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贽美学思想的人格救赎论要旨

2015-03-18泉州第十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戏剧之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李贽人格美学

陈 佳(泉州第十中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论李贽美学思想的人格救赎论要旨

陈佳
(泉州第十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在李贽的相对主义美学思想中,对美的追求远超过了对真和善的追求。他主张用审美净化人心,以情感超越伦理的限制,完成对受压迫蛊惑之人心的救赎,最终实现社会的伦理改造。他博观而约取,集儒、道、墨、释、伊救赎观,维护了市民阶级利益;在超越前代美学的同时,也对人性、人格的价值作出了最大的肯定。

李贽美学思想;人格;救赎

一、引言

人格是稳定和隐潜的心理品质,统一了人的各种文化特性,更是人与人差异之根本所在。人格皈依于道德追求,人格决定命运。据本尼迪克特的说法:“文化通过基本人格类型,塑造着并控制着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的个体兴趣与活动。”[4](p5)法国作家毕丰说,风格即人。歌德言,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2](p12)在康德那里,完善的人格不但令人自律自明,挫抑自负心,也凸显人天性的崇高。[2](p47)“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人格。(《孟子》)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泰州学派宗师。其命运,是历史、政治造成的社会悲剧。其文化人格,则展现出孤标傲世的境界,自幼倔强,踏入仕途,仍狂行不狷;专心著述,后因言被妒,自绝狱中。他博采众长,“生于闽,长于海,丐食于卫,就学于燕,访友于白下,质正于四方”[3](p16),“每到一处都与其挚友或论敌有辩论活动”[3];他才华横溢,李廷机《祭李卓吾文》说他“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3](p26)

在德里达的现代解构主义那里,社会系统的专制,应注重个人差异性原则。而李贽的主观唯心美学的魅力,就在于十分超前地意识到人的差异的客观性、道德的压抑性和非人性,讨论了对社会伦理气场的改造,“不虚美不掩恶”,颠倒万世“善恶”,冲击了朱程理论及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思想,“推动了明末启蒙思潮,影响公安三袁以致冯梦龙美学思想,也波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甚至日本”,[1](p334)掀起了中国文艺复兴的狂飙,“四方响和者,方靡然不知所止”。[3](p54)

二、李贽美学思想精神救赎论的缘由

赫拉克利特提出“始基”,指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的东西。如华生所说,人格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5]基质来源于始基,即指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成。

(一)时代环境的基质。明末,社会“帑藏匮竭”,“人益鄙而风益下”:1.统治腐败,宦官弄权,农民起义,满清崛起,阶级矛盾空前尖锐;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西学东渐,小市民、工商业者走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观使传统受到猛烈冲击;3.内外交困造成生存压力的加剧,带来道德沦丧,人欲横流。

(二)思想体例的始基。李贽自称“异端者流”:在政治上,他批判三纲五常,倡导言论自由,反对君主专制,以之为天下之大害;在经济上,他提议“工商皆本”;在学术上,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摹古文风;在文艺上,以《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以及《水浒》、《西厢》批点等“离经叛道之作”,首倡“神圣在我,技不得轻”的命题,阐发“技即道”、“艺通于道”、“技道合一”的创作理念和“形似”、“神似”合一之境界。推崇“率性之真,推而广之”、“革故鼎新”、“绝假还真”。《李温陵传》说他:“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3](p78)

(三)功过是非。李贽说,秦始皇“掀翻一个世界,是千古一帝”[3](p92)。就世俗利益上,李贽与世无争;就思想上,他恰“掀翻一个世界”,用独立的人格精神、荡气回肠的人生实践,诠释了人、文与行的完美统一,论证了人可以用自我救赎的方式,超越煎熬和自卑的可能。同时,没有剑的契约如一纸空文;没有权利的支持,李贽虽在监狱里拒不认罪,却如岳飞般命运早已注定。那个洞穴外的人,天真地发声,无人敢信。李贽的美学缺乏系统理论,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制约,观点常自相矛盾,如:平等观、童心说忽略了经济基础;他否定理性,过分注重感官等。

三、李贽美学思想的救赎论的人格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人类的目的是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他接着指出:“只要人类的生存困境没有消除,只要人还没有真正在人的意义上去生活,人类解放理论就不会丧失现实的生命力。”[5](p211)

宗教的终极解放即是救赎:基督教的救赎指示人透过“因信称义”而得原罪赦免;佛家的救赎讲究自度亦度人,功德无量,定能早证菩提;伊斯兰教的救赎宣称“认主独一”,主张坚定信仰,完纳天课。人格也是哲学的主题,对人格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与批判,必难以成为一流哲人。反者道之动。李贽美学思想的“童心、真性情,顺其性而作;声音之道与禅通化工;画工、琴心”等[1],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流露出对人伦秩序的不满与忧虑,形成了独特的救赎人格观。

(一)自然人格:即立足现实,不受道学污染的情理合和状态。1.人性利己。“趋利避害,人人同心。”[1](p22)2.人权均等。“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1](p46)3.人品赤诚。“人而非真,全不复初也!”[1](p66)4.人道自由。“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1](p46)

(二)理想人格:“真豪杰、异人”(超人)。1.智周的认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1](p52)2.真挚的情感。“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有情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1](p225)3.笃定的意志。“又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3](p269)4.果敢的行动。“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好刚使气,快意恩仇,动笔直书。”[3](p59)5.独立的思想。“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3](p101)

(三)救赎手段。“《审美之维》中的救赎论以对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倡导以艺术对抗现存社会关系。”[6]如尼采说,唯审美才能战胜人生的悲剧。顾宪成《束高景逸书》中说李贽:“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败为是非而已。”李贽美学的救赎精神,以纯真对伪善,以超然对阴森,仿佛宗教般的往生之途:1.道德的救赎,以趋向质朴和平易的审美态度,涤荡思想渣滓,回归自由沉醉;2.智慧的救赎,用高尚情操的宣泄,去揭示宇宙与人生的真相;3.性格的救赎,以狂狷美的形式,淬炼道德的善,化为执着的审美意志,这种“狂”,是个体意志的自由表达;4.勇敢的救赎。勇气通往天堂,“世皆欲杀身殂狱,天下何人容卓吾”,以杀身成仁的精神来追求美善和自由,实现生命本源的复现。

四、李贽美学思想救赎精神的庞博体系:对诸子杂说的人文继承与批判

培根在分析批判经院哲学时曾提出“四假相说”,将“假相”定义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其中,“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及其流行理论造成的人心混乱与偏见。而与他同时期的李贽,则并举感性与理性大旗,反对盲从迷信,指出麻木的道德即无道德。李贽辩难耿定向的假道学,指出其理学思想的主观与片面性,以及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此外,他对诸家学说的“剧场假相”进行了调和与扬弃,对奴性道德进行激越批驳,对宗法束缚作出了严厉斥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蒸融。马克思·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以价值、人格、功利方面就儒家与基督教进行对比,指出儒教理性主义顺应现世而非支配这个世界,培养中正平和的人格而没有因期待救赎而带来紧张性,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很小。[7](p75)

儒家推崇对人的道德养成,以圣人为理想人格,注重伦理本位、经世之志、修养功夫,救赎观是礼义统一的修齐治平,以“仁爱忠恕”的君子为人格理想,教化色彩浓郁。李贽则采取了批判吸收并重的态度,既认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1](p10)又称孔子为“万世之师”。1.否决博爱。注重个体,认为“专谈泛爱博爱,实偏私所好也”;2.摒弃执一。就“至善至美”、“性本善”,反对僵化,认为“至善者,无善无不善之谓。若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3.情礼兼到。“故自然发于性情,则自然止乎礼义”;4.弘扬正义。就孔孟“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支持“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1](p67)

(二)贯通。道家以虚静内清、抱朴求真,清心寡欲为最高境界,理想人格是高蹈忘欲的隐士,救赎观以顺其“自然”以掌握宇宙本源,体现为客观唯心主义,以得道为纲领,主张清净无为、以柔克刚的畏才避世。1.赤诚。诚如弗洛伊德指出的,幼儿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起主要作用。[1]老子在《道德经》中三次论及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复归于婴儿”。李贽的“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将道家的“婴儿”、“自然”等概念扩张会通。“童心即真心,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人性论的观点”[1]。2.情性。道家认为自然生万物,“见素抱朴”、“道法自然”。李贽的自然观则吸纳和充实入更多的人性、情感。“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1](p200)、“人即道,道即人也”。[1](p10)

(三)解吸。墨翟思想的救赎,以博施济众的民主命题,聚焦人的精神、社会、物质生活。其人格理想是安定、侠义、互助、自由的普通百姓。李贽截取了自由平等思想,而抛撇了类似集体、献身、求仁的主张。1.泛爱。李贽《墨子批选序》以尚同地域、种族、性别、阶级的阐释,使兼爱论得到最高礼遇。“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不敢以男女分别,长短异视”[3](p200)。2.民用。墨家主张“节用”,认为节用可使“用财不费,民德不劳”[3],李贽则引申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3],使得节用变为民用、已用。3.君子。墨子的“贤良之士众”变为“士君子”,仰仗“规矩是匠人的方圆,天志是为民的规矩”[3]立身。

(四)整合、神会与继承。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情。1.佛教认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可到清净的极乐彼岸。李贽是虔诚的佛徒,自号“释伽子弟”,尝“翻阅贝经”[3](p232)。李贽的“童心说”则整合了“本心”、“明心见性”、“众生平等”的佛教思想,说“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与“菩萨行六度”阶梯相近。2.伊斯兰教救赎观认为,人性由卑微的贪吝支配。李贽承认“人皆有私”,

秉赋自然。伊斯兰教注重夫妻关系的和谐。李贽说,夫妇,人之始也。传其先人为回族,信伊斯兰,曾娶波斯女子。《古兰经》有言,真主准许买卖,禁止重利。李贽鼓励牟利,称“商贾亦何鄙之有?”[1]3.市民文化负荷着精英文化,实质是利己求生的文化,“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徇人的救赎观即求乐避苦,渴望最大化受享平和、富足的人生幸福。李贽祖辈亦曾为富商巨贾,故居面街,与番人巷、车轿头、来远驿等毗邻。他继承了商人般的敏锐,对“人欲”颇多颂扬,“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做生意者但说生意”;“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1](p255)

五、结语

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提倡审美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兼收并蓄了九经百家的救赎概念,是明末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他的救赎精神,并非“独往违俗”[3](p65)的先锋精神,而是民粹主义和人权主义的觉醒。它的内涵包括:第一,自觉精神。修复人格的破损,肯定人欲,呼吁世人自省、自尊、自明;第二,现实精神。赞美功利主义,反对干涉社会生活,以批判摄取的态度,向传统美学伦理宣战。第三,幸福精神。与伊壁鸠鲁学派所认为的,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善相似。他认为,感性快乐是基础,利不与美冲突,大胆承认物质满足带来的精神愉悦。

[1]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章利国,杜湖湘.艺术概论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7.

[4]厦门大学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

[5]葛鲁嘉,周宁.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求是学刊,1996(01).

[6]王广旗.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7]李晓林.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功能观[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8][美]CharlesCamic,PhilipS.Gorski.马克思·韦伯的经济与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B83

A

1007-0125(2015)02-0178-03

陈佳(1979-),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音乐学。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李贽人格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纯白美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