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03-17万雅雯邵宏奇

卫生软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念护理课程

万雅雯,邵宏奇,杨 芳,郭 清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 医学教育 ●

中外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及其对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雅雯,邵宏奇,杨 芳,郭 清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通过文献复习和比较研究法,比较目前中外护理人才培养在理念、教育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上的异同,为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改革我国护理教育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模式做理论铺垫。

护理教育;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护理人才培养

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务院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大力推进,我国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如护理人员将更多扮演健康服务提供者的新型角色等,由此,对护理人才以及高等护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实现护理教育契合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教育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对我国护理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较大挑战。本研究就国内外护理教育现状,比较中外护理人才培养在理念、教育方案上的异同,为我国护理教育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新的医学观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比较

发达国家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理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并注意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及奋斗的精神与毅力[2]。例如,美国护理教育理念体现对人的尊重,强调哲学理念和职业特征,关注人权个性和隐私,关注专业护士在社会工作中的行为[3]。美国各高校护理教育都要被美国严格的NLNAC评估机制所规范,使得这些灵活的培养模式也能达到常规培养模式同样的质量标准[4];日本以教育和研究精深的学艺为主并发展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具有护理教育的国际理念,注重人文素质、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5]。

我国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护理人才[6]。然而,从我国目前各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培养目标国际化意识不强,专业层次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陈旧,没有反映现代护理人才素质要求,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服务市场需求[7]。中国大学教学目标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开展实践活动的需求有一定差距[8]。面向未来社会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4个方面: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9]。

今后工作中,护士要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问题的评估、健康服务的方案设计和健康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以便减少疾病危险因素和促进护理对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有更多的护士从事直接与群体和社区打交道的工作,目的是促进健康和减少危险因素。除此,还有间接的照顾活动,即全权管理他人提供的照顾。

2 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培养模式比较

瑞典1993年开始了3年制的护理教育,注重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护理教师曾经要求只能是护士,现在的护理教师可以是社会科学家、文学家或者其他[10];美国一般由公立或私立院校开办4年制护理教育,培养具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和健康恢复的服务,或负责为病人制定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计划能力的护理人员[11];西班牙现代护理教育细分为家庭和社区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助产护理、老年护理、健康护理工作和医疗保健护理,这个新的教育模式致力于促进健康管理[12];英国护理教育注重专业化的培养,学生在入学前就要选定自己的方向,包括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心理健康护理及学习障碍护理4个方向,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就集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其比例各占总学时的50%,各为2300个学时[13]。

在我国,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将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护理院校教育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由各院校根据各地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围绕教育标准制定。我国本科课程设置各个部分互相独立开设,一部分课程内容学完之后再开始学习另一类课程内容,前期课程构成后期课程内容的基础[14]。吴蓓雯认为我国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护理专业的独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几门护理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未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和打破学科间的界限[15]。刘伟认为我国护理教育大多是以“三段式”(基础-临床-护理)模式培养学生,部分院校进行了改革,如协和医科大学,采用了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14]。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人体功能和基本需要模式”,按照人体功能和形态的正常到异常重新组织课程,包括人体生物学和生长发育、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突出护理学的特色。

3 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3.1 国内外护理课程设置不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课程模式是健康模式,概念框架课程主题设置是从健康到死亡模块分为健康与公共健康、健康与个人护理、健康与综合护理[2]。日本护理学基础课程平台各学校开设的科目各具特色,包括人与文化方面的课程、人与社会方面的课程、人与自然方面的课程以及外语类课程(数量甚至多达5种);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有公共卫生、保健统计、健康行动论等健康与生活方面的课程、健康受损与医疗方面的课程以及健康生活援助体系方面的课程[16]。

我国实施的是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人才培养,以器官功能系统模式为主,按人体8大系统分类,课程主题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现在部分院校已添加预防、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但许多添加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未与护理课程融会贯通,理论未与实践相结合,未达到开设课程的目标。

3.2 护理课程学时数不同

中国内地护理本科总学时数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如在美国,专业必修课占必修课学时数的57.78%,普通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学时数的 42.22%。美国波依西大学四年制的护理教育由3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和5个学期的专业课程组成。美国的ADN课程项目不及我国课程总数的四分之三[17],在相对而言较少的时间却能培养出满足其高度发达的护理人员,这值得我们对现行的护理教育体制进行思考。

3.3 护理课程结构不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课程分为护理、护理实习、行为和社会科学、护理生命科学4大方面,根据护理专业要求对基础、人文课程进行取舍,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18];目前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课程结构按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分类,分别占总学时数的 22.0%、22.1%、55.9%[19]。在公共课程方面,发达国家体现出人文学科内容和开展形式多,侧重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20]。如前所述,我国大多数院校尚未形成护理专业的独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是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几门护理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未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和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仍以医疗知识为主体,基本是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15]。

3.4 实践教学方式、占学年比例不同

英国爱丁堡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需完成12周的实践,使学生巩固理论和实践学习。实践和教学的比例约为1:1美国护理院校拥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平均为1:0.70美国密西根大学护理学院在130学分的课程中有73学分为理论课,57学分为实验、临床和讨论课,占总学分的43.85%,其中讨论课为8学分,占非理论讲授课的14%[21]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大学是以定向培养学生为主,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从第1学年就让学生进入临床专业学习或实习,尽早了解护理专业,有的放矢地加强护理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教育质量[18]。

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实习模式,如以社区为基础的实习模式、服务中学习的实习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缓解医院压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人力资源[22]。

4 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方法比较

国外的上课方式灵活多变,包括讲授、小组讨论、研讨会、叙事等,要求学生自主准备问题,积极提问,带着问题去思考;实践中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能够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在访谈爱丁堡大学留学生过程中,发现与国内上课形式最大的不同点是,教授会在每节课的上课前几天就将本次上课讨论主题给出一个阅读清单,文献数量大约在7~10篇不等。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相关课程知识,对课程学习增加了自主性。美国护理教育很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如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系统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静脉穿刺,与中国有些院校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对人练习静脉穿刺相比,这种学习方法较人性化。

国内人文课程开设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而国外则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来开展人文教育。我国护理教育是以集中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践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强调灌输自身理念[23],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关注不足[24]。我国护理本科院校有必要在适当减轻课程负担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职业情感和专业技能方面获得真正的提升,从而保障护理教育的质量。

5 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评价比较

英国大学教学评价注重学生能力的评价,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护理交流学生交流经验得知,英国护理教师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课堂作业可作为期末考评的一个指标。英国爱丁堡大学评价论文工作是给定一个评级40学分,相当于两个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广泛,允许学生最后一年集成和应用知识和技能,学生有机会去追求特定领域的研究兴趣或临床关注的领域。美国教学评价是每位教师在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的自主评估,同时也会让学生评估、管理人员评价。悉尼大学理论课程一般通过平时测验、课后作业、课题综述以及结课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习课程通过平时测验、结业考试、技能测试及临床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能力做出评测。

现阶段我国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如华中科技大学护理教育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课堂作业以及出勤率,以4:3:2:1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内容以知识记忆为主,辅以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考察。

笔者认为,可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定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三方面是否达标的评判标准,这对于规范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很有帮助。

6 对我国新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6.1 我国护理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薄弱

国外护理教育始终贯穿“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理念是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组合,它以原则的形式左右并指引个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举止,协助个人判断是非,决定事物的价值[25]。护理教育理念是护理理念、教育理念和学校理念的综合[26]。外国护士不仅仅强调照顾已病患者,还强调“预防”的理念,并贯彻到了护理教学大纲中。他们不仅仅是在临床岗位工作,还需要参与教学和科研,而其培养教学和科研的学术层次也是有明确区分的。在我国普遍认为,护理教育是有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就是关注病人的想法、尊重病人的信仰、以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来针对每一位病人做出健康促进干预,鼓励患者参与到治疗中[27]。国外护士则能考虑到人的差异性,会换位思考。要达到“以健康为中心”,首先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发展关系,让患者增强健康意识,主动与护士分享信息和想法,使病人参与制定决策,才能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国内“以健康为中心”理念在培养目标上有体现,在实施中却只做到了一部分。“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不仅仅包括疾病诊断,还有疾病的评估和干预、预防[28]。

6.2 “以健康为中心”将成为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导方向

我国护理教育缺乏对疾病的“先见之明”,缺乏对预防保健的理念。首先,护理课程偏重基础课、缺乏能力培养,学生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实践。虽增设了护理美学、健康教育、预防医学等内容,但课程性质多为选修,且没有严格考核,多为其他专业教师上课,未与护理程序结合。其次,由于高校中的护理教师曾接受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模式,在课堂中难以贯彻“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我国护士大量输送到临床岗位的需求来说,护士仍是以照顾生病患者作为主要任务。

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办学模式的结构,才能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如何做到“以健康为中心”呢?笔者认为应在护理教学中强调探索健康的本源而不是疾病的机理,有充足时间去聆听患者,让他们自我发现和挖掘症状的根源,护理人员可以为他们的决定做到辅助作用[29]。研究者们纷纷提出在高等护理课程设置中要注重社会人文科学,增设健康教育、人文科学、预防医学等课程,以充分体现护理学科作为一门健康科学领域独立学科的专业特色[14]。

通过对比国内外护理教育模式发现,我国护理教育可借鉴国外许多优秀的经验,学习西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明确护理人才培养输送目标,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人才。

[1] 郭 清,施长春,李宇阳,等.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J].健康研究,2013,33(1):1-4.

[2] 李小妹.中外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04,1(2):70-72.

[3] 毛莉芬.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江苏:苏州大学,2008.

[4] KENT-WILKINSON A.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orensic nursing education in north america: constructed definitions of forensic nursing[J].Journal Of Forensic Nursing,2009,5 (4):201-211.

[5] LAMBERT,PETRINI.A comparison betwee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 in japan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4,43(9):384-388.

[6] 李秋萍,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2):77-78.

[7] 孙宏玉,郑修霞.我国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3,1(5):84-87.

[8] 徐 燕,吕伟波,朱大乔.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 (118):1693-1695.

[9] 赵海平.高等护理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化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l):46-49.

[10] INEZ KAPBORG.Nursing education in sweden:development from vocational training to higher level education[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8,2(27):372-378.

[11] ROSENI ROSANGELA DE SENA,SUELENE COELHO.Nursing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needs,trends and challenges [J].Investigaciny Educacion en Enfermera,2004,22(2): 120-127.

[12] ADELAIDA ZABALEGUI,ESTHER CABRERA.New nursing education structure in spain[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9,5 (29):500-504.

[13] NMC.Standards of proficiency for preregistration nursing education[EB/OL].(2004-08-01).www.nmc-uk.org.

[14] 刘 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5] 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6,20(5):1202-1205.

[16] 赵杰刚,高木广文,细谷幸子,等.日本护理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5):87-89.

[17] 李承文.中美部分院校护理专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G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

[18] 章雅青,蔡 威,高 颖.以护理为特色的本科课程设置探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168-371.

[19] 王 虹.中外护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9.

[20] 张 华,季明春,季全兰,等.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护理研究,2010,24(1):74-75.

[21] 张玉芳,李继平,刘素珍.中美部分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5-18.

[22] 王 虹,郑显兰,沙凯辉.中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文献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7):76-79.

[23] 白 洁,徐淑秀.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8):345-348.

[24] 王朝希,胡翠环.中澳护理本科教育特点的比较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3,27(4):1142-1148.

[25] 张志贤.中等护理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26] 余剑珍.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7] MARTHA RAIDL,GRACE WITTMAN,MARNIE SPENCER.Steps to new you: a health-centered program that helps adult change physical activity eating habits and body imag perceptions[J].Forum for Family and Consumer Issues 2010,15(2):23-23.

[28] 沈江华,姜小鹰.以整体护理观指导教学改革的体会[J].现代护理,2001,7(4):40-41.

[29] LUKE FORTNE,DAVE RAKEL,J ADAM RINDFLEISCH,et al.Introd -ction to integrative primary care: the health-oriente clinic[J].Primary Care,2010,37(1):1-12.

(本文编辑:邹 杨)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and the inspiration

to our undergraduate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WAN Ya-wen,SHAO Hong-qi,YANG Fang,GUO Q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China)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rrent nursing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he plan of training (training target, cour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ystem)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To learn from abroad and try to reform and create “a health-center ” nursing educa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comparing teaching experience of home and abroad.

nurs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vision,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R47

:A

:1003-2800(2005)04-0218-04

2015-2-10

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项目(2013-XZ-21-5);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XSJ06)

万雅雯(1990-),女,湖北宜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

郭 清(1963-),男,江西樟树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理念护理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