表明的内容早已经不感兴趣了。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重新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
如笔者在教学《雷雨》时,是这样来导入提问的:同学们,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大部分同学都回答看过。我知道班上学生对看电影,特别是这些所谓大导演的大片非常感兴趣,男生爱看武侠片,女生都迷周杰伦,果不其然,我一提到这个,立马班上学生都兴奋起来,将关注的目光投入到课堂上来。于是,我接着问,谁能够将电影剧情简单复述一下?这时,就有不少同学自告奋勇来举手了。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分别作答和补充。同学们回答都很踊跃积极。我想,如果是让他们复述《雷雨》的剧情,估计不会有一个人举手。这时,我突然再次提问:大家都知道,好的电影需要好的剧本,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部电影的内容与我们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极其相似,人物设定如出一辙……这时候已经有不少学生喊出《雷雨》的名字了。我接着说:是的,这部电影的剧本内容就是《雷雨》,只不过更换了一个时空,他们穿越到唐朝,虽然基本情节还是一致的,但是表现方式和主题都有了新的变化,大家能不能通过阅读教材,指出其中的不同呢?如果给你们一次导演的机会,你又会如何取舍呢?果然,这两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像炸锅一样,都纷纷要求发言,过一把导演瘾,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知道这个提问成功了,他们开始对文本感兴趣起来。这时,我却要求他们先安静下来仔细阅读原文再分组回答,果然在接下来的回答中,他们一边想着电影内容,一边对比文本,对文本情节和主题有了更加清醒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二、植入时尚巧提问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生而言,更加关注社会,特别是时尚。中职教材中所选的文本虽然经典,但毕竟年代久远,与现代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学生对教材文本缺乏兴趣、理解不深自不待言。如何利用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使得中职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学习,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与其说是挖掘教材文本中时尚元素,不如说是将时尚元素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切入点。
如笔者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用ppt课件放映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MV,一下子让全班由语文课前的嘻嘻哈哈变成了王菲演唱会大合唱,我明白他们时尚的音符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等大家跟着哼唱完之后,我这样导入:大家觉得唱得好听吗?(大家回答好听)是的,确实好听,而且演唱的意境也很符合。接下来,我要放两支歌曲,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歌曲,大家要注意,第一,两支歌曲中有无错误?第二,两支歌曲有何不同?第三,两支歌曲因何不同?第四,哪首歌曲更合乎意境?于是,我分别放了两首歌曲,一首是伊能静演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是现代词曲大家按照关中大汉模式还原出来的宋朝唱腔。由于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在听的时候已经不再哼唱,而是认真寻找其中的错误,对比不同的演唱风格。有的学生甚至找出字典来翻看个别生字的读音。听完后,我再次提出这三个问题。不少学生回答说,第一首中的“羽扇纶巾”中的“纶”字,歌手唱成了“伦”字;两支歌曲很明显风格不同,一个是流行唱法,一个却不知道是什么风格;两支歌曲应该代表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意境上,很明显后者更加雄壮,符合诗歌的意境。我总结提示说,确实,前面是我们今天歌唱的时尚,而后者是当时人们歌唱的时尚,都有着时尚的特质,但是却要看符合不符合意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诗词中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意境,才会配得上这样雄浑的歌声!从学生翻开书本的动作,我知道,这堂课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了解这首词的知识了。
三、传递感动巧追问
中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还离不开对真善美等各种情感的向往与渴望,他们很容易被那些让人感动的事物所感动,也很容易为那些黑暗的、不公的现实而愤怒。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他们情感上的特点,让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贴近他们的心灵深处。
如笔者在教学《雨霖铃》一词时,就通过传递感动,让学生真正理解词中的离情别绪。在教学中,简单分析完文本的内涵后,我通过课件给学生反映了几组离别的画面:有在火车站中,与火车一起飞奔挥手的画面;有在断桥残雪中送孤帆离去的画面;有电影中生离死别的镜头;有现实中学校门口拥抱分别的学生与家长……一组组令人感动的镜头和画面,配上煽情的解说,不少同学都已经看得潸然泪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道:是的,这些离别让我们心痛,我们感动,我们难受,但同时也孕育着希望,因为每一次离别就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所以在柳永这首词中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离别吗?仅仅是因为离别而产生的灰心绝望吗?这时,很多同学在感动中猛然发现,原来词中不仅仅有别离的苦痛,还有思念的温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里面,也有着渴望再次相见的心愿,更有着互相牵挂祝福的愿景。这样的追问就让学生对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离别之苦了。接着我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来谈内心感受:你也曾经有过离别吗?在你的离别中有着怎样的感受?是纯粹的痛苦还是有着其他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代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离别情感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和理解,也帮助他们树立更加丰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在感动中的追问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更好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其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必胶柱鼓瑟。只要我们时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兴奋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元素,比如爱好、时尚、情感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就能搭配出中职学生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教学大餐。同时,中职语文教师也只有更加细心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才能设身处地教给学生想学习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者单位:吴中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