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和陶渊明自由观比较

2015-03-17艾晶晶

关键词:陶渊明庄子境界

艾晶晶

(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6)

庄子和陶渊明自由观比较

艾晶晶

(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6)

庄子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而陶渊明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是把庄子的自由思想“人间化”,从而使庄子的自由境界不再是触不可及的。庄子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社会理想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摒弃,表现出积极地批判精神。

超越;崇尚自然;相对自由;绝对自由

先秦时期的庄子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现实生活都是逃避的,从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但他们的观点又不一样。这种不同在于:庄子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中感受到的是社会矛盾,所以庄子逃避的是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无功、无名、无己”是其追求的目标。庄子的这种精神自由一般人很难达到,他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而陶渊明所逃避的主要是官场,他认为官场太拘束,是对人精神心灵的束缚,官场有很多规矩和束缚,认为官场很压抑。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隐士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陶渊明追求的自由是相对自由,是一种回归到田园中追求的自由,他追求的是随意、随心的社会。所以他认为官场是牢笼,因此在他回到田园生活中时,仍是以文人的姿态回归的。

一 庄子的绝对自由

从春秋到战国中叶时期,各种思想争鸣更加激烈,社会矛盾也日益剧烈,应运而生的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庄子的思想就是代表之一。庄子的学说中心是归根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人将二者并称为“老庄”,把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

“天道无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道法自然,这是先秦道家及汉唐以来的道教共同宗奉的中心理念,是整个道家、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1]在此,庄子思想突出的重点是自然无为的本性,强调的是必须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办事,正如王弼所言:“道不违自然,方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不难看出,庄子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内容。

具体表现在:

1.庄子认为,“道”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即“道”的存在与运行是圆满和谐的整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有序地运动着,他们都有内在的法则约束着,而这些法则和秩序均来自于“道”。他在《齐物论》中提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认为,“道”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是浑然一体的。“道”始终保持着虚静的姿态,它既是万物之源,又超然于物外。他主张要消除一切对立的矛盾,消除一切事物的界限,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即主体要抛弃自我,通过“我”来“忘我”。人如果能心境明清,就能体悟出绝对的“道”,就能超越功利达到“相忘”的生活境界。庄子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即是如此。如果说老子的“道”体现在社会人生上,流露出一种冷漠感,那么庄子的“道”体现在社会人生上,表现出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3]所以说,庄子的“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但这种观点,却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的。

2.他主张“无为”。“无为”是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无为”。天之“无为”而四时能行,地之“无为”而万物能生,所以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着朴素的辩证法关系,而人的“无为”可以使得恬淡真性,造化万物,尽在其中。庄子主要是指在人生境界中追求自由,他愿意放弃一切的念想,但同时他又是矛盾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特别是极力地否定现实生活,他认为要管理好国家,就必须“无为”,这样才使得天下都归其本心。庄子追求的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

3.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世界的本原是无,而符合“道”的原则就是无。庄子在《刻意》中指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

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他认为,圣人的生活是美的,因为他们只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遵循无为之道做事,天下就可以大治了。庄子的“无为而治”,在政治方面,主要指的是反对所有的礼仪法度,通过磨砺自己的心志,丢掉一切的文化等方式,达到治天下的目的。

4.就庄子的文章而言,可以用变化多端四个字来形容他的文笔。例如《逍遥游》一篇,文章就具有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全文,可以看出,庄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文中出现了多种新鲜的事物。汪洋恣肆的文笔,气势豪放、潇洒自如,运用鲲鹏、学鸠、朝菌、蟪蛄、大椿、斥鷃等意象,旨在告诉后人,世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灵性,珍惜个体的生命,不要超越自身的本性和所属的客观环境条件,要维护淳朴的自然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主观修养的提高,放弃功名利禄,最终获得真正的逍遥自在,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庄子继承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提出的思想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回避问题却采取消极的方式,当老子提出人要回到自然中去时,庄子却提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有其自然性,他指出“齐万物,等生死,无是非”的思想,这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各种事物,以一种大智若愚的超脱境界,告诉人们如何完全获得解脱的过程。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了人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个“类”,在庄子看来,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人就是要活得自由自在,逍遥自在,而这个核心就是追求自由。庄子讲的“自由”,是“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指人的身体内心的自由,即“逍遥游”。所谓“逍遥游”的意思,主要是指不受任何客观事物的约束与限制,讲求的是顺应自然的本性、淡泊名利,最终达到的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是讲,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时时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与引诱,要想达到自在乐观的态度,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就必须放下这些世俗的枷锁。此外,庄子在《逍遥游》中,又刻画出一个长久影响中国的意象,即“鲲鹏”。我们知道鲲鹏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它是庄子想象出来的一个物象,但在庄子的描述中,鲲鹏是极其不自由的,作者只是想通过鲲鹏这个形象,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放下功利,只有舍得放弃,才能得到自己想追求的事物。

中国的儒家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三个境界,达到了永垂不朽,流芳千古的影响,即“立德、立功、立言”;而道家则提出要放弃这些才能自由,即要“无功、无名、无己”,即要放弃功名利禄来达到自由。从《逍遥游》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不受约束、安闲自在的精神世界。但是这种悠然自得的美好世界,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所以,人要活的轻松自如、优哉游哉,就需要“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惊”。即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获得自由,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认识观,不要为外物所误,即《逍遥游》是一种完全绝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是从老子那里得到的,他提倡的是与“自然”有关的启示,由此来反对实际的人生,觉得人类的一切碌碌追求,都是以牺牲人的天性为代价的,完全与“自然”的本性背道而驰。庄子又嘲笑儒家的“圣贤”和“仁义”等观点,将“真人”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将生死、寿夭、善恶、是非、贫富、荣辱、穷达等世俗问题置之度外,达到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境界。道家的这种人生态度被人称为“出世”或虚无主义,与儒家的“入世”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人生总是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因此,千百年来,传统士大夫多出入进退在儒、道之间,达则以儒家“兼济天下”,穷则以道家“独善其身”,由此可知道家在中国影响之深远。

二 陶渊明的相对自由

在玄言诗的影响下,中国诗歌逐渐扩大,出现了新的领域,即开始表达一种田园情趣,开始在人的精神自由中探索其中的乐趣。在东晋时期,出现了诗人陶渊明,他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田园诗写得浑然天成,是对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净化与洗涤。此时的“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由于作者自觉地回避社会压力,所以他追求的是自足的生活。

清贫的陶渊明,由于天性“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不堪忍受仕宦生涯,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为借口,而解印去职。解印去职这一事件,让他彻底认识到这些拘泥不变的世俗生活与自己所推崇的自然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欣欣然赋“归去来”。在归返田园之后,他找到了可以逾越不同人生境界的乐趣——以躬自耕读为乐,闲暇中“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适,悠然冥合于玄远之境。[4]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超脱政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可见他并没有完全地断绝对世事的关心与遗忘,如:“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等诗句。虽然他的诗读起来较为平淡,但在这平淡之后却掩藏着激烈的政治态度。所以说,陶渊明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1.魏晋玄学影响下继承老庄思想。

玄学中“得意忘言”的方法对陶渊明的影响较深远。例如在《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说明了他就是用这种“会意”的方法探索着人生的理想,希望从混沌且苦难的现实世界中超脱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中去,同时他又是一位魏晋玄士。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渊明似庄兼似道”,朱自清先生说:“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5]刘大杰认为:“陶渊明是魏晋思想的净化者,他的哲学文艺以及他的人生观,都是浪漫的自然主义的最高表现。他爱慕老庄那种清净逍遥的境界,而不与那些颓废荒唐的清谈名士同流;他有佛家的空观与慈爱,而不沾染一点下流的迷信色彩。”[6]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但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东晋的玄言诗又是有区别的。不同的是,玄言诗主要追求的是远离现实

生活,重点对老庄哲学及佛教的教义等方面梳理归纳;而陶诗却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是陶渊明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与总结,而不单单是对玄学的解释与图解。

2.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的思想源自于老子,即“道法自然”。在《庄子·应帝王》中,庄子也提到了“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可以看出,老庄都是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然而,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他提出“质性自然”,在《形影神序》中,提出“神辩自然以释之”。显而易见,陶渊明在继承老庄思想中,也认可了自然的价值:自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陶渊明生活与创作的最高标准。在最初的田园生活中,他深深地感受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耕作,这些都使他与农民融洽相处,亲密无间,但同时也使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思想感情:陶渊明通过劳动认识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事实上他虽然多年亲力耕作,却不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这就促进他进一步思索自己所探寻的人生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碰壁的原因,并把它和社会人事联系起来考虑,从而产生桃花源的理想。这是一个农民通过躬耕就可以获得温饱问题的平等社会,虽然只是一个乌托邦,但它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反映。

陶渊明坚持用自然的准则去看待现实世界,结果却看到现实世界的丑陋与虚假是无处不在的。他提出只有回到本真的自然中,回到纯朴的田园生活中,才能与道德沦丧的世俗社会相抗衡。因此,返回自然是其总的思想倾向,他坚持“抱朴含真”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才能达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返回自然,是以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表达对世俗社会和礼仪法度的厌恶与遗弃。尽管陶渊明采取的是一种悲观的逃避方法,却隐藏着抵抗病态社会、不与统治者随波逐流的积极意义。陶渊明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以一种恬淡的心情,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才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

3.平淡的田园诗风。

陶渊明的诗篇,风格上是以平淡为主的,这里的平淡是源于去除杂质之后所留下的更纯、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而语言方面,表现为简约精妙,陶诗语言就是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包藏着他内在炙热的情感。他的《归园田居》作品中,就展现了一个与世道纷乱的黑暗官场迥然不同的新世界。梁启超说过:“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惨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7]陶渊明挣脱了对黑暗官场厌恶的精神枷锁限制,将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安宁怡人的田园风光中,他的田园生活达到了另一番人人憧憬的宁静致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是一位出名的隐士,因为他特别喜爱菊花,所以咏菊就成了他诗歌作品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菊花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的替身。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一句中,这里的菊和南山都是自然存在的景物,但是又不是纯自然的,因为它与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悠然之情。而这情的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指陶渊明处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中激起地对于“世外桃源”情感的反映。日本作家夏木漱石《草枕》说:“仅此两句,便表现了忘却俗世一切心酸痛苦的境界。写此诗的心情,既不是因为篱笆对面邻女的窥视,也不是由于南山亲友获得了俸职。这完全是一种超然的,涤荡利害得失之污浊的旷怡心灵。”[8]在《饮酒》一诗中,诗人将怡然自得的情与静谧优雅的景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手法,更加突出了文章“此中有真意”的主旨。诗人在看到日夕与飞鸟时,主观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契合,以便悟出人生的真谛。纵观整首诗,作者的人生追求,是在无形中流露出来的,一种看似无意的表达方式,却字字凝练,简洁有力,潜移默化中追求着完全忘我的境界,传达的却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 综述

总之,庄子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世界,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而陶渊明把庄子的自由思想“人间化”,从而使庄子的自由境界不再是触不可及的。在陶渊明看来,他的归隐田园是对黑暗政治社会的摆脱,是对个人生命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对自然深深情感的表达,是与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息息相关的。他认为只有挣脱官场的束缚,摒弃功名利禄,才能走向新的自由境界。他领略着自然之真,体验着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中领略生命以外的心灵慰藉。他归隐田园以后的生活行径,大大超出了功利性的范畴,他享受着在大自然中追寻田园生活的淡泊心境与知足常乐的心理调适。

因此,通过比较得出,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提倡的是从远古时代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理想社会,从大自然物我两忘的空间中,找寻幽静、庄严、静穆的原生态庄园。他摒弃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世道纷乱的丑陋现实,坚持认为只有最原始的故国山川才是追寻的最终目标,因为它们最质朴、最真实、最自然,可以福荫百代。但是他的这种方法是可笑的,是不能实现的。

虽然陶渊明在世俗功名的取舍与精神索求的追求方面,也十分向往远古时期的自然安宁、和谐质朴的生活方式,但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图景却明显不同于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例如《桃花源记》中就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理想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的心态外露,独树一帜的风格是诗人在庄子思想的启迪下创造的。他内心渴求的这个远离仕途的神仙境界,隐喻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交织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索求。

桃花源明显与庄子的思想有着渊源联系:在社会性质方面,属于没有阶级的社会;在政治方面,没有君权、没有法律,没有道德规范的束缚;在经济方面,没有剥削压迫;在思想形态方面,没有智慧的较量;在生产方式方面,这个理想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要劳动,热爱生活,共同享受桃花源中的质朴纯真。然而,陶渊明毕竟是东晋的陶渊明。他虽继承老庄思想,崇敬伏羲、神农生活的时代,但是他还是摈弃了庄子自由观中的过分追求原始的物质生活方面。所以说,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总之,庄子与陶渊明所建构的社会理想,都属于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增补。他们崇尚自由的追求,也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心灵寄托。因为,这种社会理想与现实世界是不相容的,它不适应于充满矛盾斗争的现实生活中。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对其所处时代中社会现状的揭示与否定,表现出的积极批驳精神。

[1]陈昌文.宗教·哲学·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2]老子.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3]高起学.道家哲学与古代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王澍.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6.

[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4:202.

[7]刘中文.心灵的感召,真诚的攀仰——梁启超、林语堂、朱光潜论陶渊明之人生[J].学术交流,2010,201(12): 161.

[8]魏耕原.陶渊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The Comparison of Chuang-tzu and TaoYuanming's Theory of Freedom

Ai Jingj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Kashi Teacher's College,Kashi,Xinjiang 844006,China)

The free state of Chuang-tzu is an absolute freedom which is a kind of ideal world,while the realm of freedom of Tao Yuanming is a kind of relative freedom.The social ideal of Chuang-tzu and Tao Yuanming's is just a utopian world,which is misfit to the real world.These ideals reflected the fact that they wanted to reject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it showed a positive critical spirit.

beyond;advocate natural;relative freedom;absolute freedom

I206.2

A

1672-6758(2015)04-0105-3

(责任编辑:宋瑞斌)

艾晶晶,在读硕士,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文艺学专业2012级。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陶渊明庄子境界
你好,陶渊明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