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回归

2015-03-17凃朝莲王祖山

理论月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通识重构学术

□凃朝莲,王祖山

(1.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大学英语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回归

□凃朝莲1,王祖山2

(1.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英语在大学的地位异常显赫,但其功能定位却存在争议。大学英语既无力承受通识教育之重,同时又迷失了其学术英语的功能。重启对大学英语功能定位的思考,既非怀疑或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是回应国人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质疑,而是试图增加教学者、学习者和管理者对大学英语选择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引导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重构。该文从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评价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管理等方面着手,重构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理路,回归其实现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大学英语;功能定位;通识教育;学术英语

英语高考改革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大学英语功能定位的问题。重启对大学英语功能定位的思考,既非怀疑或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也不仅仅是回应国人对英语学习价值的质疑,而是试图增加教育者、学习者和管理者对大学英语选择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引导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重构,促进大学英语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回归。

1 英语在大学的地位异常显赫,而其改革却举步维艰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不论学校层次的高低,不论学科和专业要求的异同,也不论学生个体的好恶,大学英语都是必修课程,这一点没有丝毫选择余地;各高校大学英语开设总学时平均超过200节,相当于五、六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量;大学英语除需要进行正常课程考核外,还需要参加统一组织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CET)进行再次考核,很多高校还把学生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取得与CET成绩挂钩;英语被列为各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必考科目,并由官方统一划定最低录取线,英语成绩是录取研究生的必备尺度;高校大学生CET成绩还一度成为行政主管部门评估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相对大学英语显赫的地位,其功能定位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主张大学英语应定位为通识教育(ELE:English for Liberal Education),有的主张大学英语应定位为学术教育(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学术英语它包括一般学术英语(EAP)和专门的学术英语(ESAP)两部分。[1]不论何种主张,客观上都没有很好地得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谈论主张的多,切实行动的少,行政导向的多,自主选择的少。大学英语要实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功能的回归,面临着诸如教学主体改革动力缺失、教学客体自主选择权丧失、教学管理阻力重重、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种种困境。

2 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功能既无法消解质疑,又无力承受其重

通识教育缘启哈佛大学的科南特,他试图让哈佛委员会的专家为稳固自由社会的根基而提出应对策略。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由民主社会释放了个体的自然天赋,尊重了人们兴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向有能力的个人提供发展舞台,为普通居民提供改善机会,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丰富而有创造力;另一方面,自由民主社会又因过度培养和鼓励个性追求而导致个体差异,使社会充满了离心力和分殊性,导致公民之间的分离和隔阂,加剧了社会标准的混乱。[2]哈佛委员会认为需要重塑制衡分歧和分化的力量,构建共同人性,构建民主社会共同的道德根基和思维方法,即“通识教育”。

受国外通识教育改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也试图把大学英语教学纳入通识教育的框架中,提出在我国试行外语通识教育或者通识教育英语(ELE),他们主张“大学英语教改重点是以英语为语言推广通识教育”,主张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有理据的思辨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有的大学走得更远,他们把《英美文学》、《英国历史》、《美国文化》、《西文影视》、《美国总统的演说》等纳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选派教师出国做访学,旁听相关课程。[3]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实现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张,赢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响应。

但笔者认为,把大学英语定位为通识教育是令人困惑、倍受质疑的,让大学英语教学承载大学通识教育功能是不现实的。历史上,国内外通识教育鲜有利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来实现的先例,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现状等方面来看,大学英语课程也无法担当通识教育的重任,大学英语的基本职能不是通识教育,这应当是一个自然的结论。[4]从动机来看,大学英语应试色彩依然很浓,由于应试动机的引导,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主要还是在死背单词,在进行大量的标准化应试训练。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行为,与大学英语通识英语教育的一厢情愿的主张相距甚远。这样的大学英语改革哪里体现重塑制衡分歧和分化的力量?如何构建共同人性?如何构建民主社会共同的道德根基和思维方法?

3 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确立

在大学英语无法承担通识教育之重,也无法消解人们的质疑之声时,那么大学英语的功能定位如何确立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作为语言媒介,首要职能的是其工具性,而工具的功能发挥重在使用,大学英语课程要想发挥其拓宽知识、了解世界的工具功能,重中之重是要在大学阶段,把英语当作学习的语言工具来教,把英语当作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来用。[5]只有当英语真正成为学习工具,经常性地被广泛使用时,英语教学才能受到广泛欢迎,才能得到真正地尊重,才值得广大青年花费一生中最好时光,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学习,从而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能;也只有工具性功能的长期发挥,反过来才有可能用英语去品尝多元文化,增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6]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与学术英语强调英语的工具功能,主张大学英语要服务学科、服务专业发展需要的定位一致。

大学英语功能定位为学术教育观点既是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的一致主张,也是国际上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很多英语语言教学的大家,他们一致主张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是学术英语,如许国璋、刘润清、程雨民、章振邦、秦秀白、陆俭明、蔡基刚等都明确主张大学英语应走学术英语之路。[7]

我国大学在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强化大学英语教学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克服大学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弊病,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既具备中学英语教育的良好基础,又有大学英语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4 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缺失

大学英语无疑应当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惜,现实情况却是英语服务于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迷失了。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尽管大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学习英语,但却很少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很少看英文的专业报刊和文献,更谈不上用英语来进行学术交流。大多数学生大学毕业后,除非评职称或者其它考试需要,基本上都不再学习英语,不再使用英语,学校所学的英语很快就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从教学行为来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不区分学生专业来源,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考试,甚至很多教师的教案、课件之类的教辅材料都是统一的。尽管专业教师开设有部分双语教学课程,但客观上大多数高校没有服务专业的英语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应当区分学科层次、专业层次和课程层次,对这些课程的要求应当有基于专业的英语阅读的,基于专业的英语写作的,基于专业的英语听力的和专业的英语口语的。通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养成在专业发展中使用英语的习惯,让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走入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相反,如果英语作为外语,长久远离使用者的专业,不被经常性使用,那么我国广大学生十几年学习英语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以上所描述的大学英语的服务功能迷失现象,绝不是少数现象,笔者在此当然无意指责学校和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更无意指责学生,笔者认为是大学英语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功能的长期迷失所致。大学英语作为学术英语、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鲜明。尽管这种主张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渐渐迷失了,但是,不管我们怎样无视英语教学的学术功能,社会实践和个体发展的需求还是广泛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方向,重构大学英语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服务功能,是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选择。

5 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回归和重构

5.1 重构以服务专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专业,有比较明确的未来就业方向,他们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提高自己专业方面的英语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用英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此时,大学英语教学性质主要应当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大学英语教学如果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多次大规模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英语媒介,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因此,我们就必须把重心从基础英语逐渐转移到学术英语教学上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切实提高使用英语来帮助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8]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识教育尚可理解,但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应当定位在学术教育上,定位为专业学习服务的要求上。[9]只有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定位发生了变化,才能够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活动、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重拾大学英语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功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2 重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发挥专业服务功能,评价是关键。只有建立一套促进大学英语服务于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系统,大学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又要重视评价实效性。一方面,这个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服务专业的功能定位评价、服务专业相关学科评价、服务专业的课程建设评价、服务专业的教学过程评价、服务专业的效率评价、服务专业的学习与发展能力评价、服务专业教材体系的评价和服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等等。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引导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行为,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的功能得以发挥。另一方面,从评价实效来看,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既要有知识性评价,又要有能力性评价。在评价上,要克服评价标准单一的缺陷,克服缺乏分析性评价和解释性评价缺陷,克服被动接受结果、盲目相信分数的评价心态,克服将存在的问题错误归因的现象。[10]

5.3 重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英语教材体系

目前,全国众多高校使用的都是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程》、《大学英语》等几种教材,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由少数出版社垄断,教材没有区分学校层次,没有区分学科和专业要求,教材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一轮又一轮的大学英语的教材改革,很少听取专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需求的呼声,很少听取广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

要重构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就得改革现有的教材体系脱离专业背景、脱离专业能力需求的现状。分层次重构以专业相关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材,包括以学科基础为内容背景的教材层次,以专业基础为背景的教材层次,以及以课程为背景的教材层次。这些教材编写既要考虑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专业性,又要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材素材应是结合专业的,而不是通识的人文题材。通过编写专业差异化的教材,实施按专业分类教学,提高促进专业学习的学术英语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的综合英语能力。

5.4 重构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重构大学英语的学术功能,重在重构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目前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重要因素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服务专业功能实现之间的鸿沟。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有七万多人。虽然他们都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是博士毕业生,但他们学的是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等专业,其知识结构只适合开设通用英语教学,他们大都无力开设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11]

要重构复合型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第一,应设立新的教学目标,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机制,逐步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鼓励他们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第二,创造交流与学习机制,加强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方便英语老师向专业教师学习,提高相关专业的学术英语水平和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第三,建立跨专业的学术英语学习中心,丰富专业英语的教学素材,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不断突破学术英语的瓶颈;第四,大力引导有境外学习背景的专业教师,充实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第五,新引进的大学英语教师时,要注重引进更多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新教师,为学术英语教学打下基础。[12]

5.5 重构与专业导向相适应的教学条件与管理模式

重构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专业的职能,离不开教学条件与管理模式的重构。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就必须组织编写分专业、分层次、分学习阶段的大学英语教材;分类组织课堂教学,就需要引进、培养数量更多、要求更高的英语教师,并稳定大学英语老师与所教学生专业的对应性;需要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逐步淘汰统一的、外部考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需要配置更多小教室及其它教学用房,需要建设更多的分类学习中心,购置分专业的英语自主学习素材,需要建设分专业类型的网络学习环境。总之,为了顺利实现专业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需要重构有专业教学组织参与的新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管理模式。

6 结语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英语还是学术英语的争论还将继续,但大学英语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共识;尽管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还很长,也很艰难,还有很多的客观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利益相关者会形成阻碍,但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旅程早已被一批英语教学大家开启,也必将被重拾。

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客观上形成了对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挑战,形成了对现行大学教材的挑战,形成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挑战,甚至形成了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乃至整个中国外语教育体制的挑战,其意义是深远的。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更多决策者认识到这种挑战的意义,相信会有更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切实参与到大学英语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大潮中,以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姿态,成为勇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潮头的弄潮儿。

[1]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09):20-26.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0,(01):03-08.

[4]周莹.实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培养素质复合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05):74-76.

[5]郑曼怀.通识教育还是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方向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7):88-92.

[6]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1,(01):15-19.

[7]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79-83.

[8]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03):12-19.

[9]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语界,2010,(06):33-40.

[10]于广.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探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92-93.

[11]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02):40-45.

[12]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03):74-78.

责任编辑 段君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1.013

H319

A

1004-0544(2015)01-0066-04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2013292)。

凃朝莲(1971-),女,土家族,湖南石门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王祖山(1965-),男,湖北赤壁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通识重构学术
长城叙事的重构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