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生态哲学思想

2015-03-17王玉梅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理论月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王玉梅(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当代中国生态哲学思想

□王玉梅
(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文中直面提出和明确回答了如下的重大难题:当代中国生态哲学思想究竟如何规定?应包含哪些内容?文中论证了当代中国生态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应包含:生态构成的整体观、生态运行的和谐观以及生态发展的持续观,认为正是这三个基本观点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生态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理念。文中还论证了当代中国生态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应包含: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认为正是这三个基本原则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生态方法论的规范准则。文章的最后部分则是论证当代中国生态哲学向实践的转化,即生态文明建设。认为生态哲学理念横向运用即把它深刻融入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纵向运用即把生态哲学理念深入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全过程,而就其发展的总目标而言就是要造就“美丽的中国”。

生态世界观;生态方法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它所处时代的精神结晶和思想精华。无疑地,当代新兴的生态哲学亦代表着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哲学思考,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即从理论上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等具有最大普遍性的问题,它对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途径或规范的学问,即指导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应当“怎么想”、“怎么做”等最一般的准则。正因如此,世界观以其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普遍深刻影响而具有方法论的功能,而方法论也以其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途径的看法而具有世界观的功能。也就是说,认识活动的根本观念,无不具有方法论的品格,认识活动的规范方式,无不具有世界观的品格。总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本来就是同一学说的两个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

对于任何一种哲学的解读与评估,既可以从它的世界观上评判,也可以从它的方法论上考量,这对于当代中国生态哲学而言也不例外。因而无可回避的难题是必须直面回答:生态哲学的世界观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核心包括着哪些根本观点呢?同样的疑问即:生态哲学的方法论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核心包括着哪些基本准则呢?

生态哲学既是认识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又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它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然发挥着无比重大的作用。这里发人深思的则是,这种哲学思想转化为实践的进程,绝不是自发的演变过程,而是人们高度自觉地谋划与实施的过程。那么,生态哲学究竟如何运用于当代现实而为实践导向呢?即如何发挥哲理的先导作用,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呢?本文的主要旨趣是对以上诸问题做出明晰而中肯的回答。

1 生态世界观的根本观点

生态世界观的崛起是人类世界观演变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生态世界观的形成、流传以至主导则标志着人类的历史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而进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这种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所接受,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然而,生态世界观究竟包容和覆盖哪些思想内容呢?人们对此的认识大多是模糊不清的,尚缺少明晰的见解。笔者认为,生态世界观的核心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根本观点。

第一,生态构成的整体观。生态世界观是一种整体观,认为生态世界是由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各部分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而且认为部分是依存于整体的,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受整体制约的。犹如,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构成的统一整体,而各种细胞都是依存于人体的,其功能和作用完全受人身整体的制约。

无疑,生态世界观的核心或重心是“以整体为本”,而不是“以部分为本”。那种着眼于注重部分分析的世界观不是生态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是一种注重整体结构的世界观。

依照生态世界观,人们在对待生态构成的统一整体时,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科学地处理好整体发展进程中各部分、各方面、各领域的各种关系,防止某一要素孤立地片面发展,从而探寻实现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对策。统筹兼顾是从整体出发,全面关注各个局部的诉求,强调各部分、各领域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离开全局的片面发展。任何部分都应把整体的发展需要内化于自身的发展之中,而对整体发挥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最终目的是从属于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第二,生态运行的和谐观。生态世界观认为,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要素、各部分、各层次之间都处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考量各个部分时,必须率先考察每个部分与相邻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度,认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互动和良性互补,即发现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系统整体的关系处于和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是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过程,在整个系统的运行中,每个组分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任何一种组分的功能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其他组分的功能,从而使整体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且,整体的运行只有处于和谐即达到各部分之间协调互补、相辅相成时,整个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稳定、有序与持续。正是这种协调互补、相辅相成的和谐,从而决定和保证了系统中多样质能的整合以及系统运行的持续。所以,这种“协调互补、相辅相成”的和谐观是生态世界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总而言之,生态世界不仅是各个部分相互依存而具有复杂构成的统一整体,而且生态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它的运行是和谐的。

第三,生态发展的持续观。生态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命题:“一是人类的发展不应削弱自然界多样性生存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能力;三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性。”[1]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而且涉及全球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不仅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简言之,我们要接受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兼顾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生态哲学的持续观意味着: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纳入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轨道,发展要实现世世代代永续。显然,这里所讲的持续发展,不再是眼前的、一时一地的发展,而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构成的整体观、生态运行的和谐观、生态发展的持续观是生态世界观的根本理念,三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从三者区别的方面看,整体观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全局出发,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和看待生态世界;和谐观是从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运动的观点分析和考察各部分之间的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持续观是从历时性的发展角度,以人类和生态的永续发展为出发点,对能源、资源和环境等提出保障满足代际需求的问题;另则从三者的联系方面看,整体观与和谐观是互为前提、互相贯通的,整体统一必然要求和谐运行,和谐运行也必然要求整体统一;而实现了整体统一、和谐运行,也必然要求实现持续发展。因此,生态世界观既包括了横向扩展的整体性观念和和谐性观念,也包括了纵向延伸的持续性观念,这三个根本观念的紧密结合和统一则构成了生态世界观,成为一种新的生态哲学理论。

2 生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对世界根本看法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生态世界观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和谐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生态世界和理解生态世界,这也就决定了生态方法论是一种以整体观为主导的规范方法论,它要求以系统的研究方式、动态的研究方式和多元视向的研究方式去考量和解决生态问题。这就是说,生态方法论的核心应包含着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多元性原则。具体而言,运用生态方法论考察和处理生态问题,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规范准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生态是一个包括生物种与其周围环境的众多部分或因素而构成的复合巨系统。从结构上看,巨型生态系统是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等级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即每个大的生态系统都由若干作为部分的小的子系统所组成,而各个子系统又是由若干更低层次的更小的子系统(或因素)组成的;从功能上看,每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部分(或因素)不管其复杂程度如何,都会以某种方式保持其特定的品性和功能,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整个系统,系统的整体结构呈现为各部分之间的网络关系。正因系统的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制约、互动互补,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其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运行变化的有序性与方向性。

诚然,当人们运用这种系统性原则来探讨生态问题时,必然是从系统的整体出发,考察每一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探查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互补和良性互动。

与整体的系统性原则相对立的是局部分析方法,局部分析法的局限性早就被揭露。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Hegel)曾经讥笑道:“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在了”。[2]他还举了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局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一个化学家取一块肉放在他的蒸馏器上,加以分解。于是告诉别人说,这块肉是由氮、氧、碳等元素所构成的。但这些孤立单独的元素已不再是肉了。这就说明,局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认识生态世界来说就更是如此。生态世界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复杂性,因而,离开了系统性原则,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则无从谈起。

第二,动态性原则。生态世界的基本特征就是生生不息,处在连续不断的演变、更新和进化之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生态系统,它充满生机、千变万化,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

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地球是运动变化着的,长江流域是运动变化着的,……一切生态系统都是运动变化着的,这是有目共睹的。问题在于应当以什么样的研究方式来考察和理解运动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芝诺以为运动仅仅存在于感觉,而从理性上分析:运动是不真实的。芝诺以静态的研究方式(“二分法”),振振有词地论证了“飞矢不动说”,这是个著名的典型事例,表明以静态的研究方式,不可能理解运动过程的真实性。

哲学史和科学史一再启示后人,当代科学向复杂性、协调性、或然性进军也频频揭示:若以静态的研究方式去探讨生态系统,那是根本行不通的。当今迫切需要的是以动态的研究方式去探索和理解生态的运行过程和机理。

第三,多元性原则。多元性观念由来已久,世界万物,其性无不多而杂。水很简单,其构成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其形态却也是多样,包含有液态、气态和固态。无菌、无毒的水可以饮用。水若是污染了,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作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不适宜。正因认识对象(客观实际)具有多元性,这就决定了认识方法(研究方式)也必需是多元性的。单是想到清洁水输往境外出口可以赚钱,而没想到水污染后输出境外就得赔钱,那就不配担任保护水源、防治水源之重任。研究和解决生态问题,必须依靠多元性原则,单方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应用多元性的思维方式,才能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的丰富多样性完整地揭示。

现代科学倡导包容多元性的方法论,而且认定理论创新最有成效的方法是拥有多视角、多向度的兼顾互补。这早已有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为范例。爱因斯坦本人曾对他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作了以下的描述:“正如电场是电磁感应产生的那样,引力场也是相对存在的。因此,对于从屋顶上自由落下的一个观测者来说,其降落期间是没有引力场的,至少在最靠近他的周围是不会有的。如果这个观测者又从自己身上丢下一些物体,那么这些物体相对于观测者来说,仍然是静止的状态,或者是匀速运动的状态。而这与这些物体的具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无关 (在这种考虑中,当然要忽略空气的阻力)。因此,观测者有理由认为自己的状态是‘静止’的。”[3]由此爱因斯坦则发现加速度与引力场等效原理。美国精神病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Albert Rothenberg)把上述过程称之为“两面神”(罗马的门神,有两副面孔,能同时兼顾两个相反的视向)思维。广而言之,多向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是通向理论创新的最佳途径。[4]

对于生态方法论来说,多元性是个非常基本的原则。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简单的谁主宰和谁从属的关系,其中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而且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今日的北大荒早已不是冰天雪地的荒原,而是丰产粮食的“粮仓”。今日的“桃花源”,早已缺失田园诗所赞美的那样抒情,而当今人们深感不安的是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令人痛苦不堪!如果说在农耕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来说较为和谐,那么近现代社会经济迈入工业化快车道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得想象不到的复杂和严峻。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是人利用自然资源为社会造福。植被沙漠化,漫天沙尘暴,这又是自然对于人类破坏行为的无情惩罚。诸如此类的奥秘,绝不是一元的因果性所能解开的,它们是多元因果性环环相套的综合效应。可见,人类与自然之间充满着极其复杂的多元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时,不应以还原式的线性思维,单向度地分析这类复杂的关系,而应当直击网络关系开展多方位、多向度、多层次的总体性研究。

综上所述,生态方法论的核心包含着:一是系统性原则。生态组成的所有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网络关系,借此联结成为统一的系统;二是动态性原则。生态系统不只是一种复杂结构,更主要的表现为复杂运动过程,一切物种和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状态;三是多元性原则。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是一项艰难的研究课题,需要动用多方位、多视向、多学科的协作进行总体的研究。[5]

3 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理论的实践导向

真正的哲学不仅要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将理论导向实践。如果没有这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那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就只能是理论层面的抽象统一,尚欠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统一。无疑地,把生态哲学理念实践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这里的关键是首先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成为设计实践活动的具体部署。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这一论述表明,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应当转化为实践活动,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哲学的实践化,就其横向而言,就是将生态理念深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而就其纵向而言,就是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各项建设自始至终的全过程,引导人们的实践“生态化”,目的是建成“美丽的中国”。

经济建设的生态化。生态哲学为经济建设明确规定了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承担起节省资源、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责任。人们发展经济,不应当再像过去那样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应当发展生态型经济。生态型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现在我们所大力提倡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虽然是从经济活动的不同角度与层面来探讨经济模式的,但在本质上都是从属于生态型经济。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而循环经济则要求将生态理念运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是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显然,中国必须开创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绿色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应当从“黑猫”变成世界最大的“绿猫”。

政治建设的生态化。把生态哲学理念融入政治建设,它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优良的生态导向。这就意味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立足点,政治建设需要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和实践创新。必须认真对当代中国所出现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把生态哲学理念渗透到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建立生态型政府,就是要用生态的理念来优化与选择新的制度和设计新的施政操作方式。比如,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税收制度等生态政策体系,以及一系列保障生态的法制体系。必须采用非寻常方式改革政治体制、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等,不断完善政治生态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生态化。把生态哲学理念融入到文化事业中创造一种新文化——生态文化,即清除人掠夺自然的野蛮文化,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生态文化旨在弘扬生态的价值观和赋予心灵活动健康的取向,使生态化(绿化)成为公众心目中的责任意识,从而能够有效地积聚起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将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人人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观、代内代际需求上的平等观以及尊重一切非人存在物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为了落实生态文化建设,要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化建设;要构建生态文化制度,形成系统的体制和实践机制,实现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的繁荣;要保护和发展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要吸收和借鉴国际优秀的生态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探寻生态文化的发展规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品格。如此,则使中华文化的复兴更具有独特魅力。

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把生态哲学理念融入到社会活动中,构建一种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方向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化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需要改变现代工业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运作方式,使之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发展,同时还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促进社会活动自身的生态化:一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健康、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奢侈、浪费、低俗生活方式的诱惑,从而造就追求绿色生活时尚的社会氛围;二是加速绿化民居、社区以及公共交往场所,把保护生态观念普及到家庭和社会的日常交际中去,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家家户户、村村镇镇珍惜资源与环境,追求绿化与公平,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努力落实社会环保工程的建设,眼前刻不容缓的是强制治理环境污染,严格禁止污染物排放超标,做好食物、饮水、呼吸等的安全保障。总之,社会建设生态化,就是要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总而言之,中国正在崛起,生态哲学思想不仅激发了“美丽中国梦”,而且也为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开辟了圆梦的成功之道。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对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做出最卓越的、最宏伟的贡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序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2][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3.

[3]张巨青主编.辩证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4.

[4][5]王玉梅.论生态研究方法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2013,(4):82.

[6]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9.

责任编辑文嵘

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0.006

B262

A

1004-0544(2015)10-0034-05

王玉梅(1983—),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智能化的“世界观”
菱的哲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