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豆风波看中国的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
2015-12-17石秀华
□石秀华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从大豆风波看中国的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
□石秀华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食用植物油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稳定植物油的供给事关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本文以大豆风波作为典型案例,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产业现状,分析了食用植物油产业的发展隐患,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国内油料生产,努力稳定自给率;尽快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平台,引导企业发挥期货市场避险功能;扩大储备;建设非转基因大豆自主品牌等,以求对外争夺定价权、对内保障植物油产业安全。
大豆风波;植物油产业;粮食安全
1 “大豆风波”事件概述
1.1 “大豆风波”概述
中国在成功加入WTO的前后几年,贸易顺差快速增加,中美贸易摩擦逐渐频繁。鉴于当时的中美贸易形势和美方的要求,2003年中国决定向美国派出大豆、棉花等四个采购团,跟随首次访美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美国采购农产品。当年的10月,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报告认为“世界大豆产量将降至7年来最低,同时中国的大豆原料消费将增长”,很快有美国基金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多方大举建仓,使期豆价格大涨,从220美元/吨暴涨到最高39l美元/吨。根据当时的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机制,是用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加上现货升贴水就构成了现货价格。由于国内缺乏权威的农产品预测报告,又对美方农业部发布的预测报告深信不疑,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代表在没有做任何套保操作的前提下纷纷签下高价进口合同。但当中国代表团离美后,美方农业部重新发布报告认为以前大豆预测数据失真,新的统计数据认为2004-20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爆跌50%。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由此蒙受数十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国内豆油压榨企业70%以上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风波”。
1.2 “大豆风波”影响
中国大豆企业在这次大采购中蒙受巨大损失仅仅是拉开了序幕。当时中国大豆企业的发展模式、资金循环和政府相关政策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在资金上,企业普遍的做法是由银行开出信用证,企业进口大豆,生产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回收资金,然后归还银行信用证资金。正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生产销售顺利盈利正常,实现资金的正常运转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银行收紧信贷或者生产销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困难就会产生。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货币政策又没有跟上,银行信贷时宽时紧。从发展模式上,当时的大豆企业高度同质化,经营模式雷同,竞争手段相似,抗风险能力低下。政府相关的管理僵化而且割裂,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产业发展危机及时预警。在随后的2005—2008年,以美国粮食公司为首的国际粮食巨头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控制了中国85%以上的豆油压榨企业,中国大豆产业链全面失控。
2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现状
1995 年前,中国是大豆净出口国,更是优质大豆的代表。大豆作为原料压榨出来的豆油在国人食用植物油中几乎占半壁江山,其他的主要有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茶油等。但在我国开放大豆市场后,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相对于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及巴西、阿根廷大豆,由于含油量低、水分高、杂质含量高等特点,作为榨油原料具备较大的比较劣势。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 食用植物油产量和消费量快速增加
表1:中国植物油需求发展趋势单位:万吨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植物油总产量、进口量、总消费量都处于快速上升中,总产量几乎翻番,年均增长3.92%,2015年预计进口量为2000年的517%。其中:豆油产量增加最快,从2000年的349万吨到2010年的1018万吨,年均增长达11.3%,花生油221万吨,年均增长0.48%,棉籽油125万吨,年均增长2.78%,其它植物油产量180万吨,年均增长8.02%。只有菜籽油产量下降。从消费量来看,食用植物油2010年为2410万吨,比2000年的1280万吨增长了1130万吨,年均增长6.53%。除了花生油消费量略有下降,其它品种消费量都有增加。从品种结构上,根据2010年的数据分析,豆油占比最大,1105万吨,占比41.15%,菜籽油485万吨,占比18.06%,棕榈油570万吨,占比21.23%,花生油205万吨,占比7.64%,棉籽油120万吨,占比4.47%。人均消费从2000年的10.1公斤,增长到2010年的18公斤,年均增长5.94%。
2.2 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迅猛
经过长期发展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摸爬滚打,一批国有和民营植物油领域的企业逐步成长,一方面加工产能逐步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手段日趋提升;另一方面,涌现出一批规模大、装备水平高、技术先进、竞争力较强的加工企业。在大豆加工业中(因为豆油的市场占整个食用植物油几乎半壁江山,因此豆油压榨企业发展也最快),2010年,九三集团、中粮集团、中纺集团、广东东凌、河北汇福等跻身豆油压榨行业前列,市场占有率达到31.2%。其他品种油料加工业如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以及小品种油料加工业,也涌现出一批较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企业。
在压榨设备和压榨技术上,通过引进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大豆初榨和油脂精炼生产线,大豆脱皮预处理、负压蒸发浸出、物理精炼等行业国际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套装备实现大型化、自动化,多项指标接近国际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料油脂加工技术和装备,调质器、破碎机、轧坯机、软化锅、膨化机、浸出器、蒸脱机、脱色器、脱臭塔等关键单机实现了自主化。油菜籽制油技术日趋成熟,国际水平的大型蒸炒锅、榨油机等得到大量推广,脱皮、冷榨等技术开始应用。花生油“5S”物理压榨工艺推广面超过40%,部分关键设备大面积普及。
在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经过2004年“大豆风波”的生死考验,以及与跨国粮食加工企业的竞争磨练,活下来的企业也开始学习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生产和物流相结合、加工和贸易相结合、大批量加工、快速周转等现代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隐患
3.1 油脂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是油脂油料消费大国,在大量进口油籽满足国内蛋白粨的同时,还大量进口棕榈油、豆油和菜油等食用植物油。到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达到5480万吨,植物油进口达到826万吨,分别占当年该品种世界贸易总量的55.9%和13.7%。(1)大豆进口。1995年前,中国是大豆净出口国,从1996年成为净进口国,此后除2003年和2007年由于国家政策原因,中国大豆进口量较上年略有减少外,其他年份一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表2:2001—2010年我国大豆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
从我国大豆进口结构看,从美国、巴西、阿根廷三个国家进口的大豆共占我国进口总量的97.7%,2005年以前,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排名前三,从2006年起,从巴西进口数量超过美国,排名变为巴西、美国、阿根廷。(2)豆油进口。2001年中国豆油进口只有7万吨,2002—2004年进口豆油数量连续大增,原因是2002年中国对豆油配额内进口关税由原来的13%降为9%。从2005年、2006年有所降低,2007年起又重新增长。中国豆油进口主要来自阿根廷、巴西和美国,其中,阿根廷豆油长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高达六成以上,巴西所占比重在20%—35%之间。但是2010年,由于阿根廷进口豆油溶剂残留超标和国际贸易纠纷,导致阿根廷进口豆油骤降至11.6%,较2009年下降66.8%,其失去的进口份额则大部分由巴西豆油补充。(3)其他。棕榈油进口在2006年以后出现明显的增长,曾一度在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644万吨,后来缓慢下降。棕榈油进口国主要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菜籽油进口在植物油进口中所占比例最小。
中国最高决策层一直强调,为保证粮食安全,要保持粮食95%以上的自给率。现在,国家管理机构虽然没有将食用植物油及原料算做主粮,但食用植物油也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考虑到近年这样的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不能保证95%的自给率,是对粮食安全存在威胁的。
3.2 外资影响咄咄逼人
一方面外资产能非常庞大,市场占有率高。从20世纪末以来,在世界粮食领域高度垄断的ABCD四大粮商(指美国的ADM、嘉吉、邦吉、法国的路易达孚),对中国粮食市场觊觎已久,2004年的大豆风波给了中国大豆及榨油企业狠命一击,国内七成以上企业纷纷被外资重组或兼并,因此,中国现在2/3的榨油产能受外资直接或间接控制。2010年进口大豆中,外资企业进口量超过50%,前三位外资企业超过总量的30%,对市场价格变化有重要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外资企业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已经形成多元化全产业链经营。这些企业大多在美国和南美拥有原料生产基地,以及比较稳定的收购渠道、独立的运输体系、仓储和港口设施,对期货手段运用娴熟,业务范围涵盖从原料种植、收购一直到终端销售,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资金庞大,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对这样充满狼性的企业始终要保持警惕。
3.3 内资企业竞争力亟待加强
大豆风波是给中国企业上了深刻、痛苦的一课,说明了在国际粮食企业面前,中国企业的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中国企业一方面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大多数只从事单一油脂加工业务,产业链短,产品品种单一。企业也缺乏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必要的仓储设施,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国内整体油料市场产业布局南北割裂,内资企业规模偏小,自己的优势产品发展不足,品牌建设刚刚起步,与外资的差距还很大。
4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对策
4.1 大力扶持国内油料生产,努力稳定自给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59号,要求在统筹粮油生产、避免与粮食争地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当恢复油料和大豆种植面积,确保国家食用油的市场稳定和安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增加优良品种种植,提高种植每亩单产和总产量。发挥区域优势,重点扶持东北地区大豆、华北黄淮地区花生、长江中下游油菜籽生产,有步骤地引导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自然禀赋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食用植物油原料供应自给率,基本保持市场稳定,确保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
4.2 尽快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平台,引导企业发挥期货市场避险功能
针对国内油料加工企业与跨国企业在掌握相关信息数据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尽快建立全面、系统、准确的油料产业信息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国内与国际油料主要生产国的产量监测评价系统,定期对全球油料产量进行预测与分析,并向社会发布;建立国内油料消费量定期监测评价系统,根据实际消费情况,预测年度油料消费量,向社会发布;建立国内油料进口量定期监测评价系统,根据国产油料的可供量和需求量差值,预测油料进口水平,向社会发布;建立油料加工企业定期生产监测评价系统。建立国内500吨以上规模油脂加工企业的产、销、存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原料的购进数量与平均价格、原料的库存数量与平均价格、产品的销售数量与平均价格等信息,并向社会发布。
美国挥舞国际粮食武器最大的秘密,不仅在贯穿全产业链和超级的规模,更大秘密在于庞大的金融市场资金及时实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连通和转换,有时甚至是快速而迅猛的转换,加上国家高额的农产品补贴,以及美国人少地多、转基因技术、能源低价等,将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销往他国,从而获取巨大利益。对于国内油料企业来说,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已经成了企业生存的必备技能。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要培育壮大相关品种期货市场,提高期货市场定价能力。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既可以进行期货交易,又可以进行交割,这是避免被国际资金”猎杀”的基本条件。培养自己的高层次期货人才,日益扩大这个期货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建立自己的信息披露平台,提高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快速反应力。
4.3 扩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
进一步扩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规模,完善食用植物油储备品种。预计2015年中国油料总体消费数量超过1.1亿吨,植物油消费数量超过3280万吨,要在适当时机将中央储备扩大至全年消费数量的10%—15%,这是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的物质保障,可以在关键时候起到稳定市场价格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4.4 加强产品标识,发挥国产非转基因优势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非转基因和转基因大豆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引导老百姓明白消费。对于与人类和谐共处几千年、漫长的时间证明了安全和健康的非转基因大豆,要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通过财政、信贷、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大豆加工企业使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作为生产原料。同时,进一步开拓欧、日、韩等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品市场,培育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
4.5 实施“走出去”战略
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也属于资源性产品,就如同内资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矿产资源、能源市场一样,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到境外建设大豆原料基地和棕榈加工项目及其配套原料基地,中央财政和政策性银行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双重征税。对待走出去的国有企业进行利润考核时,也应该考虑到开拓国际市场的因素,在考核年限等考核指标中给予专门的安排。
4.6 加强市场管理,大力提倡科学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消费观念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执行生产卫生标准和操作规范。积极推广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不断提高放心油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坚决杜绝不合格油脂进入市场和消费领域。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防止不合理油品流入消费市场。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停止在零售市场供应散装油。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公益广告、讲座、论坛和出版营养科普读物、建立粮油科普示范基地等方式和途径,加强营养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倡导科学健康消费,合理使用油品,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抑制不合理消费。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卫生、健康的烹饪方法,推动健康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论坛,普及科学营养、低脂健康膳食模式教育,建立饭店、食堂等餐饮场所节约用油的文明规范。
[1]李艺,江寿阳.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6-129.
[2]余建斌,乔娟.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6):65.
[3]刘建,秦焕超.中国大豆期货市场定价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6(7):23.
[4]丁博.大宗商品定价权与经济安全[D].西南财经大学,2008.53-57.
[5]董方军,王军.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8,(5):12-14.
[6]喻翠玲.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D].华中农业大学,2006.
[7]滕涛.中国大豆产业链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33-35.
[8]蒋雷.中国进口大豆定价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63-67.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主要农产品增长[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140-16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1.024
F307.11
A
1004-0544(2015)01-0122-04
石秀华(1968-),女,湖北大冶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