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及现状
2015-03-17田烨
田 烨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论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及现状
田 烨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较早,在夏朝后期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城市。秦汉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封建王朝行政体制逐步走向完善过程中,城市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规模扩大,这个时期的城市已经彻底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和禁夜的限制。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经济体制和行政制度的影响,我国城镇化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国的城镇化得到全面推进,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城镇化;历史;现状
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其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城镇化也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城镇人口,人口大规划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的过程。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商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等等。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计算公式是:PU=U/P(PU代表城镇化水平、U代表城镇人口数量、P代表总人口数量)。
人类社会的城镇化始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但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及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人类社会城市数量、城市规模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长极其缓慢。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表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在公元1800年,城市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开始兴盛,在工业和商业的共同带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从而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城市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有学者将世界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760—1850)、城市化局部繁荣阶段(1851—1950)、城市化全面繁荣阶段(1951—至今)。认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是世界城市化开始兴起的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6.5%;城市化局部繁荣阶段是现代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28.4%;城市化全面繁荣阶段是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1]按照这种划分方式,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全面繁荣阶段。
一、先秦两汉时期我国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较早,考古发现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夏朝后期,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城市。这时期的城市已经具备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具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一个缩影。在商、周朝时期,我国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例如河南安阳殷墟,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代表,根据测算,安阳殷墟城市面积达24平方公里,并有了一定的功能分区。
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城镇化进程发展相对缓慢。在战国时期,城市一般都是封建诸侯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些城市一般都拥有兴盛发达的商业,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如北方的马、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和盐、西方的皮革等),也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当时齐国的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等都城聚集着众多人口。
秦汉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封建王朝行政体制逐步走向完善,行政区划建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设立,从而使几乎所有城市都与国家行政体制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行郡县制后,通常国家行政区划内的郡、县两级治所,均须筑城立市,所以其郡县的总数也就大致相当于当时城市的数量。秦王朝最初把京畿以外的国土分为36郡,后扩大为41郡,设立了1000个左右的县。如此算来秦代的城镇总数大约在1100个左右。西汉时期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沿袭秦制,除在部分地区实行分封制外,其他地区沿用郡县制不变。汉高祖刘邦在今西安市西北建立都城长安,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这是一座先修宫殿后筑城的新建城市,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居民8.8万户,总人口达24.6万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随着两汉时期大力加强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统治,我国边境地带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如匈奴故地河西地区,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至西汉后期,河西四郡已辖有35县。到了东汉时期,河西地区县城数量继续增加,总数发展为43城。[2]这些在边疆设置的郡城和县城,最初带有浓厚的军事据点性质,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汉代郡县一级地方中,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市很多,加上两京人口数量,汉代城市人口的总数十分可观,城镇化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二、魏晋南北朝至民国时期我国的城镇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北方不少城市遭受破坏,商业经济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受到影响。而此时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城市,如荆州、益州、扬州等等。隋唐时期城镇化有了新的进展,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的局面,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兴盛,以及京杭大运河等水路要道的开通,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从而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转移至南方,南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也全面铺开。这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是当时主要城市的发展区。[3]这一时期我国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隋朝初年曾按规划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长安城)及东都洛阳,到唐朝时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长安和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发达的陆路交通、海上交通的支撑下,吸引了来自西亚各国特别是阿拉伯商人来此经商,使之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城镇化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水路交通的兴盛下,扬州和成都成为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城市人口十分可观。
在宋元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城镇化规模继续扩大,这个时期的城市已经彻底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和禁夜的限制,可沿街设铺和昼夜营业,这样经营模式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赵匡胤曾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4]元代城镇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并出现了对城市实行专门行政管理的都市警巡院和城市录事司等市政建制,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建制城市的市政机构,在当时已有120多个城市先后建立了这种市政机构。[5]都市警巡院和城市录事司等市政建制的出现,代表着我国城市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这一时期一方面出现了以黄金水道为依附的城市群,如沿着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的京杭大运河出现了天津、临清、济南、淮安、扬州、杭州等大城市,沿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武昌、汉阳、荆州、芜湖、南京、无锡、苏州等大城市;另一方面我国逐渐形成了大量小规模商业、手工业聚集的城镇。镇建制始于北魏,是小型军事据点,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时,镇成为商业和手工业较集中的县以下的地方行政建制,到明清时期镇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已经不是完全意义的行政驻地,开始转化为联系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镇将商品经济伸展到广大乡村,因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城镇化,形成了“中心城市—市镇—乡村”的格局。如景德镇、佛山镇、盛泽镇已成为以某行业著称的城镇。[6]在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其中以北京和南京最为典型。
在晚晴至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和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商业、工业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带动下,我国沿海的上海、天津、广州、大连以及沿江的汉口、重庆等地因交通便利、对外贸易或转口贸易发达,相继发展为大中型城市,但由于后来抗日战争及内战的破坏,我国城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重大变化。从先后开展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为77257282人,占总人口的13.26%[7];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64年全国城镇人口为133044996,占总人口的18.4%[8];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全国城镇人口为206588582,占总人口的20.6%[9];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城镇人口为29651211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1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为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12]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十分缓慢,主要是受到经济体制和行政制度的影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此外,这段时期还进行过“上山下乡”运动,导致大量城市人口从城市迁徙到农村,这种逆城镇化发展现象影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到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此外,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在这段时期,城乡集市贸易和乡镇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量的城镇暂住人口,这些因素使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至1990年的26.23%。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之前的这个阶段,我国的城镇化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在撤县设市、撤地设市的带动下,我国的城镇化得到全面推进,城镇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在这个阶段,我国建制市数量已从1990年的467个[13]增加到1999年的667个[14],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9780个,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23%提高到36.09%。[15]
从进入21世纪到2010年,这十年间我国建制市数量变化不大,但城市规模发展迅速。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各个城市的建设逐渐加快了步伐。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16]例如北京,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达近1400平方公里。再如沈阳,2000年沈阳市建成区面积为217平方公里,2010年沈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50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两倍多。[17]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36.09%提高到49.68%,提高了13.6个百分点。2011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2012年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提出2011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标志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18]201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提出2011年我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19]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城镇化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1] 宫玉波.世界城市化发展特点之浅析[J].现代商业,2007(16).
[2] 林剑鸣.秦汉社会文明[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144—146.
[3] 高长虹.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4]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M].北京:中华书局,1957:46.
[5] 韩光辉.元代中国的建制城市[J].地理学报,1995(4).
[6] 叶玲.我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唐宋城市经济的特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_16767.htm.
[8] 郑州高新区政务在线.http://www.zzgx.gov.cn/html/40288b952aae2128012ae9e6193501c0/2010100815284377.html.
[9]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_16769.htm.
[10]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404_16771.htm.
[11]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4.htm.
[12]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13]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
[1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
[15] 200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制镇数量及人口[J].城市规划通讯,2001(19).
[16] 杨海霞,李铁.重视城镇化投资效应[J].中国投资,2012(7).
[17] 沈城十年扩一倍,激活沈阳楼市[J].时代商报,2010-03-23.
[18] 张军妮.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27.
[19]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责任编辑:李潇雨)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TIAN Ye
(Marxist Institut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earlier. It has basically formed a city in China in the Xia Dynasty later period.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Qin and Han Dynas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feudal dynasty administrative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perfect, cities and sta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have been closely, and this situation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promoted the urbanization scale expansion, and cities have been completely broken the boundary city square and prohibition of night restrictions. The city development got gradually mature when the seeds of capitalism have emerge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 result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was very slow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main power,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en in full swing from the coast to the mainland.
urbanization;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2014-10-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CMZ001)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趋势及其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4-GM-076)。
田烨,男,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D291
A
1008-2603(2015)01-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