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动力
2015-03-18张昌义海南省琼剧院海南海口570203
张昌义(海南省琼剧院 海南 海口 570203)
观众是戏曲艺术创新发展的动力
张昌义
(海南省琼剧院海南 海口 570203)
戏曲艺术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本文以琼剧为例,探讨戏曲艺术的创作应当如何立足于观众的需求,发挥戏曲的独特魅力,进而打动观众、吸引观众。
戏曲;创新;观众;动力
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同古罗马的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样,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而中国各地的戏曲剧种,正是由于它能表达出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的形式,故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戏曲艺术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然而近些年来,戏曲走入了低谷,出现了衰退,究其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对娱乐市场的冲击,戏曲艺术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戏曲本身也没有创作出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戏曲创作与时代脱节,至使观众群体出现了令人担忧、青黄不接的低迷现状。戏曲生存的基础是观众,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艺术创作必须时刻考虑到观众的存在和需求,自觉接受观众的制约。过去的传统戏曲在选材创作时,从未忘记过观众,所演剧目都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等,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可见,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只有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的独特魅力和表演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才能受到观众的拥护和喜爱。
以海南本土琼剧为例,琼剧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心锤炼,从稚嫩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所表现和反映的也是海南劳动人民的生活,故而深受海南人民喜爱。可如今,琼剧的演出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形式,不少演出团体只一味地搬演老戏,只想着躺在老祖宗的怀里安逸地吃“老本”而不思改良革新,不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去进行必要的追求与探索。即使是一些新创剧目,其选材、内容、情节,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是才子佳人,就是书生落难,于是小姐相救,赠送银两,上京赶考,最后荣归团圆。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过于陈旧,故事内容公式化,体裁大致一样,题材单调重复,人物的个性及演唱千篇一律,陈规俗套的表演程式,服饰道具的通用化等,这一切,导致了琼剧舞台表演艺术从题材到表现形式的重复性、简单化。正是这种现象,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反差。所以,如若我们再不去开阔视野,不去创新,不去探求琼剧舞台表演艺术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长此以往,琼剧和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远,渐渐地脱离观众,观众基础就会逐渐地流失。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教育性、群众欣赏性、休闲娱乐性三结合的原则。戏曲在近年来不景气,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不可否认,我们在创作方面没有好的作品来吸引观众,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新剧目没能很好地适应观众的需求,没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所以戏曲艺术才会走向低谷,走向下坡路。正因为如此,作为新一代的戏曲工作者,就要有振兴戏曲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就要不遗余力地去为戏曲艺术的改革创新作出努力、作出贡献!
2012年海南省琼剧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海瑞》,在创作之初,就注重从普通观众的立场出发,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树立艺术的多元化意识,寻找并发展自己的艺术格调,明确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演出质量,加强艺术创新,注意吸收新的艺术成果,创作排演出一部让具有不同欣赏口味、不同阶层的观众都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做到表演内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将该剧定位为一部既能参加国内汇演又能深入农村演出、既能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又能让观众喜欢的作品,正是基于从观众审美趣味出发的创作思维。该剧几易其稿,几经修改排练,精心打造,高雅的黎族舞蹈、优美动听的唱腔,成功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该剧于2013年参加中国第十三届戏剧节并取得成功,如今还一直活跃在城乡的演出市场,观众反映剧本编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结构精巧、人物生动、唱腔优美,场面热闹,老百姓爱看。不断地吸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琼剧是海南劳动人民在几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在保留它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去发展、去创新它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是十分重要的。琼剧为观众而存在,戏曲艺术的演出依赖着观众,戏曲创作与观众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听取观众的评价,才能知道作品的成功或失败。剧目的创作要与观众共同研讨才能最终完成,我们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创作每一部艺术作品。
J614.93
A
1007-0125(2015)02-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