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矿集区幔枝构造约束下的小岩体成大矿
2015-03-17张灯堂牛树银孙爱群姚淑玲刘宗彦崔燮祥
张灯堂,牛树银,孙爱群,何 进,赵 瑞,姚淑玲,刘宗彦,崔燮祥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 050031)
豫西矿集区幔枝构造约束下的小岩体成大矿
张灯堂1,牛树银2,孙爱群2,何 进1,赵 瑞1,姚淑玲1,刘宗彦1,崔燮祥1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2.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 050031)
文章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的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后发现,区内存在“小岩体成大矿”的规律。认为豫西地区自燕山期以来,随着地幔热柱的演化,区内地壳运动转为伸展活动,地壳减薄、地幔不均衡上隆和中酸性岩浆脉动式上侵;中酸性岩浆脉动式上侵过程打通了深部成矿物质上升的通道,使得含矿流体能够到达地壳上部,并在幔枝构造外围主次级拆离带、岩体内外接触带、构造裂隙等适宜部位集聚成矿。
幔枝构造;成矿作用;控矿构造;小岩体成大矿;豫西地区
0 引言
豫西矿集区是指栾川断裂以北,潼关—三门峡—鲁山断裂以南的广大区域。以矿床繁多、分布密集、规模较大、伴生元素较多、矿石矿物复杂、多可综合利用为特征。
地质找矿实践表明,热液型贵金属或多金属矿床往往环绕燕山期小岩体产出,即小岩体往往控制着一系列大中型矿床的产出。因此, 搞清小岩体与大矿的成因联系、小岩体群的空间展布,对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循此思路作初步探讨。
1 小岩体成大矿与矿床展布
1.1 矿床产出与分布
豫西主要类型矿床对地层并无选择性,或者说金银多金属成矿的形成不受地层控制,叠加改造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基底岩区,而斑岩型矿床则主要展布于盖层岩区(表1)。
矿床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丛聚性,其主要表现为豫西地区两大类矿田:一类为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如幔枝构造控制的小秦岭金矿田,熊耳山金、银、铅、钼矿田,崤山金矿田等;另一类系由侵入岩控制的多金属矿田,如金堆城钼矿田、南泥湖钼矿田、东沟钼矿田,以及卢氏—灵宝多金属矿田等(图1)。
1.2 成矿元素和矿石矿物
由于豫西地区构造活动的长期性、多期性和构造形式的多样性,导致该区的矿石矿物相当复杂,成矿元素也相当多样,很多矿床的成矿元素可以达到综合利用的要求(表2)。叠加改造型矿床是指经过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或改造而形成的矿床,其矿床以复杂的矿物组成、较富的矿石品位为特点。以上宫金矿为例,其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为Au、Ag、Pb、Te。斑岩型矿床(银家沟)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为S、Mo、Fe、Pb、Au。火山热液矿床(祁雨沟)的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为Au、Cu、Pb、Bi。浅成热液型矿床(蒿坪沟)的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为Ag、Pb、Zn、Au。
矿床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成矿元素与伴生共生元素上,还体现在矿物的共生组合上。但是,各类型矿床的矿石矿物复杂,且又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元古宙—印支期脉型钼矿矿石组成矿物相对简单;燕山期各成矿系统矿石矿物一般较为复杂(见表2),如上宫金矿矿石矿物多达78种,北岭金矿58种,杨寨峪金矿50种以上,祁雨沟金矿38种,银家沟多金属硫铁矿50种以上。另外,多期成矿与单一的燕山期成矿相比,前者的矿石矿物要复杂得多。脉型钼矿的矿石矿物一般较为简单,只有20种左右,成矿元素也只有钼。
此外,叠加改造型金矿多伴生碲而基本无硒;斑岩型钼矿多伴生钨、硫,有时形成多金属矿床(如银家沟、八宝山、后瑶峪等)伴生铅、锌、铜、金、银或铁等。
1.3 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
印支期大规模造山阶段区域应力以强烈挤压为主,到了燕山期的地壳运动则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阶段,地壳大幅度减薄,出现了“岩浆大爆发”。在毗邻潼关—三门峡—鲁山断裂的基底区,产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岩体或岩基,如文峪、娘娘山、花山等岩体;而盖层区,岩浆活动则以岩株为主。在基底与盖层之间的过渡地带,往往出现爆破角砾岩体。
表1 大中型矿床与主要赋存地层
图1 豫西矿集区特大—大型矿床和矿田分布图Fig.1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Super large and large ore deposits and ore fieldsin the ore deposit-clustered areas in West Henan province1.第四系;2.新近系—白垩系;3.上元古界陶湾群;4.上元古界栾川群;5.上元古界官道口群; 6.中元古界熊耳群; 7.太华群;8.花岗岩; 9.元古宙花岗岩;10.断裂; 11.板块缝合线断裂; 12.推断断裂;13.地质界线; 14.特大型金矿床;15.大型金矿床;16.中型金矿床;17.小型金矿床;18.铅锌矿(特大/大型);19.特大型钼矿;20.大型钼矿床;21.中小型钼矿;22.大型金金属矿床;23.中小型多金属矿
矿床类型构造背景成矿元素主要矿物组合蚀变类型成矿期斑岩型盖层区,个别为基底Mo、W、Pb、Au、Zn、Cu、Fe、Ag黄铁矿、菱铁矿、磁铁矿、闪锌矿、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方铅矿、辉钼矿、白铁矿、自然铜、蓝辉铜矿、硫碲铋铜矿、黝铜矿、墨铜矿、锡黝铜矿、银黝铜矿、针铁矿、石英、玉髓、蛇蚊石、橄榄石、绿泥石、钾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方解石、透闪石、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金云母、阳起石、重晶石、粒硅镁石、榍石、锆石、磷灰石、金红石夕卡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磁铁矿化、钾化、钠长石化燕山期脉型盖层区,基底区Mo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烧绿石、铀烧绿石、铅矾、褐铁矿、石英、钾长石、方解石、重晶石、磷灰石、金红石、萤石、锆石、独居石、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硅化、钾化、青盘岩化元古宙印支期爆发角砾岩型盖层,基底,花岗岩Mo、Au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自然金、闪锌矿、辉铜矿、辉铋铅矿、磁铁矿、辉铅铋矿、银金矿、楚碲铋矿、斜方辉铅铋矿、针硫铋铅矿、碲银矿、斜方蓝辉铜矿、硫铋碲银矿、碲铋矿、蓝辉铜矿、磁黄铁矿、金银矿、硫铋铜矿、硫铋银矿、硫碲铋矿、深红银矿、硫铋铅矿、石英、正长石、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钠长石、磷灰石、黝帘石、黑云母、浊沸石、阳起石、绿钙(钠)闪石、萤石、重晶石、锆石、电气石、榍石、伊利石、金红石、透辉石、粒硅镁石、透闪石、滑石、钾长石、斜长石钾长石化、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燕山期叠加改造型盖层,基底Au、Ag、Pb、Zn、Te黄铁矿、方铅矿、磁铁矿、赤铁矿、黑钨矿、白钨矿、辉钼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铜矿、黝铜矿、辉银矿、斑铜矿、磁黄铁矿、自然铜、含锌锡、自然锌、自然铅、自然银、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锡、自然碲、碲金矿、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铅矿、碲镍矿、碲镍钴矿、碲汞矿、辉锑铋矿、针碲金矿、针碲金银矿、碲铋矿、辉铅铋矿、菱铁矿、石英、方解石、黑云母、绿帘石、褐帘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磁黄铁矿、菱铁矿、萤石、绢云母、铁白云石、绿泥石、萤石、重晶石、白云石硅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元古宙印支期燕山期浅成热液型基底Ag、Au、Pb、Zn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含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自然银、黝铜矿、菱铁矿、磁铁矿、斑铜矿、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角闪石、绿泥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燕山期
大规模岩浆活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在基底区,燕山期岩体周围2~8 km范围内多形成热液型脉状金矿;盖层区岩株外围则多形成斑岩型或夕卡岩型钼钨多金属矿床。例如,小秦岭地区的文峪花岗岩体的外围形成了一系列大中型金矿床(图2),而斑岩型矿床的时空分布则与区域上分布的斑岩体密切相关。同时,盖层区岩株的形成受断裂构造约束明显,特别是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多有岩株出现,在卢氏—灵宝地区最明显(图3)。
地质力学研究成果显示,近EW向纬向构造与NNE向新华夏系构造交汇部位控制一系列岩株的侵位,这些岩株往往就是控矿岩体;基底构造区的金矿,主要赋存于不同方向断裂交汇的构造扩容带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或石英脉型金矿)。
1.4 小岩体成大矿
汤中立[2-3]曾讨论过镁铁质、超镁铁质小岩体和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的机制与类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论断,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豫西矿集区具有明显的“小岩体成大矿”的特征。对豫西矿集区内已知的金、钼、多金属矿床的统计表明,在70个不同规模的矿床中,特大型矿床有11个、大型矿床有15个,而这其中有7个特大型矿床和3个大型矿床与小岩体之间有明显的成因联系(表 3)。
2 “小岩体成大矿”的矛盾与解疑
应该说,豫西矿集区内的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比例是很高的,值得注意的是超大型矿床成矿机制、矿床类型和成矿物质均与区域上其它矿床无明显区别,属于涂光炽[4]划分的常规超大型矿床;这些矿床多形成斑岩型钼矿、火山热液型钼金矿、叠加改造型金矿、银铅矿和多金属矿床。 “小岩体成大矿”规律的总结与提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是自然界客观存在和真实表现。那么,为什么小岩体会形成大矿呢?表3列出的成矿斑岩体的出露面积多数为0.0n km2,最大出露岩体面积也不过0.80 km2,都存在着岩体体积小与矿床规模大之间的矛盾。
2.1 “小岩体成大矿”实例分析
豫西地区“小岩体成大矿”的实例很多,罗照华等[5]以东沟钼矿为例,揭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问题。东沟斑岩体出露面积不足0.01 km2,钻孔揭示的深部可能分布面积不超过1.35 km2。按照岩体延深6 km,其体积<8.1 km3;如果取成矿流体中MoO3溶解度取最大值29×10-6,含钼流体的密度取1.3 g/cm3,则形成东沟65万吨的超大型钼矿需要流体体积约为27 km3,是东沟现存8.1 km3斑岩体估算体积的3.34倍。如此巨量的流体显然不是溶解或包含在熔浆中的流体,也许不是流体来源,而仅仅是一个成矿流体的迁移通道[5]。
图2 小秦岭金矿带及矿床分布图(据文献[1],有修改)Fig.2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Xiaoqinling gold ore belt and the deposits1.花岗岩;2.断层;3.金异常外带;4.金异常中带;5.金异常内带;6.金矿点(石英脉型)
图3 卢氏—灵宝地区中酸性岩体和矿床分布图 Fig.3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ons andore deposits in Lushi—Lingbao area1.第四系;2.新近系—白垩系;3.寒武系;4.陶湾群变质砾岩.片岩.碳酸盐岩系;5.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6.官道口群硅镁质碳酸盐岩沉积岩系;7.熊耳群火山岩系;8.太古宇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9.白云岩大理岩;10.大理岩;11.花岗岩;12.元古宙花岗岩;13.地质界线;14.断裂;15.钼矿床;16.主要金矿床;17.多金属矿床;18.钼金矿床;19.铅金矿床
表3 豫西地区与小岩体有关的大矿床
2.2 深部流体成矿
成矿作用,即成矿物质从含矿流体中析出并较快结晶成矿[6]。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上地幔环境下形成的矿物中均找到了流体包裹体[7],暗示地球深部有大量流体存在,其成分可能主要是H2O、CO2、CH4及H2、N2等,杜乐天[8]称其为幔汁。
毛景文[9]以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为例(包括本区),全面阐述了地幔流体及其成矿过程,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在中生代晚期是以伸展体制为主的陆内演化阶段,它主要受控于“深部过程”,由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地幔楔部分熔融,深切上地幔的深大断裂带将岩石圈中的地幔薄弱带连成树枝状网络,为新生流体上升提供了通道,打破了岩石圈原有的“平衡”,并有大规模流体渗入,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发生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由于深部地幔软片楔入导致的深熔、剪切作用导致温度升高,加之流体参与的降温作用,就会使幔-壳物质混溶,同时重熔太华群为主体的壳源物质,形成大规模熔融花岗岩并引发大规模成矿流体的形成、成矿元素发生迁移和富集,形成壮观的流体成矿系统。即中国东部大陆深部过程控制下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幔-壳运动,引发了豫西地区集中密集产出一系列金矿床或多金属矿床。
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豫西地区的岩浆活动与成矿曾长期被多数学者所重视。王平安等[10]按照成矿系列的观点,将本区和北秦岭东段—大别地块北侧(地区)确定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和碱性岩浆侵入、中酸性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Au、Ag、W、Mo(Re)、S、Sr、Cu、Pb、Zn、Fe、Nb、V、REE、萤石、石墨、钾长石及水晶矿床成矿系列;进一步又分为两个亚系列:与重熔型花岗岩侵入有关的Au、Ag、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与深源浅-超浅成花岗岩、碱性岩、火山岩有关的Mo(Re)、W、Au、Ag、Pb、Zn矿床成矿亚系列。栾世伟等[11-12]、黎世美等[1]提出中温—低温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成矿模式为矿源层→花岗质矿源体→矿床,即源—转—储的过程(老地层、新岩体、多构造的模式)[12],即太华群为矿源层,又强调燕山期岩浆活动是成矿的主导因素。
2.4 流体迁移与小岩体成大矿
卢欣祥等[13]依据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运移、沉淀机理,以及S、Pb、H、O和Ar、He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豫西地区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印支期,是地幔热柱导致的岩石圈拆沉、地幔上隆过程中的地幔流体在不同序次的构造网络中沉淀成矿。
罗照华等[5]首次提出了有关豫西地区存在“小岩体成大矿”的解译。认为“小岩体成大矿”存在岩体体积与成矿作用规模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透岩浆流体成矿的观点。透岩浆流体是非岩浆体系析出的流体;岩浆体系和含矿流体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质体系,它们因相互需要而常常形成耦合关系;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它们只是相互需要而一起迁移,并在一定条件下因解耦而进入成矿。上述解译说明透岩浆流体成矿论并不十分关心成矿流体的原始成因,而是更关注深部流体库或流体储集层的盈亏;强调超出熔浆饱和度的那部分流体,不考虑它们的壳下属性。
综上可见,透岩浆流体成矿论发展了科尔往斯基的透岩浆流体假说,具有独立见解并自成体系,与“小岩体成大矿”的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其说服力和合理性。与岩浆流体成矿和深部流体成矿理论相比,透岩浆流体成矿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小岩体成大矿”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尚需要进一步解释,那就是成矿物质究竟来自何处?其迁移途径是如何形成的?
图4 豫西矿集区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平面图Fig.4 Plan of the major ore elements geochemical blocks in the ore deposit-clustered areas in west Henan province1.金异常区;2.钼异常区;3.银异常区;4.铅异常区;5.锌异常区;6.金矿床;7.钼矿床;8.铅锌矿床;9.多金属矿床
3 幔枝构造及其成矿作用
成矿物质从含矿围岩向矿体迁移富集的成矿过程,是一个含矿流体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迁移(与浓度扩散理论相反)问题,其迁移机制仍然没有较有很好的解释。本次研究试图从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幔枝构造成矿控矿的视角来加以探讨,讨论成矿物质来源、迁移途径、集聚场所以及沉淀成矿。
3.1 地幔热柱与成矿物质迁移
(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般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其成分是相当均一的星际物质,在其聚集过程中,由热力膨胀和引力收缩的作用,地内物质开始对流,密度大、熔点低的物质沉向地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的物质上浮形成地幔;地幔表层由于散热及挥发分逃逸逐渐冷却为地壳。
(2)地幔热柱。日本学者根据P波层折成像技术研究地球深部构造,以核-幔界面(2 900 km)、上地幔底界(670 km)、岩石圈底界(100 km)深度为界划分出地幔热柱一、二、三次柱。邓晋福[14]称二次柱为亚热柱,牛树银等[15]称三次柱为幔枝构造。Au、Ag等成矿元素密度较大,也会逐渐向地核聚集,以紫色气体状态存在于Fe、Ni之间。当幔壳演化进入地幔热柱高发期,它们便会以气态→气-液混合相→流体相随地幔热柱向地壳浅部迁移,地幔亚热柱为成矿物质的运移通道,幔枝构造则是成矿控矿的有利空间[16]。
3.2 幔枝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
豫西矿集区毗邻汾渭地暂和华北凹陷,南北两侧均为区域性大断裂。根据区内广泛分布的火成岩和巨大的多元素套合地球化学块体,判定豫西地区存在地幔亚热柱活动;燕山运动以来,该亚热柱强烈隆升,仅保留了元古宙之前的地层。燕山期发生岩浆大爆发,不仅形成了大量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时形成了与矿集区范围大体一致的多元素地球化学块体(图4)。
图5 鱼池岭A—A′勘探线剖面简图Fig.5 Section sketch of line A—A′ in Yuchiling deposit1.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2.隐爆角砾岩;3.钻孔;4.工业矿体;5.低品位矿体;6.氧化矿体
冯建之等[17]提出在豫西地区存在华熊亚热柱,而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以及鲁山则为幔枝构造。很显然,豫西地区的成矿受幔枝构造控制。来源于核幔边界D″的含矿流体,随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上升到地壳,在适宜的构造部位减压释荷降温而析出成矿。在这个过程中,幔枝构造内部的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断裂-节理,并构成了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有利的赋矿空间,从而显示出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体关系密切。
以上表明,幔枝构造可以较好地解释斑岩型和断裂蚀变岩型、脉型等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
3.3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豫西地区在印支期结束了碰撞造山之后,进入燕山构造旋回时经历了地壳伸展、构造体制大转换、岩石圈大幅度减薄等过程,导致了地幔强烈上隆;由于切割地幔的剪切带等多种因素制约,地幔上隆并不均衡,并且上隆往往与断陷相伴,使得豫西地区形成了盆-岭构造体系。由变质核杂岩显示的幔枝构造有两个特点,一是变质核杂岩长轴方向与区域大断裂一致,如小秦岭、熊耳山为东西向,鲁山变质核杂岩为NW向,表明这些幔枝构造与潼关—三门峡—鲁山断裂有关;二是变质核杂岩中往往有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表明花岗质的侵入与变质核杂岩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一般认为,幔枝构造中花岗岩的侵入是成矿的决定因素;总体规律是有花岗岩体就成矿,没有花岗岩体则基本上难以发现矿。例如,鲁山幔枝构造中没有燕山期花岗岩就没有形成较大矿床;小秦岭、熊耳山、崤山等幔枝构造中均有燕山花岗岩,都有一系矿床形成。表明研究区有地幔热柱活动,由下地幔D″上升的深源流体,随同地幔柱多级演化到达上部,并与幔枝构造中的岩浆上侵一同到达地壳浅部成矿;没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含矿流体只能被封闭于地壳的下部而无法到达地表附近,因而无法成矿。
豫西地区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联,但成矿流体不是岩浆流体,而是源自D″的地幔流体。这种地幔流体成矿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基底区大岩体活动并在岩体边部和外围成矿,如文峪岩体、花山岩体,岩体出露面积分别为60 km2和 100 km2,成矿发生于物理化学条件决定适宜的2~8 km2范围内;另一种是在盖层区岩株成矿,岩株的出露面积一般不足1 km2,成矿发生于岩体内部和接触带(图5)。
来自下地幔D″的流体成矿,支持“小岩体成大矿”的结果。
4 结语
(1)豫西地区在中生代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了地幔亚热柱和幔枝构造组合,地幔亚热柱控制了若干个矿田,幔枝构造则对不同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来自下地幔底部D″层的成矿流体随地幔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地壳,并导致浅部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幔流体迁移→构造控矿→聚集成矿。豫西矿集区中的小岩浆岩及其形成的大矿床是幔枝演化的结果。
(3)矿床的空间展布具明显规律,基底区以构造控制的脉状矿床为主,盖层区以斑岩型矿床为主。这些矿床具有明显的丛聚性,多个矿床成族展布而形成矿田;这些矿田显示出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致谢:感谢河南地矿局张宗恒总工程师,河南地矿局地矿一院高荣德、黎世美、冯建之、孟宪锋、龚启厚、石毅等专家教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编辑老师和审稿老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1] 黎世美, 瞿伦全, 苏振邦, 等. 小秦岭金矿地质和成矿预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235.
[2] 汤中立, 李小虎. 两类岩浆的小岩体成大矿[J]. 矿床地质, 2006, 25(增刊): 35-38.
[3] 汤中立. 中国的小岩体岩浆矿床[J]. 中国工程科学, 2002, 4(6): 9-12.
[4] 涂光炽. 超大型矿床的探寻与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学前缘, 1994, 1(3-4): 45-52.
[5] 罗照华, 卢欣祥, 陈必河. 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导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1-168.
[6] 罗照华, 莫宣学, 卢欣祥, 等. 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J]. 地学前缘, 2007, 14(3): 65-183.
[7] 朱永峰. 地幔流体与地球的放气作用[J]. 地学前缘, 1998, 5(增刊): 71-75.
[8] 杜乐天. 幔汁-H-A-C-O-N-S流体[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8, 12(1): 37-44.
[9] 毛景文, 胡瑞忠, 陈毓川, 等.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0] 王平安, 陈毓川, 裴荣富, 等. 秦岭造山带区域矿床成矿系列-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8.
[11] 栾世伟, 曹殿春, 方耀奎, 等. 秦岭金矿床地球化学[J]. 矿物岩石, 1985(2): 1-18.
[12] 栾世伟, 陈尚迪, 曹殿秦, 等. 金矿床地质及找矿方法[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13] 卢欣祥, 尉向东, 董有, 等.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特征与地幔流体[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4.
[14] 邓晋福, 赵海玲, 莫宣学.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5] 牛树银, 罗殿文, 叶东虎, 等. 幔枝构造及其成矿规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6] 牛树银, 孙爱群, 王宝德. 地幔热柱与资源环境[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17] 冯建之, 孙卫志, 牛树银, 等. 华熊亚热柱-幔枝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J]. 地质找矿论丛, 2011, 26(2): 143-150.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constraint on the large ore deposit-hosted small intrusions in the West Henan province
ZHANG Dengtang1, NIU Shuyin2, SUN Aiqun2, HE Jin1, Zhao Rui1, Yao Shuling1, LIU Zongyan1, CUI Xiexiang1
(1.No.1InstituteofGeologicalandMineralResourcesSurveyofHenan,LuoyangChina, 471023; 2.Department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Engineering,ShijiazhuangEconomicUniversity,Shijiazhuang,China, 050031)
Analysis of large volume of geological data of the west Henan province shows the law of “small intrusions host large ore deposit”. Since Yanshanian period extensional structure took place in the area with evolution of the mantle plume resulting in thinning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imbalance uplifting and pulse upwelling of intermediate acid magma. Upwelling of the magma open channel for moving up of the deep ore material and the ore fluid gets to upper part of the crust and accumulates to be ore at suitable places in surroundings of the mantle branch, such as detachment zone and sub-detachment zone, inner and outer contact zones of intrusions and tectonic cracks or fractures.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mineralizion; small intrusions hosting large deposits; the west Henan province
2014-12-04; 改回日期: 2015-07-22; 责任编辑: 王传泰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地质科研项目(编号: 2013-16)和三门峡市地质与矿产调查项目联合资助。
张灯堂(1986—),男,工程师,从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工作。通信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龙门大道573号,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邮政编码:471023;E-mail:zdttrue@163.com
10.6053/j.issn.1001-1412.2015.04.006
P611.11,P618.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