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2015-03-17

关键词:社区精神农村

张 军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推进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张 军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老人作为城市化进程伴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有多重意义,不仅能提升其整体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在主体、客体及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均呈现比较薄弱的态势,因此,从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社区职能、发挥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精神文化状况凸显出的问题日趋成为社会的热点,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亟待解决的矛盾。据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老人数量超过1亿,而平均3个之中就有1个留守老人。[1]农村留守老人庞大的数量及快速增长的趋势,要求我们不仅从物质方面对其关注,更要重视其精神文化建设。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更需要政府、社会及农村社区的支持。在实际生活中,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福利的缺失,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降低了社会整合度。因此,推进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必须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为厘清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提供路径选择。

一、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更是民生工程的有力象征。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作为其主体生活中高于物质要求的部分,在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力举措

马斯洛(A. H. Maslow)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位于最底层,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增强。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因此,有获得精神文化慰藉的强烈要求。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再需要辛苦劳作,闲暇时间较多,若因条件限制或本身不喜欢学习新事物的原因,很容易形成自卑、忧郁、多疑等不良心态和消极情绪,陷入空虚寂寞的精神文化困境,严重影农村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其参加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利于丰富充实其日常生活,是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是推进社会新主义农村建设的稳定基础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等内容,还包括农村文化建设,是统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一方面,能够提升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素质,提升其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对于改善因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农村科技文化水平低下的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农村留守老人曾经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今,他们虽然步入老年,不能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农村留守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精神文化的和谐程度时衡量我国是否民主及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要,对于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热爱科学、加强社会和谐的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重点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农村留守老人曾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加强其精神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的决心,体现出党对人民的真相关怀。在农村地区开展针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精神充实丰富的文化氛围,对于抵制封建、迷信等落后文化,促进正确的精神文明价值理念及取向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保障和推动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民生”问题再一次提上日程,显示出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广大农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等显示出党对于农村人民的关怀。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与乡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有密切关联,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均等化,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政策倾斜,持续的政策支持与舆论导向,有助于维护农村留守老人平等享有精神文化成果建设的权益,从精神文化建设视角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不断提升留守老人生活幸福指数,有助于减轻外出公务人员对农村家庭的后顾之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对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六)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

研究表明,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精神慰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中心形成社会关系的“亲疏”和“远近”的系列关系。[2]即是说,在慰藉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中,子女、配偶、亲戚及社会机构所发挥的作用是依次递减的。但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呈现逐渐减弱趋势,对于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子女及社会机构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心,在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中共同努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具有重要影响。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从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构建农村留守老人支持体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榜样。

(七)是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重要表现

罗尔斯(Rawls)在《正义论》中描述,“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基于正义论原则,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也应当享有与他人相同的精神文化权益。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政府重视程度较低等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福利缺失,其权益缺乏有力保护的不公正现象持续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减弱其文化束缚,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与关注,有利于增强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维护整个农村地区的稳定和谐,,提升社会整合度,体现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二、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下、精神文化匮乏的状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果,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等。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要与建设现状来比较,还存在较大矛盾。

(一)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主体缺乏持续支持与引导

1.政府未形成持续政策支持与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制度不完善

自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伴生出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社会问题之后,国家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予以关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政府主要从物质权益保障出发,相继出台了保障留守老人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解决了其主要生活问题。但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却很少。许多地方政府对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家庭。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需要党和政府的主动关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政府始终未能连续出台维护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权益和建设的制度性政策文件,加之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忽视,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处于一种口号式状况,通常在逢年过节时被新闻媒体提出,没有形成稳定性与持续性。

2.政府未形成健全的资金支持体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资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城乡差距及区域差异。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以2009年为例,农村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用的29.4%,各级剧场农村演出场次74.1万场,平均每村每年看不到半场戏。[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之间有较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但从总体来看,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政府还未建设针对其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如体育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年轻的农村居民。另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的弱势地位使地方政府很容易忽视其文化需要,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

3.政府未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文化建设供给不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并不完善,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供给不足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地方领导未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导致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用于改善其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经费支出比例较低;第三,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稀少,政府在针对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空白;第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与留守老人的需要矛盾突出,在文化服务方面,过分强调政府主导的精英文化,导致文化传播在留守老人方面出现有效持续供给及理解困难等问题,未形成适合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服务及氛围。

(二)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环境缺乏缺乏良性互动与稳定性

1.社区文化社团等组织发展程度低,精神文化建设缺乏有效载体

农村地区的非正式农民组织发展程度有限,很难形成一个制度健全、纪律完善的组织。政府、个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支持力度有限,难以弥补社区支持的空白。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有老年协会,但却没有在推进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很多老年协会名不副实,大部分协会没有真正的活动中心,剩余部分虽然有活动中心,但文化娱乐设施陈旧,并且没有在编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对老年协会并没有进行积极宣传,很多留守老人对老人协会的认识不深,也不愿意参加。农家书屋应该是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但就目前来说,农家书屋藏书主要以科技类为主,适应农村留守老人的书籍十分稀少,难以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文化服务功能,使得农村书屋与农村留守老人之间的互动不足。

2.社区基层领导关注程度低,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大多数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上存在职能缺位现象。一些农村基层领导缺少科学发展意识,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进程。社区基层领导只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在文化教育及舆论宣传方面存在不足,在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尊老、敬老风气。社区领导在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农村留守老人难以感受到社区的关怀;社区领导组织不到位,未能与社会工作者等志愿者协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在提高改善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未发挥很好的作用。

3.社区公共空间互动不足,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文化束缚

当前,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为城市老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茶馆、体育健身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已经成为城市老人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却没有发挥相应作用。一方面,受农村传统面子观念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不愿意主动向社区成员需求帮助,即使在自身合法权益被侵犯时,也会选择默默忍受;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忽视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对留守老人漠不关心,淡化尊敬老人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束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在社区中处于边缘化,对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客体缺乏参与动力与意识

1.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精神文化建设参与意识不强,自建能力不足

农村留守老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60岁及其以上老人中,文盲数量为99303927。[4]由此可见,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呈现较低水平。老人受自身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极大的制约。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他们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很难主动丰富自身的文化活动,寻找生活趣味,仅依靠打麻将、打牌、看电视等活动度过闲暇时间,“思想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脱离现实生活”[5]。 大量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存在较强的孤独感。38%的老人孤独感比较强烈,44%的老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压力,其中,18%的老人表示心理压力很大,还有部分老人心理安全感下降。[6]另外,由于文化素质低,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形成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能力弱,范围十分狭窄,很难得到心理宣泄及安慰。为寻求心理和精神寄托,容易受到迷信思想和邪教的不良诱导。

2.外出务工子女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陷入精神赡养危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隔代化及空巢化趋势,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结构因此也面临社会化的“断裂”问题。外出流动的务工子女长期不回家,仅能从物质方面给予老人一定安慰。虽然在子女外出务工期间,多数老人能依靠电话等媒介与子女进行精神交流,但在通话时间有限的状况下,老人的精神需要很难得到满足,代际情感交流明显不足。此外,在面临物质及精神的两难选择中,基于家庭整体利益及子女利益,农村留守老人只能做出牺牲精神慰藉的理性抉择。农村留守老人的这种矛盾心理和选择是当今中国社会城乡矛盾的一种反映。[7]情感交流及联系的减少,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情感互动缺失,从而陷入精神赡养危机。

3.社会缺乏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持续支持,舆论导向力量不足

当前,社会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良好格局还未形成。社会上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很高,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也有一定关注,但是,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国的目标来说,关注其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重要。现阶段,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舆论支持较少,未形成广泛认识,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道德弘扬及氛围营造力度不足,缺乏对老年法律法规的深入广泛宣传,也没有专门的青年志愿队伍及基金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目前,社会工作者在城市社区中针对空巢老人工作的展开已经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但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工作却很少展开,在帮助留守老人改善精神状态,摆脱孤独等不良情绪方面存在缺位。

三、推进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需要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基层社区共同努力,以满足其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强化政府在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

1.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人文关怀,为文化建设提供持续政策支持

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具有新时代特征,政府应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特殊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台一系列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为其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提供政策支持。农村留守老人容易陷入精神孤独的困境,文化自建能力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其人文关怀,不仅从物质慰问角度进行关心,还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及象征功能,号召社会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形成多渠道推进其文化建设路径。为保障留守老人文化权益,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例如,规定农村社区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心,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一些老人协会以丰富其精神文化建设。

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财政支持,为文化建设建立专项经费

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资金支持。为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政府应建立文化专项资金。第一,采用直接提供的方式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利用财政支出为农村留守老人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第二,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资金补贴,定期举办大型公益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生活;第三,为向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建立专项培养基金,鼓励社会工作者在农村为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及心理疏导活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建立完备的资金监督机制,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3.政府应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老人处于社会及农村社区的边缘,政府应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质及普惠性质。第一,不断完善老年文化场所、设施,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保障留守老人举办活动时有足够的场地及专业工作人员,提高文化传播的可及性;第二,对由农村留守老人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加强管理,增强文化传播的规范性,形成科学、健康的文化氛围,避免出现农村留守老人聚集开展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第三,出品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农村社区形成良好的关怀留守老人的人文环境。

(二)完善社区在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服务职能

1.社区应大力发展农村老年协会组织,形成留守老人与组织的互动机制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协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并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纪律严格的老年协会,促进农村老年协会的工作正常展开。通过老年协会,使农村留守老人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基层的生产活动中,丰富留守老人的文化信息来源途径,鼓励留守老人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发挥村委会的民主管理职能,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同时,发挥老年协会作用,从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组建多种为留守老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将老年协会建设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建立一个良性互动机制。

2.社区应加强传统文化道德宣传,强化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孝道意识

外出务工子女平时主要通过物质补偿的途径对农村老人表示自己的孝心,忽视老人的精神需要。农村留守老人在社区生活中面临缺失生活照料、负担加重、监护孙辈的心理压力,而在为数不多的电话联系中,子女较为关心的是家中的儿女,忽视了老人。农村社区应该通过新闻广播等媒介,加强宣传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孝道。通过举办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宣传活动,在外出务工子女中形成关注老人精神文化需要的氛围,大力倡导乡风精神文明建设。

3.社区应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人员,发挥社区工作者的社会支持作用

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从而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及福利。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在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整合农村资源,组织农村居民形成互助机制,帮助留守老人重新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拓宽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交往机会与空间,共同关注农村留守老人。通过个案工作,为留守老人解决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赢得老人信任;通过小组工作,在社会工作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加强留守老人之间的凝聚力,逐渐改善自身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看待外出务工子女的行为,消除负面情绪。

(三)发挥社会在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农村留守老人转变观念,加强自我精神文化素质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化,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留守老人一方面要接受子女外出务工的事实,努力调整自身心态,逐渐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应加强自身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由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与邻居、同辈加强精神交流,获得自身的精神慰藉,主动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积极配合社会工作人员,加强自身心理疏导,饲养伴侣动物,理性信仰宗教,形成健康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

2.农村留守老人子女提高对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关心度

子女的关心体贴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与精神满足感。作为赡养农村留守老人的责任主体,外出务工子女应主动与老人进行精神交流,在外务工期间应经常性的打电话进行精神沟通和情感代际交流;定期回家看望老人,嘘寒问暖,除了进行物质性补偿外,还要多关注老人的精神需要,了解老人的烦恼及文化需要,以便能及时解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排解老人烦恼,建设情感隔膜,帮助老人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3.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的舆论与氛围

在现阶段,推进农村社区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应该发挥广泛的社会力量,采取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形式,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不同层次的特殊的文化需要。以社会力量不仅给予农村留守老人资金支持,建设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及基础设施,还要定期举办老年人联谊娱乐活动,提高农村留守老人整体生活质量,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外,在社会上广泛形成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舆论,为其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氛围支持,以展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气。

四、结论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在建设机制及政策法律方面依旧不够完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政府必须重视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关心他们的物质需要,还要关怀他们的精神文化要求。同时,农村基层社区也应转变将照顾留守老人的责任全部交由家庭的观念,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文关怀,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带给老人精神慰藉。最后,社会应形成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的氛围,从舆论上给予他们持续支持,为推进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1] 新浪网.我国农村老人超1亿,每3个中有1个留守老人[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gd/20120827/230112967882.shtml.

[2] 芦明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及解决途径[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EB/OL]. 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j/201101/t20110105_86171.html.

[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5] 陈成文.城市特困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J].城市发展研究,2000(1).

[6] 查明庆,胡国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EB/OL].http://www.zgxcfx.com/Article/15256.html.

[7] 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 荻)

2015-02-26

张军,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

C912.82

A

1008-2603(2015)05-0089-06

猜你喜欢

社区精神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虎虎生威见精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拿出精神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