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2015-03-17尹宜宜任冰文王丹
尹宜宜,任冰文,王丹
(温州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高 教 研 究·
归化与异化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尹宜宜,任冰文,王丹
(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独树一帜的科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语言风格极富代表性。但是,在国际化视野中,中医术语英译的问题涉及到中外文化、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影响较大。就此,文章基于归化与异化两大翻译策略进行探究,提出了归化与异化并重并举的主旨思想。
中医;英译;归化;异化;双主体策略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历几千年的积累、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中医药逐渐为西方世界所认知与接受,如针灸疗法、中草药等。为了促进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正确、系统地介绍中医药知识是关键。由于中医理论有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背景,以及中医翻译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对于同一个术语出现较多翻译版本,中医英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影响了中医在西方乃至世界的传播交流。中医走向世界,其中术语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关。中国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主任委员谢建群透露:“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传统中医介绍给国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1]那么中医术语应如何翻译才能顺利走向世界?目前中医术语翻译遇到诸多瓶颈问题,其中中西文化差异是最大的瓶颈。已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刘燕波等[2]探讨了文化语境下中医英语翻译的基本规律;李永安[3]提出四条翻译原则和四种翻译方法用以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郑玲等[4]提出中医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游越[5]探讨中医翻译中语言障碍的形成和克服方法,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虽然触及到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理论、方法和跨文化等问题,多有精明的见地,但在这类研究中在中医术语翻译的策略方面,在归化与异化的主体认同上分岐较大,甚而将两者分离,或以此替彼。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考量,归化与异化作为中医术语翻译的两大策略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绝不能人为地将之分离。笔者将以跨文化为视角,通过实例,对中医术语英译中归化与异化并重并举的策略进行分析。
1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策略意蕴
1.1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厘定 归化与异化是非常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6]于1995年最初提出,“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中,译者应向作者靠拢,应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来传递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中,译者应向译入语读者靠拢,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在中医术语翻译的实际操作中,“两化”取向也有不同的表达。毛红等[7]提出中医英译过程中要结合文化因素,避免翻译时过度归化的现象,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的方式保留中医中的文化特色;池玫[8]也认为,中医英译应采用异化翻译为主,这样有助于本源语言文化的保留,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完整性和中医的特色,也有助于跨文化交流。郭先英[9]认为,“归化”译法功不可没,但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异化”译法则更有利于保留东方哲学和文化内涵;刘玲等[10]提出,基于不同发展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层次读者,中医英译中“归化法”译本和“异化法”译本有共存的必要性,等等。前人研究多为偏重一种策略,轻视另一种策略;或以一种策略为主,另一种策略为辅。笔者认为,在中医英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应并重并举,不应厚此薄彼。
1.2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虽然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苑焕[11]认为,“在中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实用价值。在中医英译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以‘归化’译法为敲门砖,一方面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以最大限度保留中华医学的精髓和东方哲学的要旨。”其观点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翻译的价值取向,译者必须处理好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制衡的关键是不曲解作者之本意,也不片面取悦读者,敬畏科学、崇尚学术这是最基本的态度。
从跨文化视域,基于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在中医英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源语言,而且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并重并举”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双主体”翻译策略,加速中医在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进程,推进中国中医文化的传播。
2 “两化”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2.1“两化”应用于中医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中医术语翻译的“两化”策略应用中,直面着三维关系,即翻译、原作者、读者。三个主体所构成的一体关联,不可能顾此失彼。从内生机制分析,三者关系的正确处理应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
2.1.1尊重性原则:译者、作者、读者是三个无法替代的主体,因此首先要确立的就是尊重性原则。中医术语是中医学科学的精髓,三主体必须尊重科学,这是基本的逻辑起点。三者间相互尊重,互致为上,是尊重性原则的要义所在,不能自我任性和自我为大。故而,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必须守衡三主体的联动。
2.1.2个性化原则:从中医术语翻译的三主体关系中,相对而言译者是主动者,作者和读者是被动者,尽管译者要遵从原作品,但解读思维、翻译风格、语言表述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个性化色彩,读者虽然是上帝,但是译作已经既成,读者的顺从较大。由此,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术语的领域里其组合匹配的程度对于译者有足够的个性化空间,不能简单地“镜化”作者,也不能盲投读者所好。
2.2中医英译归化策略的主要方法 在中医英语翻译中,异化策略的遵循和应用极为关键,中国中医学的成果要让国外学者或读者认同,译文风格和方法最大程度地贴近源语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容易接受,归化策略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补充。中医英译的归化翻译可采取意译和词素造词法等方法。
2.2.1意译:李照国等[12]指出:“所谓意译法,就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例如,“培土生金”译为“strengthen one’s spleen to nourish one’s lungs”;但如果译为“reinforcing earth to generate metal”,会引起误解或歧义。还有不能直译的词汇如下:“白虎历节”是一种病名,指的是四肢关节疼痛不可忍,不得屈伸的疾患,即痛风。如果通过字面意思译成“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外国人会不知所云,可采用意译法译成“acute arthritis”(急性关节炎)。又如:“牛皮癣”,不可逐字直译为“oxhide lichen”,因为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又称寻常型银屑病,而不是“oxhide”(牛的皮)和“lichen”(苔藓)的结合。“牛皮癣”应采用意译法译成“psoriasis”(牛皮癣、银屑病)。
2.2.2词素造词法:李照国[13]指出,词素(morpheme)是最小语言单位,它具有独立含义并且有构词能力。如英语前后缀、词干以及结合形等。如:“pericarditis”一词中,前缀“peri-”指“包绕”的意思;“card”与“cardio-”(心脏)形近;“-itis”意为“炎”。将这三个词素合在一起形成的意思是“心包炎”。又如:“gastroenteritis”一词中,“gastro-”指“胃”;“enter”与“entero-”形近,后者意为“肠”;“-itis”意为“炎”,三者合在一起表示“胃肠炎”。
2.3中医英译异化策略的主要方法 作为一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中医理论拥有深厚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且中西方国家拥有不同的社会、宗教、信仰、民情和风俗习俗,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等值的词汇,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中医的原汁原味,让西方国家更多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异化策略有利于推动中国中医学的思想和文化,让中医学走向世界,使之成为造福世界人民的共享医学。中医英译的异化翻译可采取直译、音译等方法。
2.3.1直译与直译加注:直译在词典中是指兼顾原文字句的翻译。李照国[14]指出,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典医学体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观点。因此,在一些表达上很难找到英文对应的词汇,即这些词语在英文中属缺失词汇。比如,英语中有“风”(wind)、“火”(fire)等词语,但却找不到“肝风”“心火”等说法。早期,人们采用直译法将“心火”译为“heart fire”,“肾虚”译为“kidney deficiency”的做法引起了西方人的困惑和误解,但现在西方读者能够基本理解和接受。类似的翻译还有:“风寒咳嗽”译为“wind-cold cough”,“阴成形”译为“yin constituting form”,“木生火”译为“wood generating fire”,“心阴”译为“heart yin”,“心阳”译为“heart yang”,等等。这种翻译方法不仅能保留中文的文化意蕴,而且简明扼要,对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医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与发展,一些采用直译的中医术语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但是还有一些采用直译方法的中医术语仍让读者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处于中医入门阶段的外国读者,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中医英译过程中,直译加注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翻译策略,它既能保留“忠实”这一基本翻译原则,传达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又能通过注解提高西方读者对中医译文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的西方读者。例如:“风寒湿”译为“wind-cold-dampness(Note:It means a combined pathogen of wind,cold and dampness)”;“阴中之阳”译为“yin with yang(Note:This term means the yin aspect of the yang category,e.g. The daytime is regarded as yang in relation to night,and the period between midday and nightfall is the yin part of yang)”[15]。
2.3.2音译与音译加注:由于中西文化以及中西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医中的很多理论和术语在西医和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一些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13]比如,将“气”译为“vital energy”是不准确的,因为英文“energy”一词的意思为“动力”。该翻译无法体现中医中的“气”的全部内涵。因此音译为“Qi”更为合适。可采取音译法的术语还有如下:“阴阳”译成“Yin and Yang”;“脏腑”译成“Zang Fu”,等。但是需要注意,“某些具有民族性的用词予以音译是比较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词语在中医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12]。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不是一碰到不会翻译的术语就采用音译的方式。由于对于音译的词,读者不能见词就能理解其意思,在很多情况下会影响其意思的理解并产生歧义,因此,音译这一翻译方法不是万能之策,若碰到不是特别常见的术语还可以视情况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由于汉字有较多的同音字,使得一些中医术语英译易出现混淆不清的情况,因此在中医英译过程中,音译加注也是一种非常可取的翻译方法。以“伤寒”一词翻译为例:“伤寒”译为“SHANGHAN(Note:SHANG signifies to wound,to hurt;and HAN,cold;that is to say,a malignant and dangerous cold。”即,“伤”表示受伤、伤害,而“寒”表示寒冷,这就是说,(“伤寒”是)一种恶性的而且危险的寒冷。以上例子通过音译加注的方式不仅能避免词的混淆不清,而且能通过加注让西方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该术语的定义,特别适合入门级读者。再如,《黄帝内经·灵枢(英译)》一书中,部分中医术语亦采用音译加注翻译方法。如:“五邪”译为“Wuxie,Five Kinds of Patho-genic Factors”;“周痹”译为“Zhoubi,General Migratory Obstruction Syndrome”;“五十营”译为“Wushi Ying,Fifty Circulations”;“平人绝谷”译为“Pingren Juegu,Fasting in Healthy People”;“本脏”译为“Benzang,The Viscera a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Beings”[16]。
3 “两化”应用于中医术语英译的再认识
3.1充分认识文化的多元性 “中医是中国特色的一门古典医学体系,它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儒、道、释三教的基本思想为指导,融合诸子学说,吸取百家精华。”[14]可见,中医知识不仅包括医学知识,而且包括大量哲学思想。中医翻译服务和面对的主要读者是外国人,由于其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对蕴含在中医学语言中独特的中国哲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意义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作为中医英译者,主动多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也很重要。
3.2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中医典籍文献中的文化因素时,许多学者提出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毛红等[7]提出在处理中医典籍文献中的文化因素时,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保留其文化内涵与特色。持赞成观点的还有蒋学军[17],他认为中医典籍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孙致礼[18]认为“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无论是喜欢异化的还是喜欢归化的,往往都两者并用,只不过轻重程度不一样罢了”。笔者认为,在中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其所依从的是不同的主体。严格讲,作为翻译者,尊重原作者的主旨和服务好读者的需求都很重要,不能厚此薄彼。归化翻译既不能成为作者的简单“画师”和“传声筒”而不顾读者,也不能为迎合读者而随意篡改作者或作品原意。同样,异化翻译的守则是靠近读者,翻译者要以读者为“上帝”,力求在不同的作者文化和读者文化交流中找到最切实的文化交流载体,当好“中介”,将原作者最真实的本义告知读者,但决不能以此替彼。
4 结语
中医既具科学性,又融哲学、文化和医学于一体。作为科技翻译和文化翻译的结合体,中医翻译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英译不仅涉及语言而且还涉及文化因素,因此,应从跨文化角度来处理中医英译。对于西方读者和学习者来说,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而对于翻译者来说,应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播。采用异化[以直译(加注)、音译(加注)为代表],与归化(以意译和词素造词法为代表),并举并重之双主体策略是一种科学而独特的中医英译法。这是因为中国中医学荟萃了医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两化”翻译策略的应用要本着敬畏科学的态度,要忠实和捍卫中医学的“本色”,其中也包括对原作者科学思想的敬重,而不是仅凭译者的臆想去篡改。同样,服务读者是翻译策略应用至上的法则,突破学科和文化的阻隔,尽量贴近并满足读者的诉求,乃是“两化”翻译策略要坚守的另一原则。总之,在传递中医知识的同时,力求从医学、哲学、科技等方面对中医进行客观审视,从而有效推进中医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1]王瑜明. 中医术语怎么翻译, 外国人才明白[N]. 新民晚报,2008-08-15(A05).
[2]刘燕波, 黄莺. 文化语境下的中医翻译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1(6): 11-13.
[3]李永安. 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5(2): 70-71.
[4]郑玲, 姜德友. 中医英语翻译的文化障碍及诠释学解读[J].中医教育, 2011, 30(4): 21-24.
[5]游越. 文化多样性视域下中医翻译的语言障碍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11): 287 7-2879.
[6]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隐身: 一部翻译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7]毛红, 赵震红. 从异化与归化看中医文化因素的翻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1): 76-78.
[8]池玫. 论归化与异化在中医英译中的应用[J]. 龙岩学院学报, 2009, 27(4): 70-73, 94.
[9]郭先英. 浅谈归化和异化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选择原则[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16(4): 334-336.
[10] 刘玲, 陈雨, 王煜, 等. 中医英译中“归化法”与“异化法”译本共存的必要性[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6(4): 437-440.
[11] 苑焕. 从文化视角看中医翻译[D]. 济南: 山东大学, 2008:iii-iv, 1-49.
[12] 李照国, 朱忠宝.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 47-50.
[13] 李照国. 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41-234.
[14] 李照国. 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 2008(4): 63-70.
[15] 谭卫国.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3年春季号), 2013(9): 123-128.
[16] 李照国. 黄帝内经·灵枢(英译)[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12-24.
[17] 蒋学军.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 23(1): 34-38.
[18] 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2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6.
(本文编辑:吴健敏)
H315.9
B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15.12.020
2015-03-30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3N231)。
尹宜宜(1981-),女,浙江温州人,副教授,硕士。
王丹,副教授,Email:wd@wzm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