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2015-03-17樊海平钟全福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尼特大黄鱼硝唑

樊海平,林 煜,钟全福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350002)

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樊海平,林煜,钟全福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350002)

在水温25~27℃、pH 值8.1~8.2条件下,将硝唑尼特溶解于二甲亚砜制成溶液,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69 mg/L、6.45 mg/L 、5.64 mg/L和 5.04 mg/L;安全浓度为1.69 mg/L。硝唑尼特属高毒化学物质,但一般1 mg/L浸浴72 h即可有效驱除滋养体。因此,驱虫的有效浓度属安全浓度范围,在生产中使用是安全的。

硝唑尼特;大黄鱼;浸浴;急性毒性

刺激隐核虫寄生在海水鱼的体表、鳍条和鳃,引起鱼体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原菌的继发感染等病状[1],其宿主范围极广,除黄斑蓝子鱼[2]等少数几种鱼外,大部分海水硬骨鱼都能被其感染。刺激隐核虫病是一种常见、危害严重的海水鱼类疾病[3],发病死亡率高达60%~100%[4]。因此,该病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列入我国二类疫病。大黄鱼是福建省海水养殖主导鱼类,也是刺激隐核虫的易感宿主,每年由于刺激隐核虫病的影响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主要通过改变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及定期消毒等措施进行预防[5],通过化学药物浸泡[6-8]、口服药物[9-10]及中草药[11-13]等进行治疗,但这些措施均成效甚微,使该病至今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硝唑尼特是一种新型的广谱、高效抗寄生虫和微生物药物,对多种原虫、吸虫、线虫、蠕虫感染和敏感肠道菌感染有特效,其安全性高,抗菌杀虫谱宽,应用广泛,是一种很好的消除寄生虫的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4]。目前,该药对水产动物的药理、急性毒性等研究较少,仅见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报道[15]。硝唑尼特被证实可通过药浴方式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及滋养体(另文发表),通过浸浴或全池泼洒方式给药应用于海水养殖鱼类。安全、高效、低残留是药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因此研究药物对养殖对象的毒性是药物应用的基础。本文进行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期明确该药对大黄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剂量,并为该药物在大黄鱼养殖中控制刺激隐核虫病提供使用剂量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供试药物硝唑尼特:由湖北巨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纯度98%以上;二甲基亚砜分析纯:天津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生产。

1.1.2试验鱼大黄鱼幼鱼由福建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提供,平均体长(7.20±0.18)cm, 平均体重(3.50±0.34)g,无寄生虫及其他疾病。由活水船运回实验室,暂养于直径 1.0 m 的玻璃钢桶中,连续充气,每天投饵换水1次(用水经砂滤),每次换水30%左右, 暂养7 d,试验前24 h停止投饵。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条件试验场地半遮光,于100 L塑料桶中装水20 L,试验用水为育苗场过滤处理的海水,pH值8.1~8.2,水温25~27℃,试验周期为96 h。试验期间不投饵,连续充气保障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 mg/L。

1.2.2试验液配制称取硝唑尼特1 g溶解于二甲基亚砜5 mL中,配制储备液。根据设定浓度,取一定量的储备液添加到试验桶,并混合均匀。

1.2.3预试验硝唑尼特分别设100.0、10.0、1.0、0.1、0.0 mg/L 5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组放入7 尾试验鱼,不换水不加药,每天观察记录死鱼数,并及时清除死鱼,连续观察96 h。由预试验得到 24 h 100%死亡浓度(24 h LC )和96 h无死亡浓度(96 h LC)。

1.2.4正式试验根据预试验结果,按等对数间距分别设定 6.5、5.6、4.9、4.2、3.7 mg/L 5个硝唑尼特浓度组,同时设不加药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每个试验浓度设置2个平行组。每组放试验鱼10尾,不换水不加药,每天观察记录死鱼数,并及时清除死鱼,连续观察96 h。计算不同时间各试验组的死亡率和95%可信区间,采用寇氏法求出半致死浓度(LC50),log LC50=Xm-d(Σp-0.5),式中Xm为死亡组最大剂量的对数;d 为相邻组浓度的对数差;p 为各组的死亡率(%)。安全浓度按下述公式计算:安全浓度(SC)=48 h LC50×0.3/(24 h LC50/48 h LC50)。根据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16]。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见,随硝唑尼特浓度升高和浸浴时间延长,试验鱼死亡率升高。6.5 mg/L处理组96 h时试验鱼死亡率达100%,5.6 mg/L处理组在24 h即出现试验鱼死亡,4.9 mg/L处理组在48 h出现试验鱼死亡,4.2 mg/L处理组在72 h出现试验鱼死亡,3.7 mg/L处理组在96 h出现试验鱼死亡。利用改良寇氏法求出24 h的LC50为6.69 mg/L(LD50的95%可信限:6.11~7.33 mg/L),48 h的LC50为6.14 mg/L(LD50的95%可信限:5.46~6.91 mg/L),72 h的LC50为5.64 mg/L(LD50的95%可信限:5.01~6.24 mg/L),96 h的LC50为5.04 mg/L(LD50的95%可信限:4.56~5.58 mg/L),硝唑尼特的使用安全浓度(SC)为1.69 mg/L。按照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类,属于高毒类物质。

表1 硝唑尼特对大黄鱼的急性毒性

3 小结与讨论

近年来,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多数养殖区养殖密度过高,刺激隐核虫病频发,且流行范围广、病情严重、经济损失大,该病已成为大黄鱼网箱养殖危害最大的寄生虫性疾病之一[17],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特别有效的办法控制该病。为了研究刺激隐核虫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学者们分别从鱼体组织病理学[18]、行为活动、药物杀虫[19]、鱼体免疫响应机制[20-21]、抗虫蛋白效力[22]和保护性抗原筛选[23]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虽然疫苗的研制是刺激隐核虫病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现阶段还没有成果可应用于生产。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同时采取多种手段才有可能遏制该病的暴发[24]。

在相关疫苗尚未面世之前,探寻防治刺激隐核虫病的新药物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张德利等研究发现硝唑尼特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性药物[15],本试验结果表明,硝唑尼特对大黄鱼幼鱼的安全浓度为1.69 mg/L,属于高毒类物质,但硝唑尼特已被证实可有效驱杀刺激隐核虫的幼体与滋养体,而且一般1 mg/L浸浴72 h即可有效驱除滋养体。因此,驱虫的有效浓度属安全浓度范围,生产使用是安全的。

[1]黄炜,李安兴.刺激隐核虫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中国水产,2005(3):78-80.

[2]WANG F H,XIE M Q,LI A X.A novel protein isolated from the serum of rabbitfish (Siganusoramin) is lethal toCryptocaryonirritans[J].Fish Shellfish Immunol,2010,29(1):32-41.

[3]孟庆显.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王国良,周曼曦,徐益军.刺激隐核虫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35(7):574-577.

[5]许丹,刘兴旺.刺激隐核虫病害情况分析与防控措施探讨[J].海洋与渔业,2014(1):68-69.

[6]潘孝益,施卫旭,邝国辉. 海水养殖鱼类暴发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治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1994,6(11):16-18.

[7]王印庚,刘志伟,林春媛,等. 养殖大菱鲆隐核虫病及其治疗[J].水产学报,2011,35(7):1105-1112.

[8]邬 阳,牛素芳,金 媛,等. 闽东海域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观察及乙酸杀虫效果[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2):281-288.

[9]言颖秀.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Brown 195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10]但学明.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的传代、保存及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1]陈章群. 利用中草药防治红鳍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J].中国水产,2005(5):51-52.

[12]马慧生. 大黄鱼“白点病”的中草药结合治疗方法[J].福建农业,2005(9):30-31.

[13]王忠华,张辰仓,王印庚.等. 网箱养殖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及治疗[J].河北渔业,2013(2):29-34.

[14]董靖,邓旭明,邓彦宏.抗寄生虫新药硝唑尼特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10,44(5):51-53.

[15]张德利,吴永魁,张西臣.硝唑尼特对斑马鱼和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7):121-124,129.

[16]周永欣,章宗涉.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7]苏跃中.福建省主要养殖区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调查及防控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2009,36 (1):4-7.

[18]LI Y W,DAN X M,ZHANG T W,et al.Immune-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profile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during exposure toCryptocaryonirritans[J].Parasite Immunology,2011,33(12):679-687.

[19]闫茂仓,邵鑫斌,单乐州,等.福尔马林防治鮸鱼Miichthysmiiuy(Basilewsky)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的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11):16-19.

[20]乔玮,李言伟,李安兴.斜带石斑鱼TLR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刺激隐核虫感染时的表达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2,36(3):385-392.

[21]但学明,李安兴,林小涛,等. 卵形鲳鲹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8,32(1):13-18.

[22]黎睿君,刘 芳,王方华,等.黄斑蓝子鱼皮肤黏液对刺激隐核虫及一些病原菌的抑杀作用[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2):243-251.

[23]HUANG X,SUN Z,GUO G,et al.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urface antigen cisa-32.6 fromCryptocaryonirritans[J].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2012,130(3):189-194.

[24]王忠华,张辰仓,王印庚. 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45-46.

(责任编辑:林玲娜)

Acute toxicity tests of nitazoxanide on fingering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FAN Hai-ping, LIN Yu, ZHONG Quan-fu

(FujianInstituteofFreshwaterFisheriesResearch350002)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of 25-27℃ and pH of 8.1-8.2, compounding the solution by nitazoxanide dissolved in dimethyl sulfoxide and using the hydrostatic test method, the acute toxicity of nitazoxanide on fingering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were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24 h,48 h,72 h and 96 h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of nitazoxanide on fingering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was 6.69 mg/L, 6.45 mg/L, 5.64 mg/L and 5.04 mg/L respectively, and safe concentration was 1.69 mg/L. Nitazoxanide belongs to high toxic chemicals, but generally that of 1 mg/L in the 72-hour immersion bath can effectively remove trophozoit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of insect repellent is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safe concentration and it is safe to use in production.

Nitazoxanide; large yellow croaker; immersion bath; acute toxicity

2015-09-29

樊海平,男,1967年生,研究员。

福建省农业科技重大专项(2013NZ0002-5)。

10.13651/j.cnki.fjnykj.2015.12.004

猜你喜欢

尼特大黄鱼硝唑
兽药中非法添加硝基咪唑类药物的检查方法
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
宁德迎来大黄鱼丰收季
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推荐老年人左奥硝唑给药方案
膳食锌对饲料引起的大黄鱼铜中毒症的保护作用
头孢地尼与奥硝唑联合治疗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大黄鱼的声刺激行为研究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