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普世价值”批判

2015-03-17张峰

理论月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资产阶级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201306)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下的“普世价值”批判

□张峰

(上海海事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201306)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不存在普世价值。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口号,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后,为谋取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而提出的,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人权,具有虚假性、欺骗性。现在普世价值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干涉别国内政,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普世价值

近年来,“普世价值”这一概念日益流行,国内就“普世价值”进行了大量讨论。从实践层面看“普世价值”成为西方国家挥舞大棒,干涉其它国家内政的工具,甚至成为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动乱、政府下台、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对于什么是普世价值,理论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即人们共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价值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普世价值?所谓的“普世价值”究竟是不是真的普世的价值?正确认识普世价值的本质,深刻认识其欺骗性和真实意图,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出于对现实世界受剥削者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以及历史责任的担当,他们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打着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口号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正是由于这样的理论研究经历,使他们的著作中大量论述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历史进步意义,更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本质及其虚伪性。“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1](P195)

1 价值观及其特征

从字面上理解,价值观是人们的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普世价值是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可、遵循的价值理念。价值属于意识的范畴,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物质决定意识,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思维。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价值观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价值观来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价值观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没有脱离物质生活条件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或社会存在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人们所处的生活时代的物质条件决定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P524-525)物质生产条件决定人们的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P525)

二是价值观的历史性。价值观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物质生活条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产生于一定的时间,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存在的变化而改变”[3](P50-51)尤其是当社会处于社会形态的变化等重大变化时期,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3](P9)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一文中论述了平等观念的历史性,平等不是永恒不变的。他指出:“可见,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4](P113)

三是价值观具有阶级性。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归根到底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阶级地位的不同。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占有主要生产资料的形成统治阶级。而处于统治阶级地位的统治者的思想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P550)

总之,由于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改变了,价值观也会相应地改变;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具有阶级性,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统治者的价值观,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尽管统治者把价值观千方百计地说成普世的、永恒的,“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2](P537)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价值观的阶级的、历史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所指出的“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2](P536)因此,不存在超脱于物质条件、超脱于历史、超脱于阶级的价值观。

2 民主与资本主义

民主是根据人民的意志,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民主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

一是人民主权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经历了中世纪的专制统治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为了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思想领域也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等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主权的概念进行了不断地发展,先后提出了君主主权论、议会主权论和人民主权论等主权理论,从而把一个国家对内、对外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权利由君主转向了人民,为推翻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是人民主权思想与代议制民主。为了实现人民主权的理念,就是实行民主制,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公共事务。民主制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直接民主在面积小和人口少的地方可以实行。但是对于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则需要发展间接民主制,即代议制。所谓代议制就是选出代表或称为议员来行使主权在民理念的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

民主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鼓动人们起来为争取个人的民主权利反抗封建的统治。但是民主制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资产阶级在社会上上升为第一阶级以后,它也就在政治上宣布自己是第一阶级。它是通过实行代议制而做到这一点的。代议制是以资产阶级的在法律面前平等和法律承认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这种制度在欧洲各国采取立宪君主制的形式。在这种立宪君主制的国家里,只有拥有一定资本的人即资产者,才有选举权。这些资产者选民选出议员,而这些资产者议员可以运用拒绝纳税的权利,选出资产者政府。”[2](P681)

三是代议制与选举制度。实行代议制需要有选出代表或议员的方式,这就是选举制度。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就开始规定下议院的议员通过选举产生。但是资本主义选举制度建立之初,选举制度对选举人的资格作了财产、性别、居住条件、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种种限制,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直到1970年,英国才将选举权降为18岁。而现在选举贿选、强制选举等现象突出,完全变成了金钱的政治。“美国大选1980年花费1.62亿美元;到1988年翻了一番,达到3.24亿美元;2000年又猛增到5.29亿美元;2004年再创新高,达到8.81亿美元;而2008年美国大选又足足花掉了24亿美元。”[5]

总之,通过代议制的方式,西方的民主政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实际上仍然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专制统治,是为了维护有产者的利益的。“资产阶级通常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6](P488)

3 人权与资本主义

人权是指人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力,包括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人身权等权力。马克思认为人权是与市民社会利已的权利。“所谓的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就是说,无非是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2](P40)

一是天赋人权与反对君权神授。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社会,天主教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教权高于王权,而封建君主打着“君权神授”的旗号维持着旧的封建经济的统治。封建的行会制度、土地制度,限制了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人身自由。封建割据的土地制度,限制了统一、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求政治地位的提高。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思想启蒙者喊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与“君权神授”相对立,“天赋人权”要求打破人身的依附关系,打破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但所谓的天赋人权是资本的人权,是有产者的人权,或者说是无偿剥削劳动的权力。“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说,它要求把一切生产领域内剥削劳动的条件的平等当做自己的天赋人权。”[6](P457)

二是天赋人权与西方政治体制的发展。在提出了“天赋人权”等口号的基础上,新兴资产阶级一步步夺得了政治上的权力,贵族日益衰落,直至最后王权逐渐衰落,甚至有的国家推翻了君主的统治,建立起了共和制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同中世纪的、封建的、农奴制的等级特权的斗争中,提出了全体公民权利平等的要求。”[7](P392)以英国为例,在人权的口号下,先是使市民进入议会,然后扩大选举权的范围,逐渐扩大了议会中资产阶级的比重,建立起了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再以议会为阵地,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资产阶级组建政党,建立起了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并以政党制度为基础,逐渐削弱王权,最后把王权置于虚位,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的政治体制。而另外一些国家包括美国、法国则建立起了没有君主的共和体制。

三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与历史上其它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权利。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人权,是少数人的虚假的人权。而所谓的资本主义人权无非就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人权,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人权,即使资产阶级内部由于财富的多寡、政治地位的不同等,权力也不是平等的。而一旦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所谓的人权就成了谎言,他们就会“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之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3](P509)

总之,人权是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不断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人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2](P313)人权的产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很自然地获得了普遍的、超出个别国家范围的性质,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被宣布为人权。”[4](P111-112)正是在人权的旗帜的号召下,资产阶级一步步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4 平等与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是自然经济,由于生产力落后,剩余产品少,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靠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资源的配置。所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换回货币,实现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之所以出现商品经济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剩余产品和别人进行交换。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专业从事某种商品的生产,专业化以后每一种生产者只生产单一的一种商品,必须和别人进行交换,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多样化的基本需要。

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平等的理念。在商品经济中,交换要求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即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有其所有者,承认商品的产权,商品的产权要求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只有二者是平等的关系才能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此基础上,二者进行平等的交易。“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6](P103)只有双方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人身的依赖关系,双方之间才可以进行自由的贸易。在这种平等交换的预期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提供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有人身的依附关系,可以通过强制征收、掠夺的方式取得另一方的产品,则不是商品经济,这是落后的奴隶制经济或封建经济,不利于激发人们努力生产的积极性。只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才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占有者,他们作为商品占有者是有平等权利的,他们根据对他们所有人来说都平等的、至少在当地是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换。 ”[4](P110)

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平等的理念。从劳动力商品的角度看来,资本主义之所以能正常运行,是因为资本能够在生产中雇佣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劳动力也拥有自身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资本雇佣到劳动力后,在生产过程中把劳动力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时,开始创造新的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双方的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分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6](P199)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按照等价的原则,雇佣到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的伊甸园。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6](P204)

在劳动力市场上要求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因为只有二者是平等的,双方才能够平等地交换,资本家获得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获得维持生计的生活资料的资金来源。但是一旦进入了生产领域,二者的平等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资本家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按照资本家的要求进行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6](P359)二者表面上的平等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6](P204-205)

造成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而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如果工人不进入资本家的工厂劳动,就没有生活资料的来源。“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的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2](P130)

资本和劳动之间表现上看是平等的关系,背后则是赤裸裸的剥削关系。“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6](P269)所谓的平等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平等。“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6](P338)

总之,平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商品的等价交换需要平等的理念;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需要平等的理念。但是对于劳动力来说,在流通领域劳资双方之间是等价的交换,但是进入生产领域,资本取得了对劳动的支配权,资本无偿获得劳动的剩余价值,二者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 自由与资本主义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从事任何不损害他人的事情的权利。每个人能够不损害他人而进行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2](P40)资本主义之所以高举自由的大旗也是由于其生产关系的特征决定的。“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3](P47)

一是雇佣劳动与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雇佣劳动的关系的形成,需要劳动者能够拥有一定的“自由”:一是劳动力拥有人身的自由,不受他人的人身支配,这样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地决定把自已的劳动力以何种价格,出售给哪个资本家;二是自由得一无所有,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6](P195)由于劳动力拥有了人身的自由,相比封建的行会制度,资本家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资本家有了选择劳动力的更多的自由。“资产阶级用自由竞争来取代行会和手工业者的特权;在自由竞争这种社会状况下,每一个人都有权经营任何一个工业部门,而且除非缺乏必要的资本,什么也不能妨碍他的经营。”[2](P681)

另外,经过劳动力商品的交易过程,劳动力并没有让渡商品的所有权,劳动力仍然拥有人身的自由。要保持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 “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全部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转化为奴隶,从商品占有者转化为商品。他作为人,必须总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财产,从而当作自己的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消费他的劳动力,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6](P195-196)所以尽管资本家获得了在一定的时间内的对工人劳动力的支配权,但其所有权仍然属于工人,工人仍然拥有人身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本质是资本剥削劳动的自由。“这不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享有的自由。这是资本所享有的压榨工人的自由。”[2](P757)

二是贸易与自由。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它确立了生产力方面的领先地位后,它要求“自由”的贸易体系。因为,资本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资本的逻辑是增值。它要求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范围,这样就要摆脱市场交易范围的限制,摆脱国内的市场分割,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竞争的市场。资本家不光关心国内市场的自由,还关心世界市场的自由。由于资本的逻辑,资本要不断扩大交易的范围,在更加广大的世界市场上,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以换取更多的利润,否则就会供大于求,造成经济危机。在与落后国家的交换中,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更具有生产成本的优势。他们鼓吹自由贸易的政策,因为他们的个别的国家劳动时间低于世界劳动时间,从而在交易中可以获得超额的剩余价值。“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3](P47)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西方国家拥有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的地位,通过鼓吹自由贸易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自由竞争在大工业发展初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大工业才能成长起来。”[2](P681)

总之,之所以提出自由的口号,一方面是由于雇佣劳动关系形成的需要,只有劳动力拥有人身的自由才能形成劳动力市场,形成雇佣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也需要自由的理念,只有形成自由的市场,才能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自由的本质仍然是资本的自由。

6 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概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分析了这些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根源、真实目的和真正面目。当前西方国家虽然经过工人运动的努力争取以及资产阶级的主动让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人权状况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西方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所有制基础没有变,劳资雇佣关系的生产关系没有变,西方国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的本质没有变。近年来,西方国家之民主、人权等旗号,更进一步变成了干涉其它国家内政,输出其价值理念的工具。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一种西方国家在别国国内寻找代理人,挖掘反对派,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

从历史上看,打着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旗号的西方侵略者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国内进行圈地运动,在国外疯狂掠夺,犯下了累累罪行。“资本来到世界,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P195-196)对中国来说,他们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等战争,胁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榨取巨额赔款,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打着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旗号的资产阶级侵略者,到了中国以后就把这些旗号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大量文物抢掠到海外,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页。从现代看,从苏东剧变到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再到乌克兰、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动乱、骚乱,这些问题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地区放松了意识形态的警惕,盲目崇拜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结果使有的国家经济长期陷入停滞,有的国家和地区陷入动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价值以及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概念的论述对于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真实面目,增强制度自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变化。作为上层建筑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不是普世的,只是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种口号。同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为无产阶级代言的,也不是普世的。

二是普世价值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随着自身经济地位的提高,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他们提出了政治的权力。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通过进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口号,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相对于中世纪来讲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8](P601)

三是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是虚假的。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只不过是同封建阶级斗争,争取政治权利的口号。意识形态具有阶级的性质,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只是属于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对于广大的无产阶级来讲是虚假的。“自由这一人权一旦同政治生活发生冲突,就不再是权利。”[2](P43)

四是普世价值成为一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目前西方国家打着人权与民主的旗号,对和自己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直接通过资金的援助的形式扶持对立国家的反对派,妄图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推翻现行政府。所谓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了一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二战以后,以杜勒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从此‘普世价值’具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成了西方资产阶级实施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徐觉哉.西方世界的民主“乱象”[J].红旗文稿,2014,(1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唐利如.“普世价值”的理性解读[J].红旗文稿,2014,(9).

责任编辑刘宏兰

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9.003

A811

A

1004-0544(2015)09-0015-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14BKS006)。

张峰(1976-),男,山东泗水人,经济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资产阶级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关于“普世价值”的审思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普世伦理”观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