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早期智力开发
2015-03-17郭麦香
郭麦香
父母都希望宝宝健康地成长,纷纷为宝宝制订早教计划,希望宝宝智力超群,不输在起跑线上。为迎合父母们的这种心态,各种早教机构纷纷推出各自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案,“智力启蒙”“潜能开发”“天才宝贝”“0岁方案”,不一而足,甚至夸下海口,诸如“让您的宝宝3岁前认识3000个汉字,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之类的广告语随处可见。早期智力开发真的有必要吗?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舍近求远,欲速不达
【案例】今年3岁的蕾蕾是个大眼睛的漂亮女孩,但是她的目光却显得有些呆滞,见生人就往妈妈的身后躲。蕾蕾妈说,蕾蕾从两岁起就开始启蒙,认字、学算术,现在已经能认识500个简单的汉字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难不住她,在小区里,蕾蕾是有名的小神童。
蕾蕾妈说:“不管走到哪里,这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数学符号和文字上。比如走在路上,她会特别关注商店标牌、标语、公交车站牌上的站名和数字。在小区里散步,她只看健身器械使用说明上的文字和数字。”蕾蕾妈的语气里透露出自豪,随即又焦虑起来,“可是,她好像不会玩。她画的画,上面全是数字和文字,没有其他东西。老师说,蕾蕾只有抽象思维,没有形象思维。还说她不是神童,反倒是有缺陷的孩子!”
【分析】无疑,蕾蕾是片面早期智力开发的受害者。宝宝天生就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宝宝还没有对真实世界有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对他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宝宝的注意力人为地引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如果反过来,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宝宝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宝宝整体的思维体系,在此前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宝宝就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宝宝发自内心的需要,兴趣高、效果好。
我们知道,学习的好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宝宝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个宝宝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抽象的事物上,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宝宝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宝宝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水,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如果给宝宝灌输的知识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宝宝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宝宝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宝宝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建议】要弥补蕾蕾的思维缺陷,家长应有意识地带她到没有抽象符号和文字的场所去玩耍,比如郊外、海边等空旷地带,避免抽象符号和文字对她的吸引,让她充分体验大自然的感性趣味,接触真实的事物。
揠苗助长,徒劳无功
【案例】程女士是一位“90后”妈妈,儿子刚刚过百天就参加了早教培训班,而且拼命赶进度,不仅宝宝天天生病,程女士自己也焦虑不堪。有亲友劝她不要揠苗助长,她不为所动,因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时刻提醒着她,但儿子总是没有进步,又让她怀疑早教机构的承诺。
【分析】宝宝在婴幼儿阶段需要完成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宝宝的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都会在这个时期到来。所以,宝宝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且非常重要,但这些需要通过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活动自发地去学,而不是人为地拔高。
【建议】养宝宝就像种庄稼,要有时令的节奏,选对时间。以下是婴幼儿智力飞跃的8个重要时间点,家长可以参照:
1. 出生第5周左右 宝宝机体器官迅速成熟,所有感官都开始工作。例如,他开始在哭的时候流眼泪,或者用微笑来表示高兴,他还不时地对周围发生的一切进行观察和聆听,对气味和动静做出明显的反应。
2. 第8周左右 宝宝发现周围环境原来并非统一和固定不变,而是由活动的、具体的东西组成。这种眼花缭乱的变化,让他感到恐惧。不过,要是能经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同母亲保持亲密的接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恐惧感。
3. 第12周左右 宝宝发现了动作,还认识了某些活动的过程。于是,他过去呆板的动作变得灵活起来,而且懂得了控制自己的行为,证实自己拥有的本领,他发出了尖叫,格格地笑,兴奋地学语,并且不断地试图跟母亲或其他人交流。
4. 第19周左右 宝宝懂得抓东西,会转动或翻动可以拿到的东西,会注视物体的活动过程。这时他对一切都要研究一番——用手摸,或者干脆往嘴里送。
5. 第26周左右 宝宝逐渐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按一下按钮就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同时,他已懂得,某件东西可以放在另一件东西里面,也可以放在第三件东西的外面;东西可以在近处,也可以在远处。因此,他最感兴趣的游戏是把东西拿出来搬进去,把什么都弄得乱七八糟。
6. 第37周左右 宝宝懂得对各种事物进行抽象的分类,例如他懂得狗总是“汪汪”地叫,大狗小狗、黑狗白狗都不例外。这表明,他已经开始像成人那样运用逻辑思维了。
7. 第46周左右 宝宝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顺序,所以,他最喜欢的游戏是自己动手,即按照先后顺序来完成某项工作。他正是通过这一游戏来学习“做事”,而且加深对顺序的印象。不过,他又以为这一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8. 第55周左右 宝宝终于发现,原来顺序的先后可以由自己来决定。这时,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制订计划”,明确表示自己想要什么。
身心受损,贻害无穷
【案例】昊昊今年5岁,在早教班成绩拔尖儿,智商测试也明显高出同龄人,但他的人缘却很差,不是因为他清高,看不起同伴,而是因为他压根儿不会人际交往。昊昊妈不认为这是过度早教的负面影响,她只重视儿子智商的高低,以至于每月带儿子做一次智商测试。
【分析】科学研究表明,宝宝在人生的最初4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人生最关键的学习能力,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大多是20世纪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追踪观察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
美国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为地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布的研究结果认为:“诸如‘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光盘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宝宝降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会不断去调整。家长急于让宝宝提前学习抽象知识,对培养宝宝好奇、热情、开放、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和朝气等潜在素质有消极影响。如果在童年时期,宝宝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那么长大后若要重新培养这些素质,就很难了,会事倍功半。
同时,过早、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还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尽管早教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宝宝心理上的紧张,消耗宝宝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正常的宝宝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宝宝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宝宝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宝宝,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也更加脆弱。
【建议】过度开发宝宝的智力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其长远的损害也许当时显现不出,但终会爆发。家长对于宝宝的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心急则短视,家长短视,孩子是不可能成大器的。另外,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时要特别当心,以免陷入商业陷阱,凡是承诺抽象知识指标的,多不可信。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的成长就是畸形的,他的人生就有很大的欠缺,哪怕最终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生也未必圆满。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