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探析

2015-03-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柏木

祝 庆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探析

祝 庆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肠题凑”墓简单来说就是指“比普通的木椁墓的规格高的特殊形式的木椁墓”。 本文以汉代社会为背景来研究“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从政治、经济、风俗、灵魂观等多个方面对“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黄肠题凑”葬制演变的过程和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黄肠题凑;汉代;葬制;灵魂观

一、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基本情况

(一)何为“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黄肠题凑”葬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 “梓宫”一词出现于汉代文献中,《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以梓木为之,亲身之棺也,为天子之制,故亦称梓宫。”[1](卷68P2948)应邵注《风俗通义》“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宫者,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2]简单来说“梓宫”就是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供皇帝和皇后殓尸的葬具。 “黄肠题凑”是“黄肠题凑”葬制中最典型的特色,那么何为“黄肠题凑”?《汉书·霍光传》中苏林释黄肠题凑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1](卷68P2949)简而言之“黄肠题凑”就是汉代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的矩形框架结构。“黄肠”即柏木黄心,指脱皮的木质部分,因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必须用黄心柏木构成,否则不成其制。“题凑”在《中国考古通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以黄芯的短木枋向内垒成墓壁,四周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3]i(P391)关于“题凑”之制的产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题凑从西周已经开始,东周时期已发展成固定形式[4],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其实早在俞伟超先生的《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就提出汉制是周制的延续和发展,即汉墓是前代墓葬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便房”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是最具争议性。鲁琪先生认为便房就是墓中前室,[5]而俞伟超先生认为是侧室或内回廊。[6]黄岳先生认为内椁正中的棺房为“便房”[7]等等,另外单先进先生提出内椁和棺室总称为“便房”,笔者十分同意这种观点。棺房一般处于梓宫和黄肠题凑之间,根据《汉书·霍光传》“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纵木外藏椁十五具”的顺序,“梓宫”是敛尸的葬具,“黄肠题凑”是柏木枋堆垒成的木墙,“外藏椁”是存放随葬品的回廊,那么“便房”就是“棺房”。 “外藏椁”就是墓坑内外用来存放车马禽兽、金帛、食品、用具等的库房。另外,“外藏椁”的多寡被视为墓主身份地位尊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

“黄肠题凑”葬制兴盛于西汉,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大型砖石墓的兴起,而趋于消弭。目前已发掘的考古界认为是“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有14余座,关于“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笔者根据刘增德先生的《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2]做了一些补充:前期相当于西汉前期,这时的“黄肠题凑”葬制中的“黄肠题凑”制作比较粗糙,平铺叠垒,不用榫卯,采用藏横向压的方法交接,主要代表: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汉墓、湖南长沙咸家湖陡壁山汉墓、湖南长沙咸嘉湖望城坡M1;中期相当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前期,这时的“黄肠题凑”葬制作较考究,“题凑以去皮,开始出现榫卯”主要代表: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江苏大云山汉墓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至成熟,过渡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而“西汉晚期的大葆台汉墓一号墓,用一万五千多跟柏木橡叠成的宏大题凑,高达三米,直顶墓至顶端,其内设有回廊及前后室,结构上更具独立性,可视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态。”[8](P215)另外,近两年发掘的山东定陶汉墓是目前我国以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最有典型代表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被专家誉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后期相当于东汉中后期,这时的“黄肠题凑”,改木制为石制,柏木被黄肠石所取代,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葬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起的原因

(一)灵魂观的影响

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拥有了灵魂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中的瓮棺的底部都有孔,这种设置就是为了灵魂的出入。秦汉在继承了原始先民的灵魂观的基础上,强化了灵魂不灭的观点,人死为鬼,居于墓穴。加上那时的人们对祖先和鬼神崇拜思想非常浓郁、深信墓室是死者阴间生活的某种折射,于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造墓地,供死者的亡灵安寝。“事死如生”就是他们的主流丧葬观念。《左传》中就是有记载哀公十五年事时有“事死如事生,礼也”[9](P1809)的说法。另外在汉代还很流行“尸体不朽”,汉代人认为灵魂不可能长期独立存在,于是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来保护尸体,使其不朽,让灵魂可以依托尸体而长时间存在。那么作为“黄肠题凑”的材料“柏木”就是适宜墓葬的优质木材, 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着柏木“纹理直,结构细,质稍脆,耐水湿,抗腐蚀性强,有香气”[10](卷7P339)。此外在汉代人心中“柏木”还有驱邪的神圣作用,有着正气、高尚、挺拔的象征,所以上至王公、下至平民都对柏木都有着一种崇敬之情。根据汉人崇尚的“事死如生”,那么他们采用“黄肠题凑”葬制自然是符合的。

(二)汉代雄厚的经济为“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提供条件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而后在几代皇帝的努力下,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繁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达到鼎盛,汉朝成为闻名九州的大帝国。《汉书·食货志》[1](食货志卷24P1135)中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经济的繁荣为上层贵族实行“黄肠题凑”葬制提供了经济基础。另外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行业,手工业、农业、林牧业、交通运输业等也都相应的有所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为“黄肠题凑”葬制的修建,材料的提供和运输都提供了便利。

(三)厚葬之风的推动

秦汉时期是我国厚葬之风形成之时,早在秦王朝统治者开始就十分讲究陵墓的修建。如秦始皇的骊山墓,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官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身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11]卷6P119可谓是相当壮观。到了汉朝时,汉承秦制,加上社会安定,经济的恢复,这种厚葬之风就愈演愈烈,出现了“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的社会现象。汉代的这种厚葬之风可以说是自上而下兴起的,新皇从即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陵墓,《文献通考-王礼考》十九“山陵”条载“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12](P1115)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见其奢侈程度。皇帝既然如此,上行下效,各地的诸侯、贵族自然也不甘落后。《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喻侈”[13](P1897)。如江苏大云山刘非墓,庞大的椁室、完整的江都王陵园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用奢侈的厚葬来显示墓主的地位。由此而看“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葬制,在厚葬之风的环境中被许多诸侯贵族所青睐,用近乎与“天子之制”的葬制来显示地位和权力也就无可厚非。

(四)政治原因

笔者看来“黄肠题凑”这种高规格葬制的出现是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有着一种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政治考虑。

在周正义的《大葆台西汉墓及刘建其人》一文中提到“黄肠题凑”葬制是一种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的表现[14],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能说是适合汉朝中期和中后期。笔者整理了关于全国黄肠题凑墓的一些资料,发现目前的14座墓中可以推断确切年代和墓主真实身份的有9座,他们分别是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江苏省高邮县神居山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夫妇墓、 河北省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安徽省六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以及最近发现的山东定陶汉墓。分析这些墓主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汉武帝时江都王刘非和汉哀帝刘欣之母丁姬的“黄肠题凑”墓,我们可以很肯定是天子对其的一种恩赐,其他的诸侯王墓或许是另有一番原因:赵景王张耳是秦末汉初时的人,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成为刘邦的部下后被称为赵王,死后谥曰景王,享以“黄肠题凑”的葬制,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赵景王张耳为什么能够享受这种特殊的葬制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出于他本人的愿望。张耳先是跟随武臣的起义军被封右丞相而后投奔项羽被封为常山王,在汉高祖二年投奔刘邦,后封为景王,观其一生都是地位非常高的,另外,汉初异姓诸侯王普遍想取刘姓而代之,那么他有天子之制的向往自然也不奇怪。而黄肠题凑中黄心柏木、“木头皆向内”的堆垒方式都是天子之制的一种象征,正好符合了他的要求。加上汉初又缺乏健全的礼制,那么在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定的情况下,诸侯王随心所欲,自行其事,相互僭越都是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皇帝是否知晓,这也是无力阻止的,所以这一时期的“黄肠题凑”墓的出现是一种政治象征意义。到汉武帝时期“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开始确立的。六安共王刘庆是其父刘寄最得宠的儿子,刘寄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在众多的兄弟中两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叛的事牵扯到刘寄,谋叛暴露后,刘寄十分害怕,发病而死。武帝穷追刘安的党羽,株连几万人,而刘寄不但没有被追究,他的儿子还被封爵,更加说明了刘寄身份的特殊。那么作为刘寄的儿子六安共王刘庆死后被享以“黄肠题凑”的葬制,则可以说明这是汉武帝初使“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广陵厉王刘胥和广阳顷王刘建是生活在汉宣帝时期,这两个诸侯王都是有瑕疵的,刘胥因诅咒一事而被迫自杀,刘建曾因父亲谋反受牵连而贬为庶人,直至宣帝即位才恢复其太子地位,任命为广阳顷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宣帝曾赐予他们“黄肠题凑”葬制,而在他们的墓中却出现此葬制,由此来看该葬制可能是他们自己所采用的,虽然没有得到皇室的正式应允,但皇帝事实上已默许了。中山怀王刘修墓也是如此,这也是汉宣帝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在丧葬制度上的影响,一方面遵循儒家尊亲的思想封赏诸侯或默认他们的做法,实行王道;另一方面监视或限制他们的势力,实行霸道。这也是为什么“黄肠题凑”葬制能够在汉代中后期发展到成熟。

刘庆柱曾说过:“先秦以后进入帝国时代,人们对于丧事的办理已经不只是为了怀念、祭奠逝者,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目的,如通过丧葬活动达到丧葬办理者的某种政治目的等。”[15]“黄肠题凑”葬制的出现到兴盛,除了前期是诸侯心系“天子之制”外,后期可以说很大程度是受这种政治策略的影响。

三、汉代“黄肠题凑”葬制消弭的原因

(一)丧葬制度的改革

我们前面提到汉代的厚葬之风尤为盛行,建造高大的坟丘、奢华的墓室、大量精美的随葬品等一系列的葬俗,让逝者享受顶级待遇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劳民伤财,甚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论衡》中记载:“畏生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16](P962)对于这样一种情况,许多皇帝也开始下诏禁止厚葬,丧葬制度的改革也就从东汉开始慢慢兴起,黄肠石墓代替黄肠题凑就是丧葬制度改革的产物。另外在《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曾提到:“木质的黄肠由多生长缓慢的柏木或硬杂木制作,其中黄心侧柏要经历一二百年的生长期,方能成材。”[17]可见柏木的稀有与珍贵。加上长期大量的使用柏木修建陵墓、宫室、甚至是家居,就会造成木材的匮乏。《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发常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郡,工徒及送致着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18](卷42P1450)由此看来长期大量的砍伐已导致数郡之木不能满足一葬之用,丧葬改革也是势在必行。黄肠石开始代替珍贵的柏木。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汉会发现类似变质的黄肠石墓。

(二)盗墓之风的盛行

在古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第一次就是在汉朝,由于当时官方准许民间私人铸钱,因此许多铸币盗墓者就盯上了先秦时代墓葬中的铜器和兵器等随葬品。加上汉代盛行厚葬,盗墓在那时就尤为猖獗。许多的统治者、诸侯王就想着能够加强陵墓的安全性来反盗墓,加固墓室当然最为重要。黄肠题凑是木质结构,相比于石质的材料在防盗墓上自然是逊色很多。因此许多人为了不让自己的陵墓被盗掘,尸体被抛之棺外,而放弃木椁墓选择坚硬的石质墓。由于盗墓的盛行,人们为了能够死后免受打扰而放弃黄肠题凑也是有可能的。

(三)新的墓葬形制的兴起

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椁墓这种汉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渐被取代。这些对最高统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层贵族也开始倾向于石质的崖洞墓或石室墓。这类墓葬形式相比于黄肠题凑墓有着三种优势:第一,和木质相比石质更加坚固并且不易腐烂。在盗墓风盛行的汉代,这种墓葬形式更有利于保护墓室的安全,免遭盗墓者的骚扰。第二,崖洞墓和石室墓更符合汉人的灵魂观,英国学者罗森指出汉王室在山洞中修建崖洞墓或石室墓是为了像西王母那样永生居住[19],这也符合汉代的“事死如生”的灵魂观。第三,石材在当时比木材更容易获得。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汉代国力强盛,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冶铁技术、凿石技术相比于以前更为发达,取石凿石相比以前就更为简单。此种情况下,取石筑墓比花大力气寻找昂贵木料修建墓室要简单的多,并且石料保存更加持久,对棺椁的保护性上更胜一筹,石墓取代木制“黄肠题凑”就是必然的。

四、结语

“黄肠题凑”墓现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视为汉代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是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鉴于它这样的特殊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该葬制也有着一些的研究,除了一些考古发掘报告外,还有着一些相关的专题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多少著作。另外对于“黄肠题凑”葬制的研究也主要都是集中在其内部结构的探究,对其他的方面并未做过多的探讨。笔者通过整理相关的一些资料,以汉代社会为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黄肠题凑”葬制兴衰原因分析的浅显观点,虽少有价值,但可做弥补缺漏的材料。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刘德增.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J].考古,1987,(4).

[3]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单先进.西汉“黄肠题凑”葬制初探[A].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鲁琪.北京大葆台汉墓:结语[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

[6]俞伟超.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A].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黄展岳.释“便房”[N].中国文物报,1993-06-20.

[8]高炜.黄肠题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9]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0]郑万钧,傅立国.中国植物志:裸子植物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12]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4]周正义.大葆台汉墓及刘建其人[J].北京文博,2008,(2).

[15]李则斌,陈刚.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成果论证会纪要[J].文物,2012,(3).

[16]黄晖.论衡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赵振华.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综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8]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9]J·Rawson.The eternal palaces of the western Han:a new view of the universe,Artibus AsiaeLIX1/2,1995.126~142.

2095-4654(2015)01-0067-04

2014-11-18

K234

A

猜你喜欢

柏木
罗汉柏木烯合成罗汉柏木二醇研究
甲基三氧化铼催化合成罗汉柏木烷酮
画中话:人鹭百年情
不同使用年限的柏木基本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对比研究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