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2015-03-17王丹鹿红
□王丹,鹿红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王丹,鹿红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从海洋生态文明缘起和界说出发,理解海洋文明和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溯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并提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诉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海洋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现实诉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确立了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伴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和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但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在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与海洋生态破坏共存的情况下,深入探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1 海洋生态文明的缘起与界说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海洋系统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生命保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海洋生态文明又是生态文明体系中具有相当分量的一个部分。
1.1 海洋生态文明的缘起: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
1.1.1 海洋文化。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生命源自于海洋,人类的文化亦起源于海洋。人类对海洋不断探索的过程,就是创造和更新海洋文化的过程。海洋文化不但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信仰、宗教、文学、艺术等,也包括与海洋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海洋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优秀的海洋文化可以使人善待自身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使海洋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统一,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作用。正是在海洋文化的熏陶和带动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从萌芽到不断发展壮大,并演变成为实际的行动。
1.1.2 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是与传统意义上的陆地文明相对立的文明形态,是文明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贯彻发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海洋文明泛指人类发展历史上存在的所有与海洋相关的人的创造与进化的过程;狭义上特指人类历史发展到“海洋世纪”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和谐的文明形态。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程进入理性时代,体现着人类处理海洋问题能力的进步,也体现着人类在更高水平上回归海洋的理性自觉,是人类在处理人和海洋的关系上质的飞跃。从纵向角度来看,海洋文明体现出在处理人类与海洋关系上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对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人类与海洋关系扭曲的一种反思和纠正。从横向角度来看,海洋文明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和全面进步。[1]
1.1.3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之关联。通过海洋文化的作用,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不断适应,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海洋文明的产生过程就是这种海洋文化对地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过程。当支撑海洋文明的生态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海洋文化的进步与更新来不断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随着海洋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海洋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相反,如果原有的海洋文化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并缺乏进步与更新的动力时,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区域海洋文明的时候,海洋文明便衰亡了。所以说,海洋文明之所以能被称为海洋文明,首先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而且二者必须同时具备。也就是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2 海洋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海洋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崭新的、和谐的文明形态。刘家沂学者在《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中这样阐述,海洋生态文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2]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并非简单地努力改善环境,而是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成果维护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以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既不能秉持“人类中心论”,也不能强调“自然中心论”,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新格局。海洋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防治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根本出路。
2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除了要立足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外,还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人类对海洋生态文明的选择,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回归,是当代人类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明智选择。
2.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溯源——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并孕育着自然生态观思想。
2.1.1 人类依赖于自然。“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3]自然界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人类实际上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4]
2.1.2 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类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的改造世界,这种能动的改造世界就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中介,一方面把人类和自然界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必须承认和遵循自然规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并不否定人的创造性,相反,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恰恰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其基础和前提的。
2.1.3 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也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二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并且这种统一性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人类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与自然相统一的目的。但自然界的宽容是有限度的,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生产力的发展,把自然当作奴隶,无休止地从自然界索取生产资料,一旦人类的行为超出了自然界的负荷能力,自然界就会以报复的形式否定人类的活动,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变成了尖锐的对立。
2.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和保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的,海洋生态文明依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基础上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最终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能源的共存和共荣。
2.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
科学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了明确规定,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和谐社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状态,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向人类提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平衡,就需要将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界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与自然的协调是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①参见《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3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诉求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6]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海洋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海洋生态环境危机的必然诉求
海洋系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影响巨大。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但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①面对海洋生态环境危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以科学用海为原则,以环境和生态友好型为目标,海洋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维护和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从源头上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防治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3.2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不闪耀着海洋文明的光芒。但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王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经济发展滞后,自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间,西方列强通过海上入侵中国,导致我国有海无防,备受欺凌。历史的发展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亡。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洋强国不仅是指在开发、利用和管控海洋方面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还应在保护海洋方面有所作为。[7]随着海洋的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海洋的要求更为迫切,加快发展海洋事业,推进海洋强国建设,都急需进一步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来加以解决和实现。
3.3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心已由陆地转向海洋。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历史证明,得海洋者得天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会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引擎。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没有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举步维艰。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还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和谐共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发展集约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经之路。
3.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洽关系。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和工业产业集群集中在沿海地区,没有全社会对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视,没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便无从谈起。海洋生态文明要求,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海洋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海洋和人一样都有价值,都有主动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求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敬畏自然,尊重海洋,减少对海洋的破坏和干预,形成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求在充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遵循海洋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谋求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海洋经济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人类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共荣。
[1]夏晓明.和谐的“海洋文明”[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0-35.
[2]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7,(12):44-4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6]袁红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4.
[7]刘赐贵.努力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历史跨越[N].中国海洋报,2014-06-07.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5.01.005
D64;F205
A
1004-0544(2015)01-0026-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13YJA710042)。
王丹(1965-),女,辽宁鞍山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鹿红(1987-),女,辽宁宽甸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