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2015-03-17蔡晓燕
蔡晓燕
(宿迁学院 外语系,江苏 宿迁 223800)
从语用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
蔡晓燕
(宿迁学院 外语系,江苏 宿迁 223800)
隐喻是钱钟书的作品《围城》中修辞的一大亮色,很多学者从关联理论或认知学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从语用的视角进行分析同样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世界,文章同时提出基于语用视角来构建新的翻译模式,为翻译理论、实践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研究模式。
语用充实;隐喻;翻译;《围城》;语言信息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认知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出现大量的隐喻,尽管英语和汉语的隐喻取象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点。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名著的翻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小说《围城》中就使用了大量隐喻的修辞艺术,此书的英译本也非常的精彩。之前不少学者从关联理论或认知学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本文将使用语用充实的理论,通过对比原著和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实例,重点探究译者如何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补缺原语信息空点或断点,达到准确、贴切的翻译效果的。
一、语用充实
语用充实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个词汇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充实分为语用扩充或语用收缩,语用收缩指交际中某一词语的编码意义在具体语境中所指范围或含义的缩小。某一词语或结构可能有很多种含义,且有的词语所承载的信息可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或含糊性。听话人必须根据语境对话语进行加工才能获得最合适的含义。这个过程被称为语用收缩。语用扩充就是原型意义或常规意义的语用弱化,延伸[1]。在言语交际中,某一词语传递的信息通常不是其字面意义,也不仅是结构的组合意义,而是表达比字面意义更广泛的意义。也就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时可能选择了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延伸意义。近似、夸张、隐喻延伸和类别延伸是语用扩充的四个主要类别。语用充实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下,听者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结合自己的百科信息和推理等手段,借以最佳关联理论,遵循最省力的路径,获取目的语的最佳含义。如:
例1 :a.他递给她一把刀,她开始切口。 b.约翰扔了玻璃杯,它碎了。 c.这辆汽车太贵了。 d.我已经吃过早餐了。
例1语用充实后对应的例子:
例2:a.他递给她一把刀。 (一两秒之后) 她开始切口 (用这把刀)。 b.约翰扔了玻璃杯.(一霎那) 那杯子碎了 (作为约翰扔杯子的结果)。 c.这辆汽车太贵了 (对我而言)。 d.我吃过早餐了 (今天)。
上述的例子中,例1(a) 的命题在例2(a)中被充实了,是时间和工具的充实。例2(b)是时间和因果关系内涵的充实。在例1(c)中,“太贵了”这个形容词暗示话语提到的明确的实体和发言人认为不明确的实体之间有含蓄的比较,明确的实体指的是“这辆车”,不明确的实体指的是“我”,因此,例1(c)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这辆车对我来说太贵了。例1(d)中,现在完成时态表明过去发生并且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影响或结果。所以,“我吃过早餐了”不可能说的是昨天或明天。只可能是今天。所以例2(d)中做出那样的语用充实。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社会和文化习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的理解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能局限于它的字面意义。例如,假设例1(c)这个句子是一个公司代表考虑为其领导买宝马的时候说出的话。在这种特定语境中,这句话应该被充实为“这辆车对我们公司而言太贵了”。
二、 语用充实与翻译
语用学和翻译的联系十分密切,原因是语用学强调要正确的理解(或推导)交际信息。这对翻译有极大的启示。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日渐使用语用翻译或语用等效的关键术语。
冉永平认为翻译的信息处理具有互动性,它涉及作者、译者、读者等之间的多边关系。而且涉及信息处理的语境因素也是动态的、多变的。因此,翻译中,不论意义的生成还是语码的转换都是动态的。意义不只是原语作者单方面生成的,也不是单纯的词义或译者理解的意义。它受到交际中多向语境关系的制约。这体现了翻译的语用特征。
如:例3:a:这栋房子的装潢怎么样? b:还行吧。
例4:a:她是我们学校的校花。 b:就那样啊。
在例3中b对a的回答“还行吧”,这句回答末尾的标记语“吧”隐含了语用语言信息 , 含蓄表达了说话人不确定性的判断。在英译时如果直译成“it is ok”,就违背了原语的语用语言信息。在例4中b的回答“啊”,隐含了说话人的不置可否的态度。像例3、例4这种情况是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难以回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而且类似例3、例4这样的汉语应答是十分常见的,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特别注意理解原语的目的的含义,然后考虑选择合适的译语形式把隐含的言外之意表达出来。
再如:
例5:“ 三爷爷,快回来吧。”
例6:“二爷万岁!万万岁!”
例5中的“三爷爷”是汉语中常见的人际关系的称谓语,而英语中称呼系统不带数词,非常简单。例6中的“二爷万岁!万万岁”这样的问候语体现了汉语社交关系中的权势关系的语用因素。但英语中却没有如此凸显的社交语用问题。这势必成为翻译中信息理解和语码转换难以回避的问题,这样的现象说明不同的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形式空缺或信息空缺。这种情况需要译者结合语境进行信息补缺,在选择合适形式译语的同时,有时还需要使用脚注、后注或者采用意译的形式直接表达交际信息[2]。
语用翻译观主要强调对原语信息的语境补缺和译语的语用充实。冉永平认为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就是结合语境对信息空缺现象进行信息充实、调整与顺应,去填补信息“断点”和空缺。使原语作者、译者和读者对相关信息达成共同认知。下面将从语用语言信息充实和社交语用信息充实这两方面去分析一下《围城》中的隐喻翻译。
三、用语用充实的观点分析《围城》中隐喻的翻译
钱钟书是学者型讽刺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围城》意在挖掘“人”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性。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博学的睿智者模样,俯视芸芸众生,以学贯中西的语言文化知识,略显堆砌的大容量的知识性比喻,展览着人性的不同方面。这些隐喻包含了当时的语言社会环境和语言风俗,不但要求译者具备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求具有民俗语言的文化积累。1979年美国印地安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个英译本《围城》,且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因为译者是美国作家珍妮·凯利和美籍华人作家茅国权。该译本在翻译界取得了轰动效果,尤其是隐喻翻译是英译本的的一大特色,下面举几个例子从语用语言信息充实和社交语言信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隐喻翻译。
1.语用语言信息充实
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理认知基础,不同民族在生存和进化中会有相似的体验和认知,也会有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会存在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直译是译者最常采用的方法。
例7: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3]。
《围城》第三章里的句子中的“熟食铺子”,在汉语文化语境中,会让人联想到颜色暖热的肉,此处译者直译为“charcuterie”[4]。 “charcuterie”在英文中有“熟食店”或“猪肉店”的意思,信息稍微有点松散。译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补充信息“a shop selling cooked meats”,这样信息立刻就明朗了。所以英译本的读者照样看到了一个着装不检点、放浪形骸的鲍小姐形象。“真理”这个隐喻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体验是相同的。所以也直译为“truth”。但是不论在汉语的文化中还是在英语的文化中,“鲍小姐”和“真理”之间没有相似性。所以,原文和译文都需要对“真理”这个概念进行充实,补充“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样读者就立刻明白了 ,而且同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3]。
整体来说。语用语言翻译观和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观”相似。强调在翻译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原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然后用最合适的译语将它再现出来。也就是译语和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2.社交语用信息充实
社交语用信息涉及交际中语言形式的跨文化特征。跨文化涉及不同的文化习俗、社交规约和对不同文化意蕴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语用冲突。《围城》中有很多的隐喻负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包括神话传说、文化典故、历史事件等,翻译这样的隐喻就十分的有难度。
例8: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全成了酸醋[3]。 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4].
例 9:董斜川道:“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悲欢离合,大有可观。”[3]
例8中的“醋”是隐喻辛楣的嫉妒心理。醋意代表嫉妒,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象。西方人并不了解这一文化意象。所以这两者的语言形式之间存在“信息空缺”。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以语境为基础进行信息补缺。要选择恰当的译语形式。所以例8中,作者翻译的时候补充了“jealousy”这一信息空缺。当西方读者读这一句时,通过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推导,也不难明白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例9中的“马前泼水”和“破镜重圆”都是中国的文化典故。“马前泼水”讲的是汉朝的书生朱买臣年轻时十分贫穷,其妻崔氏嫌弃,与之离婚,后朱买臣当上太守,崔氏跪在马前要求复婚,朱买臣就在马前泼一桶水对崔氏说你要是能把这桶水收回来我们就复婚。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例9中,译者采取了异化策略对“马前泼水”和“破镜重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进行了直译。由于中西方文化认知缺省,西方读者读到这儿的时候会迷惑不解。所以译者采取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含有文化意蕴的隐喻。
四、结语
文章从语用充实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了名著《围城》中的隐喻翻译。主要强调译者要正确理解原语信息的目的含义,发现原语的信息空缺,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充实。使原语和译语之间实现功能对等。从语用视角构建翻译模式为翻译理论、实践和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研究模式。
[1] 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43~349.
[2] 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外国语,2006 ,(6):58~65.
[3] 钱钟书.围城[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3~123.
[4] Ch’ien Chung-shu.Fortress Beseiged [ M ].Translated by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 Mao.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05~183.
2095-4654(2015)01-0088-03
2014-09-13
H3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