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利用案例研究
2015-03-17周瑾韩然屹王慧敏
周瑾 韩然屹 王慧敏
摘要:大连有着百年的工业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建设军港时期。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迅速开发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诸多工业厂区面临着搬迁或改造,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文章对大连工业遗产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综合性开发和公共空间开发两种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实际案例来讨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司题,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和生帝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更新和保护利用应融入到城市系统中,需要通过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来带动城市区域的整体升级。
关键词:大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一、前言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千山余脉贯穿其中。城区范围内山地与平地之比为4:1,使得大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用来开发建设的土地存量不足,工业搬迁后腾挪出的土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大连有着百年的工业发展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等代价。2003年,国务院公布大连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开始向“三二一”为序列的高服务化阶段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留下了大批的工业遗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有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厂区被城市包围,使其面临用地紧张、更新困难等问题。大连从1995年开始对工业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大量的企业逐步向用地更为广阔完整的北侧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身的诉求都使得工业遗产地段面临着搬迁和改造。
研究并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可以避免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盲目拆建等问题,对大连工业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连工业遗产的形成历程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代的大连工业形成了机械、冶金、造船等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中国内燃机车的摇篮(机车车辆厂)、中国最大的起重运输机械制造厂(大起集团)、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和大型油轮的工厂(大连造船厂)等重要工业集团。大连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清末洋务运动时期(l9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世纪80年代初)
大连工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建设军港时期。由于外购大吨位铁甲舰和快船需要停泊和维修的原因,1890年11月,清政府在旅顺完成了旅顺船坞工厂工程的建设。
随着旅顺军港的兴建,为了满足港坞工人、北洋舰队及市民的用水需要,李鸿章派人“凿石引泉”,投巨资开发建设“龙引泉”,自1879年至1888年,修建完成了自旅顺水师营三八里村至旅顺市内的引水工程。铺设铸铁管道6180米,砌筑隧道728米。每日供水量1500立方米,可供陆海军及2万余人使用,旅顺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现代自来水设施的城市之一。
1884年4月,清政府架设了自津塘经山海关、营口到达旅顺的东北第一条电报线,共架设电线1778里。同年11月,又设立了旅顺电报分局,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官办电报分局之一。1885年5月,设立了旅顺经牛庄、辽阳、凤凰城边门至义州、汉城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国际电报线。先进的通信设备使北洋水师走上近代正规化海军行列。
在营建旅顺军港的过程中,修建包括锅炉厂、机器厂、吸水锅炉厂、吸水机器厂、木工厂、铜匠厂、铸铁厂、锻造厂和电灯厂等。军港的建设,带动了旅顺城区建设,大连地区出现了近代城市的萌芽。
(二)沙俄侵占时期(1898-1905年)
沙俄在大连湾沿岸开辟新港,建设新的港口城市。沙俄极为重视港口和铁路工程的建设,于1901年完成了防波堤的修筑和第一码头工程,并建成“利斯工厂” (今大连造船厂前身)。1902年第一期筑港计划完成,可同时停泊11艘5000吨级船舶,年货物吞吐量百万吨以上,1903年第二期筑港计划因1904年初的日俄战争爆发而被迫停止。
为了满足港口和城市的用电需求,规划师在东清铁路修理厂与小船坞工作湾之间设置了中央电站。中央电站采用火力发电,是沙俄在中国东北修建的第一座电站。
为解决建港建市的供水,沙俄殖民当局将位于城市西部、距城市中心10公里的马栏河圈定为水源地,设计饮水工程线路。于1899年在马栏河建蓄水池,修建大坝拦河蓄水;1902年在马栏河河谷建了两个直径7米的集水井,在尼古拉广场(今中山广场)、欧洲街区(海港至中山广场一带)设3处配水站;1903年敷设水道管线,平均一昼夜供水4万桶。
至1903年,大连市工厂总数达50多家,工业产业开始逐步发展建设。目前还现存的工业遗存有:大连海港、孙家沟净水厂、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大连造船厂、广和配水池、大三岛灯塔等。
(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05-1945年)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工业发展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前各类工业兴盛发展,一些较大的重工业工厂开始兴建,大连初具工业城市规模。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原有的大型企业全面转向军事工业。这个时期的大连工业是为掠夺东北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典型殖民地的特点。
1.九一八事变前: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1)日本殖民当局经济调查和扩充设备阶段(1905-1913年)
1907年由日本政府出资创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立,兴办交通运输业。1908年兴建了大连铁道工厂,另外还有一些以日用轻工业品为主的工厂。这个阶段的工业遗存有:大连造船厂、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大连第一水泥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煤气公司等。其中,满铁瓦斯制造所1910年3月开始营业,日制气能力为8500立方米,当时能供应500户日本住户。
(2)各类殖民}也工业兴盛发达阶段(1914-1930年)
这个时期重工业工厂开始兴建,工业遗存有:沙河口净水厂、台山净水厂、闫家楼净水厂、大连第一发电厂、金州纺织厂、大连纺织厂、大连盛道玻璃制品厂、大连柴油机厂等。
2.九一八事变后:以工业发展为主
(1)扩大投资加强垄断阶段(1931-1936年)
因为军事战备的急需,重要工业开始兴建。这一阶段的工业遗存有:甘井子煤码头、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瓦房店纺织厂等。
(2)战时生产第一阶段(1937-1940年)
大型企业全面转向军用工业。这一阶段的工业遗存有:三道沟净水厂、瓦房店轴承集团、大王家国际灯塔等。
(3)国防经济阶段(1941-1945年)
重要工业船舶、车辆、机械、金属、化学、动力盐及蒸馏水等7个部门因直接为战争服务而得以发展。这一阶段的工业遗存有:南山净水厂、金州重型机器厂、大皇庄原水分工厂、大沙河原水分公司等。
(四)解放初期至国家“一五”期间
1946年日本投降,第二年大连工业迅速恢复,对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大连完成了对私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市的工业发展到550多家,为大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为:
首先,建立和发展兵工企。以原有的化工厂、钢厂、机械厂等为基础,建立了大型兵工联合企业;其次,组建中苏合营企业。其中有中苏造船公司、中苏合营远东电业公司、石油公司和盐业公司等;第三,依靠地方财力、物力恢复人民生活必需的企业。
这一阶段的工业遗存有:东卡门净水厂、国营五二三厂等。
三、现状特点
大连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沙俄侵占时期、日本殖民时期和解放初期等重要历史演变时期后积淀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从1995年开始,大连开始加快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进程,使得工业遗址逐步消失,许多未发掘就被清理,只有少数企业进行了保护性利用。位置、规模及现有遗存等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大连核心区内现存工业遗产状况的调研,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工业遗产占主体地位
重工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大连在俄国和日本统治时期特别重视对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工业的建设。大连城市核心区内的工业遗产有一半以上都是重工业遗产,如大连造船厂、大连第一水泥厂、大化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是规模较大的重工业企业。随着城市向外扩张,这些重工业遗产被纳入到城市核心区内,由于它们对城市内部的空间、景观和环境影响较大,急需将其改造升级来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
(二)用地规模大、结构封闭
近代以来大连城市的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较大,使得工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分布在城区中的重工业厂区面积可以达到上百公顷,如大连港占地面积111.6公顷,大连造船厂占地面积108公顷,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占地面积178公顷,大化集团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74.8公顷。这些工业企业不但占地面积巨大,而且多为封闭式管理的布局形态,是城市中较为独立的功能板块,成为了城市整体空间体系中的毒瘤。
(三)分布与城市形象相关联
大连作为北方著名的滨海城市,其城市空间内部丰富的山体资源也独具城市特色。从现有的工业遗产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连的工业遗产分布与其城市的空间拓展密不可分。原有的城市规模下,滨海、沿山体区域及一些边缘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逐渐成为城市内部区域。
以滨水空间的发展来看,大连因海建市,早期工业对于水源和水运交通的依赖,导致大部分工业基地沿滨海或滨河位置分布,如大连港、大连造船厂、甘井子煤码头、大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工业都分布在大连湾的滨海岸线上,占据着核心城区绝佳的滨水景观要地。滨海滨水地带是大连城市发展建设的敏感地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系统的规划布置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未来对滨海滨水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对城市未来的形象和发展至关重要。现代城市规模下,港口运输的功能外迁,外湾向内湾转变。作为滨海城市内湾,其形象需求远大于功能需求,海湾地区需要改变其旧有功能,向承载城市形象的功能转变。
四、保护利用开发个案研究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对工业遗产原有空间进行改造的,有对工业遗产建筑形式改造的,还有对工业遗产的外部环境景观方面进行保护开发的等多种开发模式。本文选择了大连造船厂和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这两个城市核心区内规模较大的工业遗址保护开发案例进行介绍,分别阐述综合性开发和公共空间开发两种工业遗产开发模式。
(一)综合性开发模式——大连港保护规划
大连已有百年的开港历史,是东北地区第一大港口城市,现存工业遗产以港口运输和船舶制造业最具代表性,造船厂是港口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连造船厂位于大连市西岗区疏港路北侧,始建于1898年6月,原为中东铁路公司修造船厂。1990年,造船厂在原厂址西北侧建立了新造船厂,使得老造船厂地区发展缓慢,技术相对落后。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2020)》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大连钻石海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目标,其中老造船厂的搬迁改造成为启动钻石海湾项目的重要环节。
由于造船厂地处城市中心区的滨临海岸线上,地理区位和景观优势较为明显,对该地区的保护开发应该做到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宜采用综合性的开发模式,既能保护工业遗产,又可以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因此,对于大连造船厂工业遗产的保护应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
(1)平衡工业遗产利用和工业遗产保护;
(2)工业遗产保护包括有形工业遗产和无形工业遗产两大部分,它们都代表了造船厂的工业文化和历史变迁;
(3)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营造相结合。
根据以上几点原则,规划将更加重视对场地文化的发掘,发现工业遗产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要素进行保留和再利用。通过仔细的调研,最终选择了编组站,变电站、船坞、库房、车间和起重机这些能够代表造船厂的建筑和构筑物作为保留改造对象。
规划依据上位规划及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同时结合工业遗产保护,计划将造船厂区域打造成为集工业旅游、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住宅、商务商业等多种功能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中心。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弥补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功能不足和产品单一等缺陷,是提升旧工业区整体形象,扩大工业遗产开发外延较好的开发模式。
同时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将工业遗产改造为配合城市发展的功能性建筑或构筑物。如将大型的工业厂房的建筑结构性构架进行保留,将其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和画廊,增加所在区域的文化艺术氛围;保留室外大型的吊车和大型机械,使其成为融入城市空间和景观中的城市雕塑;对大连最早的船坞进行保留,把它开发成以造船为主题的博物馆,丰富游览者的体验感受。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比较成熟的是对15库的改造:
15库,原是大连港壹号码头上的15号仓库。始建于1929年,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梁楼盖体系的工业仓库,是当时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的港口恒温仓库。80年来,15库外墙颜色几经变换,但铁轨门廊天吊等工业元素依然保留。利落简约的外表给予15库最开敞的使用空间;北立面层层退台设计使每层都可尽享海景;内部柱网结构既保证了结构的坚实也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审美。
现如今15库是大连港东部港区搬迁改造中保留的历史建筑。将规划为以产业创意、文化艺术、时尚生活、科技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园区。修缮改建后的创意产业园,外观上将尽量保留其历史风貌,内部装修强调艺术、创意、舒适、节能和高智能化。功能上集展览展示、创意工坊、科技时尚体验、世界名品代理、设计师工作室、画廊沙龙、商务会所、时尚娱乐、创意美食、艺术咖啡等多种全新概念消费业态。
(二)公其空间开发模式——大连机车车辆厂保护规划
大连机车厂位于西安路的西侧,始建于1899年,当时为东清铁道机车制造所。上世纪20至40年代,厂区不断扩大,生活区逐渐与市区相连。解放后至今,机车厂厂区已经被城市空间包围,对城市用地的分割和影响逐步显现。同时西安路商业不断发展,成为大连的商业副中心,导致这一地区的城市功能、用地解构、交通组织问题越发突出。2009年,大连机车厂区域搬迁改造项目被列为重点政府项目,其原址的改造利用综合规划被提上日程。
规划对大连机车厂的现状和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做了调研,并将历史遗存归纳为整体的、隐形的结构性遗存和分散的、显现的要素性遗存两大类。其中结构性遗存包括产业生活配套区的街坊机理,产业生活配套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区的纵向发展结构;要素性遗存包括历史建筑、产业建筑和产业构筑三类。
规划借鉴了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开发模式,根据现状条件将地块大体分为三个区域,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注重遗产保护的正确决策。l区为工业遗产密集区,采取保护为主的开发方式,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开发模式;II区域采取新建为主开发方式,偏重于土地经济价值的开发模式;Ⅲ区采取保护性再利用的开发方式,依靠市场采取自上而下集中开发模式。
规划在l区规划工业遗产公园,以突出工业遗产展示主题为设计主导要素,结合展示、休闲、体育等现代休憩方式,为区域提供绿色开放空间;在I区和Ⅲ区交界处设置文化步行街,遵循保留原有铁路、铁架等工业构筑物的原则,结合文化创意等新植入功能,塑造工业景观步行体验步道;在Ⅲ区南侧设计休闲步行街,用以联系城市商业与文化等公共职能中心,结合现代化休闲方式,提升区域休闲环境品质。
五、结语
工业遗产是大连城市文化和生命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意义重大。大连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企业搬迁改造,但仍然还保留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新的发展要求下,工业遗产地段搬迁后所腾挪出来的空间应塑造成新的开放空间。
针对大连多丘陵、少平原的地形地貌,工业遗产地段未来的保护与利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滨水区域应结合建设航运中心的需要,落实文化、旅游的需求,塑造活力的滨水岸线;沿山体的工业遗产地段在未来的升级改造中应考虑遗产保留与周边山体协调的问题;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保护与利用应结合工业遗产塑造城市开放空间。同时还应该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到城市的系统优化中,带动工业遗产及周边区域的整体升级,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