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诉求及其实现路径

2015-03-17胡雪萍

城市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排放量目标生态

胡雪萍,李 静



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诉求及其实现路径

胡雪萍,李 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 430073)

从经济上考量生态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经济行为合理三大目标诉求,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偏差,需要在目标诉求与现实偏差之间寻找合适的调正路径。面对目标诉求与经济现实的偏差,应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城市的支撑,把推动经济结构合理化作为生态城市的内核,坚持市场化主导作为生态城市的运作模式,倡导消费转型作为生态城市的标尺,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生态城市的保障,从而确保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生态城市;目标诉求;调正偏差

生态城市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低碳要求,而且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中,以确保生态城市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更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相融合的城市。这显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工程技术元素,也要考虑现实经济元素。在现实中,对经济元素的考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生态城市发展目标能否最终得到实现的基础。

一、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诉求

生态城市的发展,在经济上主要体现三大目标诉求: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低碳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其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核心主体是人,都要突出以人为本,绿色、低碳、集约、高效,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身心健康,生活愉悦,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得到保证,宜居宜业。因此要围绕人来做规划,使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需要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诉求。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发展注重以人为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零增长”和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零增长。[1]通过建设生态城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城市低碳化、生态化,达到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具体到碳排放这一指标,发展生态城市,必须了解碳的来源,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实现碳排放减排目标,从而使城市低碳化。二氧化碳中碳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泥等,尤其是煤炭和石油,占据相当大比重。有报告显示,2012年煤炭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3%,石油占33%。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而且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这使得煤炭的消耗量很大。大量的使用这些资源不仅造成资源短缺,还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近20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中,以人为本,坚持“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方式,减少碳排放,节约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当务之需的二合一目标。

(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着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相统一性。这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经济高效性、循环性及和谐性。在现实中,要使得自然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经济产出多,物质资源利用效率高,物质与能源能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破坏。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提出要优先考虑人们的基本经济需要,二是应在环境容量限度内进行发展,不损害后代人的经济发展能力。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它不是指个体的人,也不仅指当代的人,而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综合体,要兼顾代内与代际间关系,不能以当代人需求的满足来损害后代人的需要,必须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设计、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只有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生态的要求,体现投入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污染减量化原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体现经济行为合理的目标

经济行为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消费是四环节之一,且为最终环节,它会对生产环节形成倒逼机制。经济行为的合理可以通过消费行为的合理来体现,消费行为的合理又可以通过人的衣、食、住、行来检验。

生态城市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行为的合理目标,可以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上加以强化低碳化、环保化消费行为。也就是城市消费要符合低碳消费、减少污染的原则,通过消费转型促进人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改善,在构建生态城市中实现经济行为和人的行为的合理目标。

二、生态城市发展的现实困境

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行为合理的三大目标诉求,但经济现实与目标诉求存在较大偏差,有着不可忽视的具体困境。

(一)以人为本目标出现偏差

以人为本目标的偏差反映在人的主体地位实现存在障碍。总体目标是要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生态城市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在城镇化的实际推进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并未真正进入城市,与城市的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一些地方强征农民土地,强迫农民“上楼”的现象也屡屡出现,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城镇化的总体目标相去甚远,也使得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出现偏差。

(二)可持续发展出现偏差

可持续发展出现偏差,首先表现为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可持续问题,进而影响到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不可持续的偏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二是经济利益不协调,经济内部的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相协调,导致不合理经济外部化;三是经济资源使用不科学,特别是对土地的利用缺乏规划性,导致经济资源利用不可持续。

1. 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高耗能产品所带来的利益空间使得高耗能产业增长迅速,也使得重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形成以高耗能为主的产业结构。典型的如化工、电力、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但也影响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短期利益导致的外部不经济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和动力,无可厚非。但企业一味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长远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对一些利润高而可能导致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不加以节制,不投入成本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就难免产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威胁和破坏,形成不合理经济行为外部化,与生态城市的目标严重相悖,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资源利用的非科学规划

经济资源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的非科学规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设计绿地空间面积偏小。长期以来,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政府对出售土地的依赖性增强,造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用耕地的不断减少。在城市建设上,城市的绿地空间面积的发展速度又远远跟不上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城市设计绿地空间受到挤压,城市的宜居度降低,影响到低碳生态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2013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平方米,与世界上绝大部分宜居城市40-70平米左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距甚大。二是城市设计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上,生态紧凑型的城市规划理念还未充分体现出来,在城市规划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宽松型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增大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增大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使得城市的土地资源使用浪费,导致经济资源利用不可持续。

(三)经济行为出现偏差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生态城市发展的经济行为出现偏差,最直观的反映为消费行为出现偏差,具体反映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行为不合理。这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不仅会加大碳的排放量,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加大资源的过度使用,是生产生为偏差的终极体现,同时也会影响到生产行为的合理性,与生态城市的目标诉求相悖。

1. 衣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碳排放量比较高的产业。服装面料里的尼龙、塑料是利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且是碳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一件衣服的生产从头到尾都在排放碳。英国剑桥大学经研究,一件250克的纯棉T恤,从最初原材料的供给到最后的处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公斤。此外,现代社会服装潮流变换太快,服装使用周期变短,进一步扩大了服装垃圾中的碳排放量。

2. 食

在粮食作物的种植过程中,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秸秆均会影响碳排放,其中农用柴油碳排放最高。[2]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氮肥的国家,这会进一步加大碳排放。[3]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需求的扩大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发展,由食物所引申的产业链,从粮食作物的传统种植,到工厂的加工、包装,最后经过家庭烹饪转为餐桌上的熟食,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碳排放。在食物的加工、包装过程中,包装材料的非环保性,机器设备的低效性均加大了碳排放量。而在烹饪食物过程中,在中国,仍有5亿人口使用固体燃料做饭取暖,这一行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空气污染。

3.住

对住房的需求是人的物质需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住房需求的扩大,必然会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是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据统计,建筑业的能耗占人类所有能源消耗的40%,建筑物的材料使用、维护更新与拆除都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建筑行业占碳排放总量的32%,其造成高碳排放量的原因在于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一次性能源的消耗以及背后支撑产业的不环保。如水泥产业是我国继电力、钢铁之后的第三大用煤大户,其矿产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4. 行

行主要反映在交通工具的使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私家车,这无形中增加了碳的排放。目前,我国私家车保有量达8 507万辆,且仍在以年均1 400多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一辆小汽车假如一天行驶200公里,每100公里平均大约消耗汽油10升(均值),一天约排放40kg的碳。有统计显示,在碳排放总量中,交通占比高达27%。

在人的消费行为中,人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影响碳的排放。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部分消费者的消费由节俭型转向奢侈型,而每一种高档奢侈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都远比普通商品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排放出更多的碳。奢侈消费主要是满足一种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造成碳排放的增加。

三、调正现实偏差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

面对目标诉求与经济现实的偏差,需要寻找合适的可供选择的实现路径,来摆脱困境,调正方向,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行为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城市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低碳生态经济的核心与动力,应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城市的支撑。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转变。我国目前产业仍以煤炭、石油为主要能源支撑。能源使用结构中,煤炭占68.5%,石油占比17.7%,水能占7.1%,天然气占4.7%,核能占0.8%,其他占1.2%。这些能源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就我国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条件,短期内还不可能放弃煤炭使用,但可以借助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煤炭的能耗量,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合理转变速度。

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低碳技术开发运用,促进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比中国高10%。因此,亟需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科技人才,鼓励支持科技运用。新能源的开发、建筑材料等产业的低碳化均需要技术支持。通过创新低碳技术,支撑产业低碳化,可以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方面着力,建成一条高科技的低碳产业经济链条,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水能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比重。通过创新开发生物能和核能,推广如碳捕捉、封存技术等低碳或无碳技术,可以提高能源使用率,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二)把推动经济结构合理化作为生态城市的内核

经济结构合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核心基础。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产业格局依次为第二、三、一产业,而第二产业大多为资源消耗多、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如制造业、电力、煤气、建筑业等。因此,有必要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转型,关键是要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转型:一是促进产业比重合理转型,通过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比例,增大第三产业的比例,如在产业结构中增加旅游业、金融业等的比重;二是促进产业型态合理转型,把产业型态从资源密集型调整到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使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产业退出市场或难以进入市场,从而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通过促进经济结构合理转型,促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从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看,仍然是一种粗放式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能效,重城市规模扩张,忽视城市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将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式、低碳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集约高效利用能源,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土地使用,积极构建紧凑型的城市发展空间。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是确保经济结构合理和城市发展和谐的重要环节,应加以高度重视。一是重视城市绿化区质与量的设计。不仅合理规划城建用地与绿化用地的比例,增加人均绿地面积,而且注重绿化区质量,不同植物和不同类型的绿化区的碳汇能力不一样,应该选择碳汇能力强的植物和绿化区类型,避免为了美观而选择碳汇能力弱的植物和类型。二是重视城市土地使用密度的设计。根据格莱泽和卡恩的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的郊区少的结论,应严格规划土地,增大土地使用密度,提高集约规模效应,形成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有效降低碳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地利用土地。[4]

(三)坚持市场化主导作为生态城市的运作模式

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原则,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求在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1. 建立碳交易市场

建立碳交易市场,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降低节能减排成本,促进低碳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市场竞争,扩大资金融资渠道,为低碳企业提供有力的市场资金支持。完善能源价格政策、环保收费政策,按照市场原则,对煤炭、石油等碳排放量高的产业提高供应价格,建立等价交换的碳交易市场。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贡献者和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予补偿,使生态损害和环境破坏的行为减少到最小。完善相关碳污染的行政法规,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严格限制碳排放量大的企业进入市场。积极引进低碳产业,鼓励推广环保惠民的太阳能、清洁煤灶等低碳项目,对于提供低碳产品项目的行业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3. 严守碳排放量红线

在控制碳排放中,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管理作用。根据城镇化的目标和减排承诺,确定出全国总的碳排放量,规定碳排放红线,在全国碳排放总量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潜力,设置地方碳排放红线。多措并举严守碳排放量红线,使城市中的碳排放尽量减少。

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的引导作用与管理作用同等重要。政府的采购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引导,在政府采购中注重购买低碳环保的产品,不仅是对低碳产业的支持,而且也是对低碳消费引导。政府加大对低碳生态的宣传,可以有效地引领低碳生态风潮。

(四)倡导消费转型作为生态城市的标尺

倡导消费转型,在于推动消费行为合理化。消费行为合理化是经济行为合理化的一种表现,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经济标尺。消费转型首先要倡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不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自觉承担起推进低碳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消费转型的重心在于从人的衣、食、住、行方面着力。在衣着消费上,倡导更多选择生态服饰,不要一味追求高档、华贵,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在食物消费上,倡导消费绿色食品,采取健康、生态的饮食方式,避免食用珍稀动植物,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在住房消费上,倡导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建筑材料的污染辐射,在住宅装修、室内布置方面采用绿色建材,淘汰含有化学毒素的人工涂料、人造墙纸等。在出行上,倡导绿色出行,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常规公共汽车、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自行车,其碳排放强度不同,要调动人们使用环保交通工具的积极性,尽量选择节能型和无公害的绿色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采用清洁环保、利用可再生的交通能源,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大天然气充气点和自行车租赁点的密度,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提高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尺。

(五)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生态城市的保障

制度建设是生态城市的保障。这些制度包括经济、产业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开发、创新制度,资源、环保制度等方面。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协同管理的经济制度;推行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环保、低能耗产业的产业制度;运用财税制度,合理使用相关资源性收入和生态补偿资金,加大对禁止开发区域的支持;通过征收碳税和环保税,降低低碳环保产业的税率,促进企业低碳化。[6]构建服务于低碳产业的金融体系,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促进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低碳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推广运用低碳创新技术,用科技产业支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相关资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增强执法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经济社会制度,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得到保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经济行为合理的理想目标。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 2009: 79-88.

[2] 姚延婷, 陈万明.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2): 48-51.

[3] 漆雁斌, 陈卫洪. 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 农村经济, 2010(2): 19-23.

[4] Edward L. Glaesera, Matthew E. Kahnb. The Greenness of Cities: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Urbon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3): 9-31.

[5] 李振宇. 低碳城市交通模式与发展策略[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1(2): 105-111.

[6] 楼继伟.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N]. 人民日报, 2013-12-16(07)

(责任编校:彭 萍)

Goal of Ecological Town Development and Road Choice of Realization

HU Xue-ping, LI Jing

(School of Economy Studies, Central South Finance & Law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In view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wn advance it should put the people first, sustainable progress and reasonable economic action. However, in the course of doing that there always produced deviations. It is needed to adjust the correct way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s and requirements. It should stress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the town being forward, the reasonable economic structure should be the core of ecologic town, taking the market way as the leading factor, to encourage the consumption transformation, to strengthen the reasonable system and to guarantee the ecologic goal being come true.

ecologic town; goal demand; adjusting the deviation

F 29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1.001

2096-059X (2015)01–0001–05

2014-12-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065)

胡雪萍(1965-),女,江西铜鼓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排放量目标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生态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